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340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52.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苯环结构的有机物,它们结构稳定,不易分解,并可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细菌具有超强的分解代谢能力,能降解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等多种难降解芳香族污染物。吸附和转运是细菌进行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内代谢的前提。虽然芳香族化合物的细菌降解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研究进展,但吸附和转运机理仍不甚清楚。本文讨论了细菌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有积极作用的细胞表面疏水性、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菌趋化性等影响因素,总结了FadL家族、TonB依赖性受体蛋白、OmpW家族等外膜转运系统和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转运体、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蛋白等内膜转运系统对该类化合物跨膜运输作用,并对跨膜转运机制进行了讨论和阐述,旨在为芳香族污染物的防控和治理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3.
【背景】蓝藻周围存在伴生细菌,伴生细菌与蓝藻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目的】研究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聚球藻伴生细菌多样性;平板划线法纯化聚球藻伴生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对其种属关系进行确定;通过聚球藻和不同浓度伴生细菌共培养测定其叶绿素a浓度,分析伴生细菌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种子发芽试验验证伴生细菌促生功能。【结果】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优势菌属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水单胞菌属(Aquimonas)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从聚球藻分离获得了两株伴生细菌JQ1和JQ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其分别属于Rhizobium和Peribacillus,通过在聚球藻与不同浓度伴生细菌共培养及水稻发芽试验验证,证明伴生细菌JQ1和JQ2在菌藻比例分别为5:1和15:1时具有促生作用,都对增强秧苗素质和根系发育有一定影响但JQ2与JQ1相比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结论】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JQ1和JQ2在适宜的浓度均可显著促进聚球...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发生与环境、病原和虾体免疫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对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AHPND发生及其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进行持续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点的气温、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波动范围为21—29℃、24.8—31℃、1.4—8.32 mg/L、8—8.91、34—50、0.01—0.26 mg/L和0.005—0.212 mg/L;水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3×103—2.4×105和2×102—1.8×104 CFU/mL,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9.8×104—8.8×106和3.9×103—3.61×106 CFU/g;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在...  相似文献   
55.
56.
本文详细研究了1种海生4条鞭毛的单胞绿藻——广东四片藻鞭毛器的亚微结构和囊壳的形成。4条鞭毛着生于细胞前端凹陷的基部,鞭毛表面覆盖2层鳞片;基体呈纵向平行的“Z”字形排列;具纹纤维连接内外径向排列的两个基体;4个片层状的卵形盘(或称半桥粒(halfdesmosome))微管和纤维物质构成的复合体将鞭毛器和根丝体固着在质膜和囊壳上。根丝体通过两束交叉的微管带与两个邻近的外侧基体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与其它已研究过的四片藻是不同的。囊壳的形成开始于内膜系统,特别是高尔基体。纤维丛和电子密集颗粒在其中合成、修饰,同时由高尔基体衍生的小泡转移到原生质体表面特定的区域,然后经若干步骤接合成完整的囊壳。这个区域与蛋白核的位置相关,表明聚合星状颗粒酶是在蛋白核位点制造或释放的,同时分泌到细胞外。囊壳沿边生长组装与细胞质发育产生特征性的前端鞭毛凹陷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57.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8.
揭示热带木本豆科与樟科植物的叶内生细菌群落的物种与代谢功能群组成差异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理解热带森林的植物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检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豆科与樟科植物叶内生细菌,并采用FAPROTAX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代谢功能数据库注解内生细菌功能。从豆科植物的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软荚红豆(O. semicastrata)与樟科植物的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硬壳桂(C. chingii)共4种植物检测到叶内生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OTUs)达1,123个,隶属于21门36纲51目92科160属,其中有600个OTUs被鉴定为变形菌门,72个OTUs为酸杆菌门,分别占总细菌序列数的57.17%和15.12%;噬纤维菌目的薄层菌属(Hymenobacter)及根瘤菌目的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的细菌物种最丰富,分别达37和27个OTUs。叶内生细菌物种组成在豆科与樟科植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NOSIM:R=0.5...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分析室间质控工作中AB-PAS染色异常着色产生的原因。方法 选取有局部肠上皮化生的完整胃壁组织的连续切片,分别进行PAS和AB单一染色,以及以下3种不同顺序的AB、PAS和Mayer苏木精(Mayer)联合染色:ABPAS-Mayer、PAS-AB-Mayer或PAS-Mayer-AB联合染色。结果 单一PAS染色时,胃黏膜上皮内的中性黏液和化生肠上皮杯状细胞内的混合性黏液均显示玫瑰红色;单一AB染色时,仅化生肠上皮杯状细胞内的混合性黏液显示湖蓝色;AB-PASMayer联合染色时,胃小凹上皮呈玫瑰红色,化生肠上皮呈紫蓝色,差异明显且细胞核着色清晰;PAS-AB-Mayer联合染色时,胃小凹上皮和化生肠上皮内杯状细胞均呈蓝紫色,无法区别,但细胞核着色正常;PAS-Mayer-AB联合染色时,胃小凹上皮和化生肠上皮内杯状细胞均呈蓝紫色,无法区别,而且细胞核着色不佳。结论 行AB和PAS联合染色时必须严格按照先行AB染色后行PAS染色,最后行苏木素Mayer染色的染色步骤,不能将染色顺序随意打乱,否则会出现中性、酸性和混合性黏液物质混染,或者细胞核不着色等异常染色结果,进而干扰病理诊...  相似文献   
60.
细菌S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