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94篇 |
免费 | 1423篇 |
国内免费 | 3972篇 |
专业分类
207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415篇 |
2022年 | 497篇 |
2021年 | 577篇 |
2020年 | 553篇 |
2019年 | 510篇 |
2018年 | 363篇 |
2017年 | 402篇 |
2016年 | 447篇 |
2015年 | 520篇 |
2014年 | 983篇 |
2013年 | 693篇 |
2012年 | 889篇 |
2011年 | 1085篇 |
2010年 | 838篇 |
2009年 | 987篇 |
2008年 | 1163篇 |
2007年 | 855篇 |
2006年 | 760篇 |
2005年 | 810篇 |
2004年 | 764篇 |
2003年 | 657篇 |
2002年 | 686篇 |
2001年 | 675篇 |
2000年 | 557篇 |
1999年 | 501篇 |
1998年 | 394篇 |
1997年 | 339篇 |
1996年 | 398篇 |
1995年 | 363篇 |
1994年 | 363篇 |
1993年 | 294篇 |
1992年 | 272篇 |
1991年 | 214篇 |
1990年 | 232篇 |
1989年 | 186篇 |
1988年 | 85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103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34.
35.
19世纪有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转换定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内,这三大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了分子进化的研究阶段,生物能力学方面出现了Mitchell学说,虽然这个学说仍待修正完善。相比之下,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却是缓慢的。然而,最近十年内,由于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细胞周期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36.
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摄取n—VLDL的受体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7.
【目的】在高寒沙地中建立以赖草和沙生苔草等先锋植物为主的人工草方格,探究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以及养分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和qPCR方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功能基因注释和绝对丰度测定,并结合土壤理化因子数据进行冗余分析。【结果】人工建立草方格后,沙地土壤中全氮、速效磷以及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0%-68%、10%-247%、19%-56%;细菌和真菌的群落数量分别提高了17%-81%和2%-95%,与植物促生长相关的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Solirubrobacter属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氮循环中与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相关的amoCAB基因簇和nxrAB基因簇显著富集,发现了完全氨氧化的基因标志。【结论】人工建立草方格有效提升了高寒沙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数量,促进了养分循环。适度放牧可以增加沙地生态系统的氮汇扩散性,有助于本土先锋植物定植,为今后在同等高海拔地区采取沙地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9.
大肠杆菌细胞内共有3个潜在的分裂位点,一个在细胞中部,另外两个位于细胞的两极。正常情况下,细菌仅利用中部的分裂位点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细胞的对称分裂。大肠杆菌细胞分裂时,中部潜在分裂位点的选择受到min操纵子(含minC、minD、minE3个基因)的精细调控。minC基因所编码的MinC蛋白是细胞分裂的抑制因子,与具有ATPase活性的MinD蛋白结合后被激活。在MinE蛋白的作用下,MinC和MinD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的两极间来回振荡。整个振荡周期中,MinC蛋白在细胞两极的两个潜在分裂位点处所停留的时间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