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壁组分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培养液单纯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研究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壁主要组分磷壁酸和肽聚糖对RAW264.7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吞噬中性红和致病菌能力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磷壁酸和肽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LDH活性、吞噬中性红能力有明显增强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在相同质量浓度时,2种细胞壁组分刺激RAW264.7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差异无显著性,但磷壁酸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内LDH活性的增强作用高于肽聚糖。在受到浓度为50μg/ml的磷壁酸和肽聚糖刺激后,磷壁酸和肽聚糖均能显著增强RAW264.7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肠炎沙门菌的吞噬作用(P〈0.01)。经过刺激的巨噬细胞与致病菌共孵育1h后,其吞噬能力达到最大值。结论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壁主要组分磷壁酸和肽聚糖可以增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内LDH活性及吞噬能力,并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73.
水稻脆性突变体是研究细胞壁组分结构形成机制的重要材料。通过离子束诱变籼稻9311获得1个茎秆、叶片均脆的突变体,命名为bc9311-1。bc9311-1突变体与野生型9311相比,分蘖数减少,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叶片和茎秆的细胞壁成分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bc9311-1突变体茎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半纤维素和SiO2含量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纤维素含量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SiO2含量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脆性突变体脆性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以bc9311-1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2群体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bc9311-1突变位点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位于SSR分子标记的RM1095和RM363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3.4cM,与其中的标记RM1183表现共分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突变基因,揭示脆性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4.
木材(次生木质部)是树木形成层细胞分化的产物,形成层的活动方式不仅影响木材的产量,而且影响木材的结构和性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生长在北京地区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枝条形成层带细胞一个完整活动周期的超微结构变化.在木质部母细胞完全恢复活动之前,形成层纺锤状原始细胞的分裂和韧皮部细胞的分化已经开始.枝条上芽的展开和幼叶的生长可能决定了形成层带细胞的这种活动方式.透射电镜观察更清楚地揭示了树木形成层细胞在活动初期的分化特点.活动期形成层细胞中的大液泡在进入休眠期后逐渐分成许多小液泡分散在细胞质中.随着液泡融合逐渐消失的深色蛋白类物质又重新充满了大部分液泡.油滴和淀粉颗粒的年变化情况同液泡中的蛋白类物质基本相似.无论在活动期还是休眠期,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质膜上都发现有许多可能与物质运输有关的小泡状内折.由核膜、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及其分泌小泡组成的细胞内膜系统,在形成层活动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形态和分布明显不同,尤其在形成层细胞的恢复活动及其衍生木质部细胞次生壁的沉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个活动周期中,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径向壁都比弦向壁厚,处在休眠期的形成层带细胞,其径向壁与弦向壁的差别则更明显.形成层恢复活动时,径向壁上特别是与弦向壁相连的角隅处出现部分自溶现象.细胞壁特别是径向壁的变薄是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5.
纪芳  陈博磊  梁勇 《微生物学报》2018,58(12):2078-2086
除最小的甘氨酸外,所有的氨基酸(amino acid,AA)都有手性,以D-氨基酸(DAA)或L-氨基酸(LAA)形式存在。DAA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尤其是细菌。DAA虽没有参与蛋白质合成,但DAA尤其是非典型DAA在细菌生理中具有很多特殊功能。在结构性能方面,DAA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重要组分,并参与组成某些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生物多肽,少数细菌能产生含有D-Glu的γ-聚谷氨酸。对细胞个体而言,DAA能调节细菌表面电荷和自溶素活性,抑制细菌芽胞萌发,调节稳定期细胞壁的重塑及调节病原菌的毒力等。对细菌群落而言,DAA对生物膜的解聚和细菌生态也具有调控作用。此外,某些DAA还能直接作为营养支持某些细菌的生长,而有的DAA则具有抑菌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DAA在细菌生理过程中发挥多项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6.
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质等构成.近年来,在细胞壁形成,如纤维素合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非常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就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7.
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术、电镜多糖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壁荧光染色以及香豆素抑制细胞壁再生等方法,对细叶黄芪(Astragalusm elilotoides var.tenuis)叶肉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及其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24 小时的原生质体表面产生一些突起小泡,有时可见少量纤维组分的形成。培养3 天时这种纤维组分明显增多。至5 天时可清楚看到再生壁是由纤维和颗粒构成。六亚甲四胺银染色证明它们都是由多糖组分组成的。另外,培养36 小时的原生质体有相互粘连的现象。电镜观察、荧光染色及香豆素处理的研究表明粘连与再生壁的形成有关。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对原生质体再生壁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8.
丝状真菌的顶端生长及与细胞壁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洁  袁生 《微生物学杂志》1997,17(3):46-51,58
丝状真菌菌丝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极性细胞(如花粉管、根毛等)生长一样,以细胞的顶端生长为特征(17,’7),其生长仅限十菌丝顶端的穹窿区域,在直径均匀的后部管状区域则几乎不再伸长。菌丝的顶端生长方式在一个世纪前已被发现(”),随后的研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指出菌丝的生长速率在顶端最大,距顶lpm处壁的合成速率可能是50Pm处的50倍(12),而在伸长区的基部,生长速率可能降为零(’7〕。菌丝的顶端生长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泡囊、肌动蛋白、膨压、细胞壁等(12),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菌丝细胞壁。菌丝细胞壁的成分…  相似文献   
79.
本文报道我国特有的一种绿藻门植物-泡状饶氏藻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植物体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细胞最小,细胞质比较丰富,含有较多的各种细胞器,液泡体积较小,中层细胞具有很大的中央液泡,细胞质成为贴壁的薄层,各种细胞器结构仍清晰可见,内层细胞极度液泡化,细胞质呈现退化状态,周生的片状叶绿体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穿孔,使叶绿体呈网孔状外貌,叶绿体主要由许多成对的类囊体组成,叶绿体上往往有几个蛋白核,蛋白核经常被1或2条类囊体穿过,呈现分隔状,本文也报道了泡状饶氏藻的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内微管的结构特征,根据泡状饶氏藻的类囊体形态与Ulva mutabilis非常相似以及蛋白核的超微结构特征,它与石莼科植物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属于绿藻门中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80.
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及其相关酶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素是由成千上万个D-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的具有一定立体构象的链状聚合物,其葡萄糖残基约为2000~25000个。它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植物,大多数藻类,一些细菌和真菌甚至有些动物都能合成纤维素。它作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生物多聚体,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尽管如此,这方面的研究仍比较滞后,人们对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类还是知之甚少。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关于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也成绩斐然,现就高等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的纤维素合成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