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2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05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329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1.
以抗CEA、EGF-γ和血型前体Y配基抗原的单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肠癌组织中表达CEA和血型前体Y配基较强,而EGF-γ表达水平极低;进一步鉴定分析,识别血型前体Y配基抗原决定簇的单抗C_(14)与肿瘤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并发现这种决定簇存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中,包括以糖蛋白和糖脂形式存在,并表达于EGF-γ与CEA分子中。这一结果提示血型前体抗原过量表达于肿瘤细胞中,不但是血型组织相容抗原,可能也参与到一些特殊生物分子中,应深入研究和鉴定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2.
对48例Ⅲ°烧伤病人的创面,定量植入枯草杆菌BS224菌后,分别在24h、48h、72h及96h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枯草杆菌对痂下组织的致病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感染创面的BS224菌体数量24—48小时显著增加,72—96小时而下降。与清洁创面的BS224菌动态变化上相同,呈常态曲线的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3.
我们用免疫胶体金色埋前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了人胚肺细胞(HEL)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AD_(169))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ⅠSM_(44))抗原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在细胞这一微生境内,一病毒对另一病毒可能发生的影响。电镜下计数HSV-1组和HCMV HSV-1组特异性结合金颗粒数得HSV-1组为657个,HCMV HSV-1组的总数为283个。t检验P<0.01,差别非常显著。并且HSV-1组细胞的胞浆中的病毒颗粒,比HCMV HSV-1组明显多。荧光显微镜下:HSV-1组阳性细胞数为689个HCMV HSV-1组只有484个,经poisson分布u检验,P<0.01,差别非常显著。免疫荧光实验还表明:HSV-1组,抗血清在1:320时仍有荧光清晰的阳性细胞,而HCMV HSV-1组,抗血清在1:160时,却无荧光阳性细胞。细胞病变效应(CPE)动态观察显示:HSV-1组8小时即有细胞病变,24小时蔓延整个单层;而HCMV HSV-1组超感染14小时才有细胞病变。24小时约有75%细胞受累。结果表明HCMV对HSV-1的抗原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机理及其在分子生态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4.
<正>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其流行以福氏菌群为主,在发达国家则以宋内氏志贺氏菌较多。由志贺氏Ⅰ型和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特别严重,且后者常引起慢性感染。痢疾菌的感染力较强,约为10-100个菌,ID50<1000个菌。由于菌痢的发病率高,感染性强,感染剂量小,血清型多,以及抗药性菌株的增加。因而对它的防治,在发展中国家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人们在痢疾菌苗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就其保护性抗原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5.
将编码Vi抗原的基因克隆到减毒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中组建的基因重组株Vi4072,以3×10~8CFU一次口服感染Balb/C小鼠,4天后按7,14,21,28,35,42,49,56,63,70天的间隔收集分离小鼠的集合淋巴结,肝,脾.鉴别是否有本菌出现,并检测血清和小肠匀浆液中的vi抗体.结果表明,感染后49天仍可从脾中分离到该菌;70天仍可从血清和小肠匀浆液中测出vi抗体。  相似文献   
116.
大鼠脑突触质膜糖皮质激素受体样抗原的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红  王福安 《生理学报》1993,45(2):186-189
本文利用ABC金标记法(受体-抗受体中的单克隆抗体-生物素化马抗鼠IgG-金标链霉亲和素),首次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鼠脑突触质膜的外表面存在有糖皮质激素受体样抗原,为神经细胞膜上可能存在有糖皮质激素受体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剩余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的生长及积累吲哚生物碱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8.
119.
白蜡虫一龄在女贞叶上取食时,口针尖抵达维管束中的韧皮部。口针在叶内部分长0.10-0.31mm。口针可直穿细胞而过,未见细胞有明显的伤害反应。二龄在枝条上取食时,口针尖在具功能筛管中取食,被取食 的筛管未见严重的伤害反应。口针在树皮内的长变为0.32-0.75mm。口针大多贯通细胞,偶尔在细胞间隙中通过。插在树皮中的口针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口针鞘包围。口针鞘可有分枝。口针鞘 较多的部位薄壁组织细胞有明  相似文献   
120.
周怡  张荷悦  孙涛  曹浩冰  周曾 《生态学报》2023,43(5):2024-2033
潮滩是海岸带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分布的底栖生物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潮滩底栖微藻、泥沙与水动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潮滩微地貌形态,明晰底栖生物对潮滩微地貌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以黄河三角洲潮滩湿地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潮滩微地貌动力模型,探究底栖生物对微地貌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底栖生物对微地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栖微藻生长与泥沙扩散、水流再分配过程交互作用驱动下,潮滩上可形成底栖微藻覆盖的高丘与积水洼地交替分布的规则性微地貌斑图;(2)微地貌斑图的形成提高了潮滩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泥沙淤积高度;(3)底栖微藻与泥沙、水流的交互作用使得潮滩微地貌系统对侵蚀扰动呈现非线性响应行为,系统存在临界点,且在一定侵蚀率范围内存在双稳态;(4)黄河口泥螺入侵使得微地貌系统抵抗侵蚀扰动能力减小,且系统稳定性随泥螺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