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干旱区尤其沙漠边缘地区的风沙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塑造地表景观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库布齐沙漠南缘的油蒿灌丛地为研究区,开展了植被调查、风沙流观测和表层沉积物粒度采样测试,分析了顺风向植被盖度、风沙流结构与沉积物特征的沿程变化,探讨了风沙-植被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沙流与植被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使植物生长状况与地表蚀积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顺风向景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自上风向裸地过渡到均匀分布的新生油蒿和油蒿灌丛再至斑块状分布的灌丛沙堆,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先增大后减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沿程不断增加且在过渡时其增幅最大,输沙率与沉积物粒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并在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最大处出现最小值。在沙漠边缘剥蚀高原上,起初适量风沙堆积促进油蒿定植与生长,均匀分布的油蒿灌丛进一步促进沙物质堆积,但当堆积厚度超过油蒿耐沙埋深度时发生退化,灌丛出现斑块状分布且风沙流在丘间地处侵蚀。据此,可理解为剥蚀高原风沙区景观异质性是风沙与植被相互协同与抑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2.
线叶嵩草草地群落构成及种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线叶嵩草群落和退化的线叶嵩草群落为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分析群落总体关联性;基于2×2列联表及植物种重要值,运用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了群落构成、植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的阶段。结果表明:(1)2个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小;(2)群落总体关联性均为显著负相关,群落种间关系整体上比较紧密;(3)群落内多数物种间联结性较弱,独立性较强,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种对数约各占一半。研究认为,2个线叶嵩草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83.
中国木生真菌两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木生真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黄蓝波斯特孔菌Postia luteocaesia和休母干酪菌Tyromyces humeana.其中黄蓝波斯特孔菌Postia luteocaesia采于西藏波密县,生长在松树倒木上,引起木材褐色腐朽;休母干酪菌Tyromyceshumeana采于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生...  相似文献   
84.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 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 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  相似文献   
85.
木糖的乙醇发酵一直被视为木质纤维原料生物转化产生乙醇的关键因素,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shehatae)是木糖发酵性能较好的天然酵母之一。对Candida shehatae HDYXHT-01进行了氦氖激光诱变和NTG诱变,力求选育出发酵木糖产乙醇能力强的菌株。氦氖激光诱变得到的突变株HN-3乙醇产量为17.03g/L,乙醇得率达到0.3393g/g,相比原始菌株提高20.36%。再对HN-3进行NTG诱变,得到的突变株NTG-2乙醇产量为24.20g/L,相比HN-3提高42.10%。进而对NTG-2菌株进行了摇瓶48h连续发酵试验,测得其乙醇产量、木糖利用率、乙醇得率和乙醇产率分别达到24.16g/L,69.26%,0.4360g/g和0.7075g/(L·h)。  相似文献   
86.
目的:改造大肠杆菌的代谢途径,使非生产菌株大肠杆菌具备产异丁醇的能力.方法:将乳脂乳球菌NIZO B1157的2-酮酸脱羧酶基因kdcA克隆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产异丁醇;另外,采取两种方法过量表达alsS、ilvC、ilvD基因,增加前体物质酮酸的供应,以提高异丁醇的产量:一是与kdcA串联表达;二是在另一个相容质粒中表达.结果:大肠杆菌工程菌具备产异丁醇的能力,其中相关基因在一个质粒中串联表达的产量比其在两个相容质粒中共表达的产量高30倍,达到3g/L.结论:导入的酮酸合成途径与醇类生产途径结合,能使非生产菌株大肠杆菌生产异丁醇,并且单质粒表达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效果优于双质粒表达.  相似文献   
87.
刘琳  韩英  袁有法  张宝性  赵金彩 《生物磁学》2011,(12):2350-235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88.
王晓妮  徐珞 《生物磁学》2011,(10):1950-1952,1936
目的: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EHF)胸部并发症的CT表现和探讨胸部CT表现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经HFRS-IgM阳性确诊的HFRS的胸部螺旋cT表现,其中轻型5例、中型20例、重型28例、危重型7例。结果:肺部感染22例,肺水肿12例,胸腔积液4l例,心包积液17例,其中,心包积液合并肺水肿者4例,肺部感染并胸腔积液者4例,胸腔积液合并下肺局部膨胀不全18例,胸部CT检查正常8例。结论:肾综舍征出血热,胸部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以胸腔积液及胸腔积液并下肺膨胀不全发生几率最高,HFRS的胸部CT表现对于临床有很好的治疗意义,早期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胸部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9.
目的应用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everse line blot hybridization,RLB)快速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方法收集我院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5种曲霉菌(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和7种毛霉目真菌(冻土毛霉菌、总状毛霉菌、卷枝毛霉菌、少根根霉、小孢根霉、微小根毛霉、伞状犁头霉),共计98株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菌株进行PCR扩增,用12个真菌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后产物进行反向线点杂交。将RLB结果与真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ITS区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LB可以正确鉴定98株实验菌株,与形态学方法和ITS区测序方法鉴定结果100%一致,种特异性探针之间未见交叉杂交,显示出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8株阴性对照菌株(白念珠菌、茄病镰刀菌、尖端赛多孢、马尔尼菲青霉、疣状瓶霉、棒曲霉、日本曲霉以及雅致小克银汉霉),使用RLB方法无法鉴定。通过烟曲霉基因组DNA浓度10倍倍比稀释法验证RLB的敏感性为1.8×10-3 ng/μL。结论 RLB技术为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