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3篇
  免费   1169篇
  国内免费   6185篇
  2024年   159篇
  2023年   507篇
  2022年   555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558篇
  2018年   572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616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891篇
  2013年   793篇
  2012年   936篇
  2011年   981篇
  2010年   906篇
  2009年   1058篇
  2008年   1123篇
  2007年   913篇
  2006年   788篇
  2005年   698篇
  2004年   746篇
  2003年   611篇
  2002年   609篇
  2001年   549篇
  2000年   495篇
  1999年   391篇
  1998年   302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318篇
  1995年   306篇
  1994年   334篇
  1993年   222篇
  1992年   227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207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本文研究了鸡巯基蛋白酶抑制肽C二型——CPIc-Ⅱ对NC3 H10,TC3 H10,2BS,SHR,WKY和乳鼠心肌细胞的生长的影响,发现CPIc-Ⅱ对所有研究过的细胞都有促生长作用,无一例外。促进作用表现为三方面:(1)促进细胞总蛋白量增加;(2)促进DNA合成:(3)促进细胞数增加。并且转化细胞均比相应的正常细胞对CPIc-Ⅱ更敏感,至此可以得到初步的结论,CPIc-Ⅱ在细胞代谢调节方面是一个正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34.
水分胁迫对苹果树生长和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水分胁迫时,盆栽的苹果新梢生长受抑,枝条节间长度缩短,叶水势下降,叶面积减小。植株萎蔫后翌日供水,大部分功能叶脱落,第3d供水,植株则不能成活。水分胁迫及干旱后恢复供水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不一样。  相似文献   
35.
油茶开花时喷施2ppm GA_3或 2,4-D液,可以提高结果率,尤以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喷施树冠的效果最好;阳坡比阴坡高两倍,喷施树冠比喷施树下部高1.5倍以上。  相似文献   
36.
化学药剂对冷害稻苗的促进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Oryza sativa)品种泸科3号种子经浸种催芽后,于25℃,3000lx下水培7d。幼苗于4℃低温下处理36h,以不受冷害的幼苗为对照。冷处理幼苗转入25℃继续培养时,分别用1.0ppm KT,1.Oppm GA_3,1.0%乙醇,100ppm抗坏血酸(各浓度均为系列浓度  相似文献   
37.
中国车前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中国车前科Plantaginaceae车前属plantago2亚属8组17种及1变种植物的种子,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及亚显微结构(种皮纹饰).结果表明种子形态有四个类型:1,多角形类型;2.舟形类型;3.卵形类型;4.矩圆形类型。各个种的种子形态和种皮纹饰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新种plantago densiflorus的建立应用了种子形态和种皮纹饰这一特征。车前种子形态分类与pilger用植物其他形态特征建立的车前属分类系统是一致的,因此,笔者支持Pilger的车前属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38.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和大豆(U.S.Soybean)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仅植物很部受到热刺激时,其未直接受到温度影响的叶组织细胞的反应。当13天龄的高粱幼苗根部经受45℃4小时热处理时,发现其未直接受到热刺激的叶细胞内合成了一些异常的蛋白质,估测的分子量分别为80kD、70kD、33kD和17kD。最明显的两条蛋白质谱带是70kD和17kD。6天龄的大豆幼苗,当其根部经受40℃3小时热处理时,在其叶细胞内也检测到两条较为明显的蛋白质谱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0kD和17kD。观测到的这些异常蛋白质命名为‘热应激效应蛋白’,并与热应激蛋白在分子量大小分布上进行了比较。另外,还报道了利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cyclohexlmide)探讨了热应激蛋白与植物热耐性方面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39.
电镜观察发现,大豆种子在刚开始萌发时胚根细胞中未能见到线粒体,线粒体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由原质体再分化发育而成。对照胚根细胞内原质体在低温吸张过程中明显膨胀,在回温后胚根细胞中原质体仍不能发育成线粒体,甚至网状膜结构破坏,呈空泡化;经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 6000)预处理的大豆种子在同样条件下线粒体能继续发育,在回温后预处理胚根细胞中线粒体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双层膜和管状嵴的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低温吸胀过程中原质体能够继续再分化发育成线粒体是提高大豆种子活力和抗冷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苦皮藤酯2,3,4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