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9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230篇 |
专业分类
9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东京大学于2006年4月起设立纳米生物综合研究据点,加大对纳米生物研究的投入。担任研究据点负责人的工学系研究科的片冈一则教授在2006年3月东京大学召开的设立纪念研讨会上披露,”已经跟几家企业就共同研究等进行了意向性的接触”。 相似文献
902.
目的 构建用于检测L-乳酸的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方法 基于金钯-掺氮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Au/Pd-N-MWCNTs)修饰的玻碳电极,通过三螺旋分子开关(triple-helix molecular switch,THMS)触发具有RNA剪切活性的Pb2+辅助的脱氧核酶(DNAzyme)对电极表面固定化信号探针的循环剪切效应,实现L-乳酸的超灵敏电化学检测。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记录电流信号变化。结果 信号探针浓度4 μmol/L、Pb2+浓度4 μmol/L、DNAzyme剪切孵育时间60 min为传感器最优测试条件。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L-乳酸传感器线性范围为1~20 mmol/L,检出限为0.51 mmol/L。此外,该适配体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稳定性(RSD=4.56%)、重现性(RSD=2.80%)和选择性。在人血清样本中检测L-乳酸时回收率为105.60%~110.80%,RSD为2.35%~4.56%,与传统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该适配体传感器能实现L-乳酸的超灵敏检测,在生物医学诊断、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3.
904.
【目的】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维持人体生理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硒的各种形态中,纳米硒颗粒(selenium nanoparticles, SeNPs)被发现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低的毒性。本研究拟筛选一株能将亚硒酸盐高效合成纳米硒颗粒的益生菌菌株。【方法】从14株潜在益生菌中筛选出一株能有效将亚硒酸钠转化为SeNPs的耐硒菌株副干酪乳酪杆菌SCFF20。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upled with energy-dispersive X-ray, SEM-EDX)、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 XRD)、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对副干酪乳酪杆菌SCFF20产生的SeNPs进行纯化、冷冻干燥和系统表征。【结果】SEM-EDX分析表明,Se是生物纳米硒颗粒的主要成分。合成的SeNPs呈球形、多分散、平均粒径约为500.62 nm。XRD图谱和拉曼光谱证实所制备纳米硒颗粒的生物无定形性质。FTIR分析证明蛋白质、胞外多糖和脂质包覆在SeNPs表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OES)测得SeNPs的还原率为91.42%。【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副干酪乳酪杆菌SCFF20作为纳米硒生产益生菌的潜力,可作为安全生产生物源纳米硒的生物工厂以便用于营养补充剂和功能食品 相似文献
905.
近年来,自组装无载体纳米药物由于具有高载药量、低毒副作用、合成方法简便等特点,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本文简述了无载体纳米药物自组装作用力,详细综述了目前自组装无载体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了其在抗肿瘤、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无载体纳米药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合理设计更有效的自组装无载体纳米药物及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7.
比色生物传感技术由于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单并且容易操作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中污染物检测、生物体内重要标志物的检测以及癌症筛查等多个领域。基于纳米酶的比色生物传感器主要是借助纳米酶自身所具有的催化能力,模拟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将显色剂氧化生成有色溶液,从而实现可视化检测,并通过对有色溶液吸光度的检测得到相关物质的含量。与无纳米酶的比色生物传感器相比,基于纳米酶的比色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更高、检测更快以及灵敏度更高等优点。纳米酶在具有天然酶活性的同时还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的、易于合成等优点,其相关研究越来越广泛。目前,基于纳米酶的比色生物传感器已成为辅助相关医学检测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广泛应用于便携和实时性相关检测当中,为医学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为了提高比色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以及应用范围,研究人员也在致力于增加可检测物质的种类以及纳米酶种类的多样化等。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纳米酶的比色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几类典型的纳米酶,以及基于纳米酶的比色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08.
外泌体在细胞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外泌体的行为特性对于揭示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观测手段及方法,目前对于活体状态下外泌体结构及特性的认知仍然很不足.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发明为研究溶液环境下天然状态生物样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已成为生物学重要研究手段.本文利用AFM对单个活体状态外泌体的纳米结构及机械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多聚赖氨酸静电吸附作用将从淋巴瘤患者骨髓中分离的外泌体吸附至基底,在溶液环境下实现了对单个活体状态外泌体的高质量AFM形貌成像并通过与空气中成像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空气干燥处理对外泌体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AFM压痕试验和多参数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单个活体状态外泌体机械特性的定量测量和可视化表征.最后基于所建立的方法技术揭示了化学处理后外泌体结构和机械特性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为研究纳米尺度下活体状态外泌体的结构及特性,以更好理解天然状态外泌体的生理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外泌体研究具有潜在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9.
线粒体(mitochondria)承担细胞有氧呼吸功能,神经系统作为机体巨大耗能组织高度依赖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稳定。研究表明,线粒体异常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靶向线粒体开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策略已成为前沿和热点。其中,线粒体移植(mitochondrial transplantation)被认为有巨大治疗潜能。线粒体移植是将外源性健康线粒体以直接或间接方式移植进入受损机体,通过改善神经系统线粒体功能,最终达到改善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本篇综述回顾了线粒体移植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移植策略、细胞和分子机制及面对的挑战,以期为临床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