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选择-NaN_3诱变处理-再选择的程序从红豆草下胚轴愈伤组织获得了抗脯氨酸类似物L-羟脯氨酸的变异细胞系。抗性变异细胞系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比正常细胞系高4.6倍,并且抗性变异系亦表现出了很强的耐NaCl、PEG 能力。这可能为筛选抗逆境植物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2.
末次盛冰期以来红豆树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分布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是中国的特有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木材珍贵,人工盗伐严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不断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气候变化会对物种的分布造成严重影响,理解该影响将有助于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尤其是为濒危物种未来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基于红豆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数据,借助经相关性分析后筛选出的9个变量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红豆树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代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且通过空间分析模拟其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MaxEnt在各时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均值均达到0.9以上,表明模型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年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和昼夜温差月均值是主导其分布的三大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1.8%。将模拟结果导入到ArcGIS后,处理得到不同时期红豆树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红豆树的适生区面积收缩且向北迁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红豆树适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减少,特别是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丧失率最高达到45.6%。重庆、江西及位于粤桂两省中南部的大面积适生区可能都将丧失。而新增区域仅存在于适生区的边缘,新增率仅为1%—2%。本研究表明红豆树的分布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将对未来红豆树的迁地保护与栽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3.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凝胶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对红豆树枝条70%乙醇水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11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4',7-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3',4',5,7-四羟基二氢异黄酮(2)、染料木苷-5,4 '-...  相似文献   
64.
探讨几种市售肥料对红豆树(Ormosia hosiei)苗木各器官生长发育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培育红豆树优质苗木选用肥料提供参考。以红豆树当年生大田苗为试材,采用3种常见肥料(复合肥、缓释肥和尿素)分3个施肥水平进行施肥试验,测定苗高、地径、根系指标、根系结瘤指标、各器官生物量及N、P、K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红豆树苗木生长、结瘤和矿质营养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缓释肥和复合肥的处理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趋势,施尿素则表现为随施肥量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通过隶属函数对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缓释肥30 g·m-2为最佳施肥处理,其苗高增量、各根系质量指标、各生物量指标、结瘤数量以及根、茎、叶的N、P、K含量均为最大。红豆树当年生苗木密度为50 株·m-2时,施用缓释肥(N-P-K: 30-6-7) 30 g·m-2可以有效提高红豆树的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65.
红豆草抗甲硫氨酸变异体的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NaN3 诱变过的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 Scop.)愈伤组织筛选得到了能抗80 m m ol/L甲硫氨酸的变异细胞系——ONm etr,并得到了再生植株。ONm etr 脱离选择压力6 个月后,其抗性仍比野生型的高5.6 倍。同时还表现出对乙硫氨酸的交叉抗性,其抗性是野生型的6.5 倍, 表明该抗性系抗性表达稳定。ONm etr 愈伤组织中甲硫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4.00、1.09、1.50 倍。ONm etr再生植株中甲硫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2.0、3.5、3.5、2.5 倍。在ONm etr 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SDS-PAGE图谱中,出现了两条新多肽(30 kD、26 kD)。ONm etr 细胞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中亦出现了两条新酶带。这些变化表明该变异系已经产生变化了的基因产物  相似文献   
66.
67.
68.
埃斯基红豆草下胚轴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埃斯基红豆幼苗的下胚轴切段在附加2,4-D0.5mg/L,KT1mg/L的MS中形成胚性愈伤组织。来自11-13个月龄、继代6-15天的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在改良的V-KM液体培养基中可持续分裂形成细胞团,培养10天时的分裂率和克隆率分别为65.88%和53.38%周后就可将将原生质体形成的小愈伤组织转于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在改良的B5液体培养基也可以分裂形成小愈伤组织,但分裂率低于V-KM。来自原  相似文献   
69.
红豆草中含晶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豆草(Onobrychicviciaefoliascop.)植株的所有器官中都分布有含晶细胞,其结晶的类型主要为棱晶,此外还有砂晶。在营养器官中,含棱晶的细胞主要分布在维管组织之中或外围。横切面上,棱晶则几至几十块纵列成行存在,且常伴生于韧皮纤维旁,但每块棱晶各有一分室隔开;在茎的表皮下偶有与大型粘液细胞伴生的砂晶。花萼的表皮中偶有棱晶,花瓣表皮及雄蕊药隔中有砂晶;子房壁内表皮下一层细胞逐渐发育成含棱晶的连续细胞,同时子房维管组织中也形成大量棱晶。分析表明,结晶成分为草酸钙。  相似文献   
70.
发根农杆菌LBA9402 Bin19转化红豆草及再生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pBin19和pRi1855的发根农杆菌菌株对红豆草下胚轴切段进行遗传转化,种苗年龄和下胚轴切段的预培养时间明显影响转化频率.纸电泳分析表明70%的发状根培养系能够合成农杆碱.发现发状根诱导愈伤组织比发状根具有更强的再生力;发状根切段在含0-9.05μmol/L2,4-D和0-2.22μmol/L6-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在不含植物激素和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再生试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组成和浓度显著影响愈伤组织后期的再生植株能力.再生频率和每块愈伤组织的芽点发生数随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2,4-D浓度的增加(4.52-9.05μmol/L)而下降,随6-BA浓度增加(0-2.22μmol/L)而上升.在附加4.52μmol/L2,4-D和2.22μmol/L6-BA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只有14.2%,但愈伤组织在MS0培养基上的再生频率高达58.1%,每块愈伤组织的芽点发生数平均为37.2.对来自8个发状根系的32株再生植株进行Southern分子杂交分析,25株整合有不同拷贝的nptⅡ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