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世界最危险的有害入侵生物之一,2004年入侵我国华南地区,并给农林业安全、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危害。调查并明确田间红火蚁觅食工蚁的食物种类及数量,不仅为评估红火蚁猎食对生态环境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而且为红火蚁防治饵剂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蚁道剖析法,对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两种生境中红火蚁觅食工蚁搬运的固体残片取样和鉴定;依搬运工蚁及其固体残片尺寸进行测量分级并称重,以分析工蚁多态性与固体食物大小的关系;采用薄层色谱法和氨基酸分析法测定嗉囊液体样品的营养成分及含量。【结果】在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中,红火蚁觅食工蚁搬运回巢的固体食物包括固体的动物残片和植物种子,其中动物残片属于3门7纲21个类群(包括14个昆虫目),昆虫纲动物所占比例为总固体食物的45.53%~46.10%。工蚁偏好搬运长1.400±0.043 mm~2.306±0.063 mm和宽0.723±0.028 mm~1.261±0.051 mm的固体残片,其重量在0.203~0.413 mg之间。红火蚁觅食工蚁嗉囊液体由多种氨基酸、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在桑园和荒地采集到的红火蚁嗉囊液体样本中的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 544.31 mg/L和861.48 mg/L,氨基酸种类分别为33种和32种,其中31种氨基酸为共有的。【结论】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中,红火蚁固体食物组成均以昆虫纲动物为主;参与固体残片搬运觅食蚁的80%属于中型工蚁,搬运较大型固体残片的大型工蚁仅占5%;红火蚁工蚁嗉囊液体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单糖。 相似文献
72.
红火蚁对新入侵龙眼园和荒草地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增城龙眼园及周边的荒草地人工移殖1蚁巢及10蚁巢红火蚁,并采用陷阱法和诱饵诱集法调查研究红火蚁对新入侵龙眼园区和荒草地区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荫蔽、少干扰的龙眼园和杂草茂密、少干扰的未割草区,红火蚁难以成功定殖,对这两种生境蚂蚁类群的多样性几乎没有影响;在红火蚁成功定殖的1蚁巢割草区和10蚁巢割草区,红火蚁以这两种密度入侵对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在1蚁巢割草区,红火蚁入侵后5个月期间,由于其数量占蚂蚁个体总数的比例很少,对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很小;在红火蚁成功定殖5个月后,第6—7个月其工蚁所占比例增加,蚂蚁类群个体数和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第8—9个月其工蚁所占比例继续增加,而蚂蚁个体数、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优势度增加。在10蚁巢割草区,红火蚁入侵后,蚂蚁类群个体数、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优势度增加。红火蚁入侵对1蚁巢割草区和10蚁巢割草区蚂蚁物种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3.
红火蚁入侵对荔枝园土壤性理化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荔枝园发生区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红火蚁不同发生区之间、红火蚁蚁巢4个不同方位之间以及距红火蚁蚁巢中心不同距离之间的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从对照区、轻度发生区到重度发生区土壤粘粒变得越来越细,酸性逐渐升高.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的含量在轻、重度发生区较对照区分别下降了29.0%与39.9%、42.1%与53.6%、43.3%与52.6%,但速效K的含量在轻、重度发生区较对照区则分别升高了8.5%与34.0%.此外,在红火蚁发生区,蚁巢上的土壤理化性质与蚁巢以外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不同(p<0.01).蚁巢上的土壤明显比蚁巢以外的土壤酸性强.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的含量在蚁巢上明显最小,但土壤速效K的含量在蚁巢上明显最高.蚁巢不同方位上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对差异较小,红火蚁在荔枝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随机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测定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对其跟踪信息素的触角电位(EAG)及行为反应。【方法】解剖红火蚁工蚁的杜氏腺, 用正己烷溶剂提取其分泌的跟踪信息素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并测定了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和合成的法尼烯混合物的EAG和招募行为反应。【结果】通过与合成的法尼烯混合物的气相色谱(GC)保留时间和质谱图比对, 发现杜氏腺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并不是Z, E-α-法尼烯。EAG测定结果表明, 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及100 μg的法尼烯混合物均有较强的EAG反应, 其次为10 μg和1 μg的法尼烯混合物。在招募行为测定中, 杜氏腺提取物和工蚁提取物招募作用明显, 而10, 1, 0.1和0.01 μg法尼烯混合物的作用均不显著。【结论】Z, E-α-法尼烯不是红火蚁跟踪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有较强的EAG反应和明显的招募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75.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异巢不同品级的个体置于同一容器中,对红火蚁的巢间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蚁后与异巢幼蚁共处时,异巢幼蚁的羽化率为33.3%,与对照处理的38.3%(蚁后与同巢幼蚁共处)无显著差异。工蚁与异巢幼蚁共处时,异巢幼蚁的羽化率为53.7%,与对照处理的72.2%(工蚁与同巢幼蚁共处)无显著差异。蚁后与异巢工蚁共处时,异巢蚁后的存活率为45%,与对照处理的61.7%(工蚁与同巢蚁后共处)无显著差异。有翅繁殖雌蚁与异巢工蚁共处时,异巢工蚁的存活率为86.7%与对照处理的99.4%(工蚁与同巢有翅繁殖雌蚁共处)存在显著差异;异巢有翅雌蚁的存活率为22.2%,与对照处理的88.9%(工蚁与同巢有翅繁殖雌蚁共处)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同区域内红火蚁异巢各品级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容性,并巢行为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76.
为明确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农业保护地对其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集成模型预测了红火蚁的潜在分布,并结合农业保护地的面积占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集成模型TSS、ROC值在0.85、0.95左右,预测结果可靠;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红火蚁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在历史气候条件下,红火蚁适生区将遍布到中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考虑农业保护地因素,山东省、云南省、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适生区等级升高。 相似文献
77.
华南地区典型生境中红火蚁觅食行为及工蚁召集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研究了华南地区几种典型生境中红火蚁对不同类型食物的觅食行为和工蚁召集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行为存在搜寻、召集及搬运等主要过程。不同生境中红火蚁对食物的搜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荔枝园中搜寻时间明显长于其它生境;荔枝园、荒地、路边生境中红火蚁对蜂蜜的搜寻时间明显长于其它几种食物;同一生境中红火蚁对不同重量的同种食物搜寻时间无明显变化。发现食物后召集的工蚁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于较大的食物一般30min左右召集的工蚁数量达到最大,之后趋于稳定并逐渐减少,而对于可以直接搬动的食物发现后15min左右群体召集数量达到最大并很快将其搬走。召集工蚁数量与发现后时间的关系符合二次非线性方程,建立了火腿肠、花生油和蜂蜜等食物上红火蚁工蚁召集数量与发现时间的关系模型,分别为Na=4183.91e^-0.0327T-4231.48e^-0.0346T,Na=3253.78e^-0.0233T-3314.59e^-0.0271T,Na=117.97e^-0.0131T-163.93e^-0.0808T。对于不同食物红火蚁发现后召集的最大工蚁数量间有明显差异,其中花生油上最大,平均为176.3头,火腿肠上次之,为90.4头,蜂蜜上最少,为68.0头。对于不同重量的同种食物,工蚁的召集动态规律较为一致,发现食物后25-30min左右工蚁的召集数量均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减少,发现食物后时间长度和食物上工蚁数量也符合房室模型函数Na=c1×exp(-c2T)-c3×exp(-c4T)。同种食物不同重量之间同一时间召集的工蚁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呈随食物重量增大而增大趋势。不同生境中对相同质量同种食物工蚁召集数量动态总体变化规律相近,但在发现食物后工蚁数量增长的速度和最大召集工蚁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以路边工蚁数量增长最快、工蚁总数最多,苗圃次之,荔枝园、荒地中工蚁增长速度均较低。红火蚁对不同食物种类切割、搬运耗时存在很大差异,搬运完0.5g的火腿肠需要26.23h,而黄粉虫幼虫(重量约为0.1g)仅为15.6min。不同生境中红火蚁对相同重量同一种食物的搬运耗时也不同,荔枝园要长于其它生境。 相似文献
78.
广东吴川红火蚁消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广东吴川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蚁巢数量、蚁丘体积和工蚁的年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年之中红火蚁活动蚁巢密度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8月和10~12月;4~7月和10~11月新增活动蚁巢数量较大;蚁巢自然消亡出现在多个时间,其中以9月最多。4~11月红火蚁工蚁活动旺盛,用诱饵诱集法监测,5、6月和10、11月红火蚁工蚁出现2个明显盛期,而陷阱法中工蚁数量为单峰型,高峰出现在7月。2种监测方法获得的工蚁数量间相关系数为0.88,达到极显著相关。气温、地表温度、5cm土壤温度与2种方法获得的工蚁数量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8,0.86和0.93,0.94,0.95,均达极显著水平。红火蚁蚁丘体积4~6月、9~12月增大幅度较大,其中6月份蚁巢增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9.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和威胁性的入侵检疫害虫之一,对农林业生产安全、公共设施以及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为筛选对红火蚁有致病性的病原真菌,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的红火蚁进行致病菌分离,结合病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从罹病红火蚁上分离出3株病原真菌HHYSFJ01、HHYSFJ02和HHYSFJ05,分别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致病性测定,这3株病原菌对红火蚁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3株病原菌致病性间差异显著。经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喷雾处理红火蚁10 d后,球孢白僵菌菌株HHYSFJ05的致病性最强,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为84.71%,LT50为4.67 d;红绶曲霉菌株HHYSFJ01和淡紫拟青霉菌株HHYSFJ02次之,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82%和73.29%,LT50分别为4.99 d和5.20 d。 相似文献
80.
蜜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在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中起着重大作用。近年来蜜蜂数量大幅下降,由于农药使用、生态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以及受到天敌如胡蜂Vespidae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病原如真菌、细菌以及各种病毒的危害。其中蜜蜂病毒病是造成蜜蜂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调查贵州省越夏期和越冬期中华蜜蜂感染病毒病的情况,利用RT-PCR技术对贵州省兴义市、息烽县、台江县、龙里县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贵州省越夏期以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病毒Sindbis virus(SINV)为主要流行病毒,而越冬期以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SBV)和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为主要流行病毒。本研究初步调查了贵州省主要中蜂饲养区在两个重要饲养阶段发生蜜蜂病毒病情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防治蜜蜂病毒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