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4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红棕象甲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室内对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生物学特性和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在26℃、RH80%、寄主食料华盛顿棕榈饲养条件下,红棕象甲世代历期平均114.77d,最短87.00d、最长166.00d,其中卵期平均3.50d,幼虫期平均36.68d,结茧到产卵前历期平均29.96d。幼虫以8龄为主,1~2龄幼虫的体重小于0.01g,头壳宽短于1.0mm,3龄后幼虫体重、头壳宽度、体长和体宽开始增加,8龄时幼虫平均体重为3.36g,头壳宽度6.0mm。成虫雌雄性比1.78∶1,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成虫寿命,在无补充营养时,雌雄成虫寿命只有7.00d左右,而在补充营养后,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可分别达130.00d和244.00d。雌虫产卵量最大376粒,最小89粒,平均216粒。  相似文献   
992.
室内饲养红棕象甲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成虫交配、产卵行为,描述在交配和产卵过程中发生的多种行为。红棕象甲整日均可见其交配行为,但在暗光周期开始0.5h左右明显有一个交配高峰期。其交配持续时间、交配几率不受虫体大小的影响。在无外界因子干扰的条件下,交配持续时间均可达1min。红棕象甲卵为单产,一处1粒,主要是通过口喙蛀孔辅助完成;观察红棕象甲幼虫、蛹的行为,例如取食、争斗、蜕皮、做茧等行为。且随着低龄幼虫向高龄幼虫的过渡,幼虫的取食和钻蛀行为从棕榈植物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摇动或震动茧后红棕象甲在其中表现的行为,并结合茧的颜色和质地可准确判断茧中存在的3种虫态。  相似文献   
993.
红曲米和红腐乳中红曲菌种的分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省红腐乳及红曲米中红曲菌的资源、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收集、分离和纯化得到20株红曲菌的纯培养。根据李钟庆等人的红曲菌属分类检索表,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观察常规袁型鉴定,初步确定为以下七个种:红色红曲菌(FA01、FA11);橙色红曲菌(FA02、FA05、FA06、FA15、FA16、FA17)、紫色红曲菌(FA03、FA09、FA13、FA19、FA20)、丛毛红曲菌(FA04)、发白红曲菌(FA07、FA18)、旱生红曲菌(R如8、FA10、FA12)和血红红曲菌(FA14)。运用FTIR分析图谱构建了20株红曲菌株的系统发育图,探讨耵IR分析运用于红曲菌资源或其它真菌的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FTIR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不同的红曲菌种,可以作为红曲菌菌种和疑难菌株鉴别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94.
红车轴草总黄酮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Fenton 反应产生·OH,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O·-2模型,研究了红车轴草总黄酮体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结果显示红车轴草总黄酮在6.25~200 mg/mL范围内具有清除Fenton 反应产生·OH的作用,在6.25~100 mg/mL浓度范围内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O·-2具有清除作用,二者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对·OH和O·-2半数清除浓度分别为44.06 和54.57 mg/mL.  相似文献   
995.
择伐干扰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于不同年度进行中度择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群落学调查,并应用GIS软件将林木树干点位置及树冠投影数字化,得出树干点坐标及树干投影面积.运用Hegyi的竞争指数模型计算择伐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红松阔叶林的竞争强度,从林分整体出发,分析和探讨了择伐干扰后28年恢复期间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强度变化.结果表明,中等强度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林层竞争强度影响不大,择伐干扰后林分竞争主要发生在次林层,林分的竞争强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在28年后达到最大,树冠投影面积中重叠面积与非重叠面积比例的变化趋势与林分整体竞争强度的变化趋势相类似,从减弱林分对红松及其它珍贵阔叶树种的竞争角度看来,阔叶红松林的择伐周期至少应该在15年或更长一点,并应该在第一次择伐后15年时开始对次林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抚育.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红脂大小蠹危害程度不同的3个地区的球孢白僵菌种群,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分析了各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9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ISSR引物用于扩增分析。68株球孢白僵菌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973,Shannon指数(Is)为0.4488。旬邑、宜君、古交3地白僵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525,基因流(Nm)为9.0255;而来源于土壤、红脂大小蠹、蛀屑和树皮的白僵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1449,基因流为2.9508。各球孢白僵菌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多样性水平,旬邑种群和红脂大小蠹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地理分布种群间的差异不如分离基质种群间的差异明显,地理分布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而分离基质种群间的基因流较低,遗传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997.
5-氨基乙酰丙酸是四吡咯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必需前体物,它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除草剂、杀虫剂、植物生长促进剂以及治疗癌症的药物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综述了类球红细菌5-氨基乙酰丙酸的发酵生产现状以及提高其发酵产率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8.
分析了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和烟色红曲霉(Monascus fuliginosus)发酵米粉所产橙色素的喷雾质谱图,发现烟色红曲霉所产橙色素与文献报道的相同;而红色红曲霉所产色素与文献报道不同,其主要组分是分子量分别为340.3和312.3的2种物质。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四种小型鸟类代谢产热的气候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 ,分别在 5 - 35°C、 10 - 30°C和 10 - 35°C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黄眉(Emberizachrysophrys)、红胁绣眼鸟 (Zosteropserythropleura)、画眉 (Garrulaxcanorus)和红嘴相思鸟 (Leio thrixlutea)的耗氧量、热传导、体温等指标 ,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热中性区分别为 2 5 - 30°C、 2 5 - 2 7 5°C、 2 2 5 - 2 7 5°C和 30 - 32 5°C。在 5 - 30°C的温度范围内 ,黄眉和画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 ,分别为 4 0 5 8± 0 2 6°C和 4 1 6 8± 0 11°C ;红胁绣眼鸟和红嘴相思鸟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降低有下降的趋势。在热中性区内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平均基础代谢率分别是3 6 5± 0 14、 4 6 9± 0 2 7、 3 5 5± 0 14和 4 2 4± 0 17mlO2 / (g·h)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2 8%、 2 30 %、 6 0 %和 12 0 %。在下临界温度以下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 0 2 4、 0 31、 0 2 1和 0 34mlO2 / (g·h·°C)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4 9%、 14 9%、 2 15 %和 2 4 3%。这些小型鸟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 :(1)黄眉和红胁绣眼鸟有高的基础代谢率和相对低的下临界温度 ,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张瑜  金光泽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276-1288
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以及碳(C)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倒木物理化学性质随其腐烂等级和径级而变化。为了深入理解腐烂等级和径级对倒木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该研究以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倒木为研究对象, 将其每个腐烂等级(I-V)下的倒木分为4个径级(径级i ≤ 10.0 cm、径级ii 10.1-30.0 cm、径级iii 30.1-50.0 cm、径级iv >50.0 cm), 研究了不同腐烂等级、径级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倒木心材和边材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心材和边材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倒木心材和边材含水率随着腐烂等级增加而增加, 而木材密度随腐烂等级和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 边材C含量以及心材和边材的氮(N)、磷(P)含量随腐烂等级增加呈上升趋势, 心材N、P含量随径级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纤维素含量随腐烂等级增加呈下降趋势, 而木质素含量呈上升趋势,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随径级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倒木含水率与C、N、P、木质素含量(除心材P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纤维素含量显著负相关; 木材密度与C、N、P、木质素含量显著负相关, 与纤维素含量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 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受不同腐烂等级和径级的影响有各自的变化规律, 且倒木的物理性质(含水率和木材密度)是影响化学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