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剖面及时间变化规律,从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景观尺度上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空间异质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与季节变化规律,土壤平均含水量从表土层开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从亚表层开始增加,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立即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空间异质性却正好相反,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立地尺度(坡度),坡面尺度(坡位与相对高度)和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降雨)等多重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2.
红壤退化过程与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应用生态位概念研究红壤退化和改良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把红壤的生物学循环作为重点,分析红壤生态位的演化特点,探索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重建的若干规律和描述方法,以求建立有关红壤退化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3.
在红壤地区生长良好的自然植被(白茅)条件下设计了不同的刈割期试验,结果表明,每次刈割时的生物量以6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而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低,但6年累计生物量则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每块样地达399.1kg;各处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生物量的比例亦与刈割期长短有关,至试验第6年时,6年刈割1次处理中木本植物生物量所占比例达41.5%,而每年刈割1次处理草本植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9.0%;再次,刈割期的长短还影响土壤剖面的层次发育及有关理化性质的变化,6年刈割1次处理土壤容重较小,有机质和N、P、K含量较高,而1年刈割1次处理则土壤容重较大,有机质和N、P、K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4.
对不同寄主种类、不同寄主形态和不同寄主饲喂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之间的取食嗜好性比较试验表明,小菜蛾幼虫优先取食大白菜、萝卜或菜心幼苗,其次为油菜和甘蓝幼苗,在大白菜与油菜幼苗之间的取食选择比例是93.33%和6.67%;在甘蓝与菜心幼苗之间的取食选择比例是16.67%和83.33%.小菜蛾幼虫的取食嗜好性受饲喂寄主种类的影响,偏食大白菜或菜心幼苗.小菜蛾幼虫选择寄主取食的次序与寄主体内可溶性糖或淀粉含量没有明显关系,但与两者的相对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取食大白菜或菜心幼苗的小菜蛾生长良好,单头取食达0.583~0.637 cm2, 单头体重达2.07~2.18 mg, 与取食甘蓝或油菜幼苗的幼虫在取食量、个体发育方面有明显差异.小菜蛾幼虫也喜好取食已经被虫危害过的幼苗.  相似文献   
95.
红壤酶活性与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对供试红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微生物量以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这些酶活性反映了红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土壤酶活性聚类分析结果与根据土壤化学、生物学性质所得结果基本相似.酶活性可用于评价红壤肥力质量.新鲜土样的酶活性不仅高于风干土样,且与土壤肥力质量联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6.
模拟降雨条件下含砾石红壤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堆积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复杂的物质组成,坡面侵蚀特征明显有别于一般农地.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降雨强度对红壤区不同砾石含量(0%、10%、20%、30%)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坡面产流开始时间随降雨强度和砾石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减幅分别为48.5%~77.9%和4.2%~34.2%,且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坡面径流流速和径流率均随产流历时呈先上升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降雨强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砾石含量对其影响不显著.砾石对径流量的影响存在一个10%左右的阈值,1.0 mm·min-1雨强、10%砾石含量时坡面产流量最小;雨强>1.0 mm·min-1时,10%砾石含量坡面产流量最大.随雨强增大径流量增加10%~60%.坡面含沙量在产流前6 min急剧下降后趋于稳定,随砾石含量增大,降雨强度对含沙量的影响减小.雨强>1.0 mm·min-1时,砾石具有显著的减沙效应,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和砾石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7.
为探讨外源有机物料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改良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机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和秸秆还田模式(CK,冬闲;MV,冬种紫云英;S,早稻秸秆全量还田;DS,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SMV,冬种紫云英+早稻秸秆全量还田;DSMV,冬种紫云英+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官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 双季稻土壤超大团聚体(>2 mm)和大团聚体(0.25~2 mm)含量最多,为72.1%~81.8%,且两者中有机碳含量高达12.1~20.7 g·kg-1,占总有机碳的22.7%~59.0%。水稻土中有机物官能团以多糖为主,其次为脂肪碳和芳香碳,各官能团的丰度受紫云英种植和秸秆还田的影响。与其他处理相比,DSMV显著增加了水稻土中超大团聚体(>2 mm)和大团聚体(0.25~2 mm)的含量,并促进了两种团聚体内芳香碳等惰性碳的积累。因此,DSMV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稳定性的提升,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8.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2):1285
为了探讨人工林内优势乔木和林下灌草根际土壤氮矿化特征, 明确乔灌草根际土壤氮转化差异, 该研究以江西泰和千烟洲站区典型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为对象, 在植被生长季初期(4月)和旺盛期(7月)分析3种人工林内乔木、优势灌木(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格药柃(Eurya muricata))和草本(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atrata))根际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发现: 1)物种、林型和取样季节显著影响了根际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min)、净铵化速率(Namm)和净硝化速率(Nnit)。马尾松和湿地松林内林下灌草根际土壤净氮矿化的季节敏感性高于乔木: 4月乔木根际土壤NminNamm显著高于大多数林下灌草, 而7月林下灌草根际土壤NminNamm显著提高, 与乔木不再具有显著差异, 与主成分综合得分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一般情况下, 杉木林NminNnit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7月净氮矿化显著高于4月。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净氮矿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化学性质对人工林根际土壤净氮矿化变异的贡献率为29.2%, 显著高于土壤微生物的解释率。充分考虑不同季节林下植被根际土壤的净氮矿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准确评估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状况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9.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2):1296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地处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中心地带, 植被区划上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该区植被以次生林为主, 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现状植被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可为区域植被演替动态和植被恢复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该研究采用统一、规范的方法设置了50个样方, 对区内主要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境信息等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重要值, 运用《中国植被志》编研规范进行植被类型划分和命名, 描述群落物种组成和特征, 并提供10个植被型、22个群系、33个群丛共50个样方的原始数据, 包括森林样方43个, 灌丛样方5个, 草地样方1个, 沼泽样方1个。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小盆+凋落袋控制试验,研究了我国南方退化红壤丘陵区8种森林凋落物和4种混合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与分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凋落物中的氮、磷、钾、镁含量显著高于针叶凋落物,木质素、碳含量显著低于针叶凋落物;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氮、磷、钾、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凋落物初始碳、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氮、木质素/磷和碳/磷值呈显著负相关;木质素含量解释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变异的54.3%,是影响分解速率的最关键因子,凋落物碳、氮、磷含量也与分解速率密切相关,它们与木质素含量一起可解释分解速率变异的81.4%.在退化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低木质素含量、高氮磷含量的阔叶物种的引入有利于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土壤肥力的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