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1.
本文研究发现,不锈钢/电沉积紫膜薄膜/含水胶(电介质)/铜型菌紫质光电池的光电响应对紫膜外表面的钾离子浓度的依赖性与质子泵效率的这种依赖性成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说明:1.膜中菌紫质的光电响应主要来自质子泵运而非钾离子直接的贡献;2.存在一合适的离子浓度使菌紫质的光电响应有极大值;3.作用在外表面的离子主要影响质子释放结构域  相似文献   
92.
中国灵芝科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南岛。赵继鼎先生(1989)报道本岛灵芝54种。1996年,本文作者报道了4种,其中1新种。本文继续报道本岛灵芝5种,其中I新种即琼 中灵芝Ganoderma chiungchungense X.L Wu sp nov.,岛内新纪录4种即多分枝灵芝G ramosissimum Zhao, 闽南灵芝G austrofujianense Zhao,Xu et Zhang,背柄紫灵芝G. Cochlear (BI et Ness)Bres.,硬孔灵芝G duropora Lloyd,本文研究的全部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GAS)。  相似文献   
93.
兰进  李京淑 《真菌学报》1996,15(3):197-200
用^3H-葡萄糖对紫萁小菇进行氚标记,然后用标记的紫萁小菇伴播天麻种子,发现标记姑在侵入天麻胚柄状细胞后,菌丝即被溶解,消化,未被侵染的大型细胞中有标记化合物的踪迹,随着胚的发育,在胚顶端分生细胞中也有大量标记物的显影银粒云集,表明同化的标记化合物由细胞壁进入并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输,直观证明了紫萁小菇为天麻种子萌发提供了营养。  相似文献   
94.
利用仪器本身的测量光束315nm光照对紫膜薄膜中菌紫质的光反应的影响的CD谱研究说明:315nm的近紫外光可以激发薄膜中菌紫质的光反应,315nm与408nm、335nm光激发的光反应变化类型一致,但与568nm光激发的反应变化类型不一致;315nm光激发的光反应与菌紫质的初始样品状态有关,与菌紫质所处的分子状态的分布有关,而不是直接与初始样品状态存在的表现条件有关。结果认为利用包括近UV光在内的不同光照条件来调控BR的光反应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95.
湖北秭归中侏罗世香溪组几种紫萁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向午 《古生物学报》1991,30(5):570-581
本文记述了鄂西香溪组4种保存实羽片的紫萁科化石:Todites leei sp. nov., Todites prtnceps, Todites williamsoni, cf. Osmundopsis sturi。一些标本保存良好,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的观察和研究,营养羽片的细胞周壁和实羽片的孢子囊等细节都有较好的显示。除T. princeps外,其余3种均为本区首次记录。T. williamsoni在我国不乏发现,但都为裸羽片。此种的实羽片化石在我国为首次报道,而且保存精美,可与英国约克郡的标本媲美。当前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鄂西香溪组的对比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6.
紫背天葵叶片培养体细胞胚状体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液体培养基附加2,4-D(0.125mg/l),BA(0.25-0.5mg/l),CM(10%v/v)或CH(0.2%w/v),摇床培养,同一培养基中培养50天后,出现球形,心形,鱼雷,子叶胚,虽然胚状体和不定芽同样来源于叶片的表皮细胞,但它们之间有下列区别;体细胞胚状体发育有4个不同时期,而不定芽没有;球形胚形成后,能脱落分散在培养液中,芽始终和外植体连在一起;鱼雷-子叶胚有明显的苗端和根端之分,苗端有两片子叶,叶间是顶端分生组织,有原形成层结构,而不定芽仅有芽原基。  相似文献   
97.
供给天麻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紫萁小菇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徐锦堂  郭顺星 《真菌学报》1989,8(3):221-226
  相似文献   
98.
镉对尖紫蛤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镉(Cd2+)对尖紫蛤消化盲囊和鳃抗氧化酶的毒性影响程度,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0.005、0.05、0.5 mg/L)在不同暴露时间(24h、72h、120h)对尖紫蛤鳃和消化盲囊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浓度为0.005 mg/L时,在整个实验期间Cd2+对消化盲囊和鳃内的SOD、CAT、GSH-PX活性并无显著影响。在Cd2+浓度为0.05 mg/L和0.5 mg/L时,SOD、CAT、GSH-PX在鳃和消化盲囊中的活性都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在0.05 mg/L暴露时,鳃和消化盲囊中的SOD、CAT和GSH-PX的活性随时间逐渐增强,在72h时达到最大值,但在120h时略有降低。在0.5 mg/L暴露时,消化盲囊中SOD、CAT及鳃中CAT活性在24h时上升达到最大值,但鳃中SOD直到72h才达到最大值,并均在120h下降到最低,其中消化盲囊中SOD和CAT活性在120h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消化盲囊对Cd2+的敏感性高于鳃有关。在0.5 mg/L暴露的鳃中,GSH-PX在24h、72h活性并不上升,在120h甚至低于正常水平,0.5 mg/L暴露的消化盲囊中,24h时迅速增高,然后逐渐下降到正常值。这可能与Cd2+结合了GSH-PX的活性中心,降低了GSH-PX的活性有关。与3种酶活性随着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加,酶活性会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鳃和消化盲囊中的MD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不出现下降,这表明尖紫蛤鳃和消化盲囊中的MDA含量可以灵敏的反映机体内的氧化损伤程度,但不能敏感的反映水体中Cd2+的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99.
通过PCR步移法对大紫蛱蝶Sasakia charonda corean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紫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233bp,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以及长度为381bp的非编码区。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39.7%、40.2%、12.2%、7.9%。9个蛋白编码基因和14个tRNA基因在J链编码,其余4个蛋白编码基因和8个tRNA基因在N链编码,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已知鳞翅目昆虫相同。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COⅠ以CGA作为起始密码外,其余蛋白质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多数为典型的TAA、TAG,只有COⅡ和ND4以单独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在所测得的22个tRNA基因中,除tRNA Ser(AGN)缺少DHU臂外,其余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与其它多数鳞翅目昆虫一样,大紫蛱蝶的非编码区序列中散在着一些长短不一的串联重复单元,在与其近缘物种非编码区的比较当中并未发现共同的保守序列区。  相似文献   
100.
在丙酮丁醇梭菌连续传代过程中,添加乙酸钠可增强其稳定性,同时在未添加乙酸钠的发酵液中分离获得溶剂产量明显降低的退化菌株DNU83,其丁醇产量为2.33 g·L-1,仅为初始菌株的1/6.培养基中添加乙酸钠、丁酸钠或K2 HPO4等弱酸盐均可恢复退化菌株的产溶剂能力,如同时添加苄基紫精,可显著促进丁醇合成.7%玉米培养基中添加4 g·L -1 K2 HPO4和30 mg·L-1苄基紫精,丁醇产量可达18.01 g·L-1,总溶剂21.59 g·L-1,丁醇比为83.43%,丁醇产量较未退化菌株NU22提高24.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