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CHAPS对M_(412)的动力学和共振拉曼光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CHAPS对紫膜中菌紫质在光循环过程中M_(412)的衰减速率及质子泵功能的影响.光循环中间体M_(412)快、慢衰减组分的衰减速率及质子衰减速率均受到CHAPS的影响,综合激光拉曼光谱对M_(412)和其它光循环中间体相对含量的测定,表明CHAPS对紫膜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其膜脂完整的液晶结构,而使紫膜光循环动力学过程及质子泵功能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3.
嗜盐菌紫膜在光循环中的表面电荷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4.
以CAT12为自旋探针,用ESR自旋标记法测量了不同表面pH时酰化前后紫膜表面负电荷密度,以酰化所屏蔽的表面电荷数为标准,计算了表面pH4-11时单位菌紫质紫膜两侧的总负电荷数.结果表明:表面pH5-9时为9,表面pH≥10及表面pH < 5时增大.结果有力支持了膜表面5个二价阳离子结合位点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5.
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TritonX-100(以下缩写为TX-100)对菌紫质蛋白(Bacteriorhodopsin,BR)及视黄醛生色团漂白后的紫膜(Bateriopsin,BO)紫外荧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TX-100使BR中色氨酸在326nm处的荧光发射强度增加。随着TX-100对BR的增溶,改变了生色团的构象环境,破坏了BR中色氨酸与生色团之间的能量转移。增溶后的BR中,Trp趋向于更疏水性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6.
一、引言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远的能量宝厍,如何将太阳能有效地转换为电能、化学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是解决下一世纪能源危机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在无机界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具有光能转换特性的材料,并成功地把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其使用范围和能量转换效率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有机界,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蓬勃发展,应用化学的方法制造出了各种功能各异、性能奇特的材料,其中光  相似文献   
117.
热激转录因子(Hsf)是植物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遭遇热、干旱和重金属等多种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明确紫鸭跖草Hsf基因家族的结构及功能,从紫鸭跖草全长转录组数据库筛选鉴定出20个SpbHsf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qRT-PCR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Hsf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的SpbHsf蛋白有12个,所有SpbHsf蛋白二级结构的α螺旋和无规卷曲的含量较高。SpbHsf基因分为3个亚族,各亚族都包含独特的保守基序。全部SpbHsf蛋白含有DBD和HR-A/B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与SpbHsf蛋白同源性最高的是水稻OsHsf蛋白。20个SpbHsf基因在紫鸭跖草根组织中均有表达。相比于对照组,根组织在Cu2+胁迫下,8个SpbHsf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8个SpbHsf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研究结果为紫鸭跖草Hsf基因家族的功能验证及表达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8.
紫鸭跖草是一种高耐铜的超积累植物,本研究首次应用RNA-Seq技术对其转录组进行分析。通过全长转录组分析组装了紫鸭跖草耐铜相关候选基因,通过转录组分析,共获得82 471条N50长度为2 299 bp的高质量unigene,为紫鸭跖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对照组(CK)、300 μmol/L胁迫组(CT1)和1 000 μmol/L胁迫组(CT2)的测序数据已保存在NCBI的SRA数据库中,登录号为SAMN11265427。CT1相比于CK,共有5 028条unigene在根组织中有显著性差异表达,约占全部unigene的6.10%,其中富集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为3 138和1 890条;CT2相比于CT1,根中共有6 813个unigene富集差异表达,占所有unigene的8.26%。其中富集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为2 555和4 258。随机选取10个基因进行qRT-PCR荧光定量分析,结果与Illumina测序数据一致,验证了基因数据差异表达的有效性。上述实验从分子水平上为研究铜胁迫下铜耐受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X.Wang and B.N.Sun,sp.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Osmunda...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