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43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方程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铁核中的磷铁组成存在非均匀性。细菌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特性表现出复杂性。通过动力学曲线分析,提出蛋白壳自身调节能力起着限制释放铁速率关键步骤的观点,建立分析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特性方程并用它较合理地阐明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规律及储存铁的途径。用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方程研究细菌铁蛋白释放铁的全过程,其结果表明该蛋白以一级反应方式释放铁核表层的铁和以零级反应方式释放铁核内层的铁。外加磷酸盐能强烈地抑制释放铁的速率,引起释放铁的反应级数的转化,迫使铁蛋白以一级反应的方式释放铁核中的大多数铁。  相似文献   
72.
盐胁迫对不同抗盐性小麦叶片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不同抗盐性小麦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对叶片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指出150mmol/LNaCl使小麦幼苗生长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使光系统Ⅱ的潜在光化学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率降低,使光反应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3.
DNA、RNA和PRO的合成、积累及相互关系是调控细胞周期动力学最主要的三个参数。同时检测这些组成部分能够更精确细致地评判细胞的周期动力学特征。本文探索了人正常骨髓CD34~ 造血细胞周期动力学相关大分子DNA、RNA和PRO的含量,以便认识CD34~ 造血细胞周期动力学的特征。用新型CIMS-100免疫磁性分离系统高效富集人骨髓CD34~ 造血细胞,经FCM及APAAP鉴定,富集的CD34~ 造血细胞的纯度达90~95%。随之采用碘化丙啶(PI)、派若宁Y(PY)及异硫氰荧光素(FITC)分别进行标记DNA、RNA和PRO并在FCM上检测。结果表明,DNA、RNA和PRO在CD34~ 造血细胞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单个核细胞,分别仅占后者的34±3%、48±21%及62±14%。结合我们以往的结果,我们认为CD34~ 造血细胞的确是一独特的体细胞群,不仅表现在重建造血与免疫学功能上,而且表现在细胞周期动力学上。据我们所知,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有关人CD34~ 造血细胞周期动力学相关大分子的系统分析报道,提供了大多数CD34~ 造血细胞处于静止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4.
建立了一类具有标准发生率的利用病毒治疗HIV感染的动力学模型,利用RouthHurwitz准则及扰动引理证明了无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数值模拟表明,当宿主细胞的感染率逐渐变大时,病毒数量可能呈周期变化,并且病毒最终存在.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含蛋白的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包封进PLGA微球后对其体外释放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包封有BSA蛋白的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采用S/O/W法包裹进PLGA微球中,制备复合微球,对微球表征后,以包封葡聚糖颗粒的微球做对照品,于37℃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比较两者的释放曲线,考察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时微球中蛋白释放的改善作用.结果:①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包裹高分子囊泡的复合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75.20μm,粒径较为均匀,复合微球制备成功.②比较复合微球和对照微球的释放曲线,发现对照微球有较小的突释,而复合微球的几乎没有突释效应.结论: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包封进PLGA微球后可以很好的改善蛋白的释放行为,获得更为理想的释放曲线.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片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18只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mg/kg·d阿托伐他汀片组与15 mg/kg·d阿托伐他汀片组,每组6只,采用RP-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0mg/kg·d组与15 mg/kg·d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0~t/μ g·L-1·h为(619.58±215.45)与(1138.34±422.32)、AUC0~∞/μ g·L-1·h为(655.68±242.83)与(1216.57±353.64)、Cmax/μ g·L-1为(455.81±168.52)和(896.53±168.5.8)、MRT0~t/h为(3.68±0.75)与(5.73±0.56)、MRT0~∞/h为(3.83±0.91)与(5.25±0.48)、Tmax/h为(2.51±0.82)与(3.68±0.33)、T1/2/h为(4.22±0.55)与(9.51±0.67).结论:RP-HPLC法适用于阿托伐他汀片动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液(RL)复苏组、羟乙基淀粉(HES)复苏组、自身血液(BL)复苏组,每组8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1h给予对应液体复苏2h。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结果:三组液体复苏组休克时的SBP、DBP、MAP均较休克前低,HR、RR较休克前明显加快(P<0.05)。RL复苏组各时间点SBP、DBP、MAP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SBP、DBP、MAP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高于RL组。RL组各时间点R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RR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RL组。RL组复苏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苏各时间点HR同休克前相近(P>0.05),但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低于R...  相似文献   
78.
神经-血管偶联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被阐明.对脑微循环的研究表明,位于皮层内的微动脉的舒张代表着神经-血管偶联过程中的最初血流响应机制.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介导微动脉舒张的最重要因子之一,为了探讨NO在微动脉舒张过程中作为关键因子的作用,本文开展了基于大脑功能柱水平,由功能刺激产生的NO在神经-血管偶联过程中扩散动力学的时空模式的仿真建模研究.在大脑功能柱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NO扩散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清晰地阐述了由功能刺激产生的NO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扩散过程.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由功能刺激产生的NO,其扩散主要被限制在功能柱内.因此,NO作用的影响区域也就被限制在功能柱内.在时间维度上,NO信号大约维持1s左右.本研究从四维时空角度探讨由功能刺激产生的血管舒张因子的响应模式,为最终阐明神经-血管偶联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9.
为探讨海藻养分吸收能力并以高效养分过滤器筛选为目标,以N饥饿和N饱和的石莼为材料,研究了3种光照及温度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N素营养限制状态下石莼NO3-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饱和条件下,随着光照的增强,石莼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也增加;30℃条件下,光照强度的增加虽然使得其最大吸收速率提高,但Vmax/Km在中等光强下最大;20℃最有利于石莼对NO3-的吸收。N饥饿条件下,石莼对NO3-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非饥饿状态。在10℃和20℃条件下,呈现与N饱和条件下相似的规律,但在30℃条件下,中等光强石莼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最高。在10℃和20℃条件下,增加光强促进石莼对NO3-的吸收,但30℃条件下光强的增加并未起到促进作用。饥饿状态下的石莼的NO3-吸收速率较高,当石莼吸收NO3-饱和时,依然可以以较低的速率继续吸收环境中的NO3-。  相似文献   
80.
磷是调控类原球茎细胞生长和多糖积累的有效因素。为了获得较高的多糖产量,根据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二步培养方式,采用了补料策略,研究了其培养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并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二步法培养,生物量从28·7gDW/L提高到44·2gDW/L,多糖产量从1·86g/L提高到5·22g/L,多糖含量从6·4%提高到11·9%。建立的模型基本反映了类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