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216篇 |
专业分类
6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2.
从植被因子、自然地理因子、综合多因子和数量因子4种途径对世界森林立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各代表学派(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具体方法、适用条件,并指出未来世界森林立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3.
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Cd、Zn及其复合对小麦幼苗吸收Ca、Fe、Mn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对Zn、Cd的吸收随溶液中Cd2+、Zn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Cd、Zn同时存在时与其单独作用时幼苗对它们的吸收不同,Zn影响幼苗对Cd的吸收,Cd对Zn的吸收起抑制作用.Ca、Mn的吸收随溶液中Cd2+、Zn2+浓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在Cd单独处理组和Zn单独处理组中Fe的吸收随Cd2+、Zn2+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在Zn+Cd处理组中,Fe的吸收则呈下降趋势,其效应方式还与作物具体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4.
在组织水平上已经描述了许多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但对其发育过程的调控仍然知道得很少.利用CSEM-EDX微量分析技术,定点测量慈姑叶柄通气组织不唰发育时期的细胞壁矿质元素的组成.这些元素除了C,O以外,还包括Mg,Ca,Cu,Zn,P等必需的矿质元素.结果发现,在叶柄发育的早期,通气组织细胞壁的K和Cl含量很高,分别高达36%和4.3%细胞壁干重.Mg的含量在第二阶段最高,达到细胞壁干重的0.86%.只有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监测到Cu和Zn元素,最高含量分别为2.5%和1.5%细胞干重.仅在第四和第五阶段才能检测到Ca,其最高含量为1.3%细胞壁干重.通气组织横膈膜细胞和圆柱体腔壁细胞的元素构成变化有相似的趋势,说明这种变化与组织的发育阶段关系密切.细胞壁的一些元素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其中K和Cl及Cu和Zn之间成较高的正相关.在不同发育阶段,细胞壁的元素含量呈现动态变化,说明细胞壁(质外体物质)的元素构成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早期的通气组织细胞壁大量积累K和Cl,暗示早期的气体空间充满液体(组织液);Mg可能参与细胞伸展的调控;伸展中细胞的细胞壁积累高浓度的Cu和zn,并不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而Ca的出现使细胞比硬度增加,将终止细胞伸展.Cu和Zn在细胞壁中的积累呈高度的直线关系,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呈现定量关系,推测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或者类似的转运和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65.
1mg/mL KCl促进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5或10mg/mL NaCl、5或10mg/mL MgSO4、5或10mg/mLKCl、10mg/mL H2PO4和1mg/mL CaSO4抑制菌丝生长;0.8mg/mL的MnSO4和CuSO4以及0.5mg/mL FeSO4、0.2或0.5mg/mL CoCl2和0.2、0.5或0.8mg/mL ZnSO4促进菌丝生长;0.5或0.2mg/mL CuSO4、0.2或0.5mg/mL MnSO4及0.8或0.2mg/mL FeSO4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PP和维生素B1可促进菌丝生长,在含有10μg/L维生素B6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维生素C试用浓度较低(50μg/L)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奈乙酸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0.1、0.5或1.0μg/L赤霉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6.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遗传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了解水稻子粒钙、镁、铜、铁、锌和硒等矿质元素含量,以绿旱1号作为父本与102S、KD36S、7HS012及7HS013不育系为母本进行配组,对父本与杂交后代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水稻子粒中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各杂交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子粒中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各矿质元素含量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农艺及经济性状多数表现出超高亲分离现象,且LK3的农艺及经济性状均表现为最好.水稻子粒矿质元素含量与部分农艺和经济性状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且K、Mg、Zn、Se等元素含量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水稻子粒中矿质元素含量大小依次为P>K >Mg >S> Ca> Mn >Fe >Zn >Cu >Se,4个杂交后代的K元素含量表现出超高亲分离现象,LK2、LK3和LK4的Fe元素含量也表现出超高亲分离现象.水稻子粒大量与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最高,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次之,大量元素之间相关性最小,以7HS012不育系为母本得到的杂交后代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矿质元素含量最高,7HS013次之,其他不育系表现一般.本研究为选育出耐旱及营养价值高的水稻新品种母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铜矿区超积累Cu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1 引 言土壤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严重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1 ,6] .但常规的一些物理化学方法因费用过高、对土壤性质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而难以广泛应用 ,植物修复为重金属污染带来了希望[5,7,9,1 3] .植物修复主要是基于重金属超积累植物 (hyper accumulator)的研究而兴起的 .超积累植物是指地上部分能富集重金属占干重的 1 0 0mg·kg-1 (Cu、Pb、Cd)或 1 0 0 0 0mg·kg-1 (如Zn)的一类植物[2~ 4,8] .在过去 2 0年内 ,已报道的超积累植物已有 4 0 0余种 … 相似文献
68.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方元素”与早期人类文化进化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和分析中国旧石器研究史上有关"西方元素"即西方旧石器文化标志性技术和工具问题的争论,得出三点结论:1)"西方元素"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与西方同类技术和工具大体同步出现的客观现象,两者无本质差别;2)和西方一样,中国旧石器的"西方元素"也有重叠与穿时性.这使得旧大陆两侧的旧石器文化连成一体,难分东西;3)基于以上事实,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迄今已知的旧大陆旧石器文化是过去200多万年间早期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应对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迁而反复进行的横贯大陆的双向迁移、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9.
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显著影响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资源的化学计量变化仍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苔藓结皮为对象,分析结皮盖度(0、1%~20%、20%~40%、40%~60%、60%~80%和80%~100%)对土壤理化性质(0~5和5~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胞外酶C∶N∶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协变性。结果表明: 生物结皮发育显著提高了土壤黏粒、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C、N、P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微生物生物量C、N、P和胞外酶活性均随结皮盖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土层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C∶N∶P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及BG∶AP和NAG∶AP。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N、P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BG∶NAG呈显著负相关,与NAG∶AP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微生物生物量C∶N∶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微生物-胞外酶C∶N∶P相关性均不显著,BG∶NAG∶AP随着微生物与土壤间C∶N∶P化学计量不平衡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微生物养分代谢同时受N和P的限制,且P的限制较强烈,微生物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以及胞外酶C∶N∶P适应生物结皮发育驱动的土壤化学计量变化,从而维持内稳态。 相似文献
70.
虎颜花的无菌播种和试管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虎颜花(TigridiopalmamagnificaC.Chen)。2材料类别种子。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培养基:(1)MS;(2)1/2MS(大量元素用量减半);(3)1/4MS(大量元素用量为1/4);(4)1/8MS(大量元素用量为1/8);(5)1/4MS+NAA0.5mg·L-1(单位下同);(6)1/4MS+100mL·L-1椰子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7)MS+6-BA10.0+NAA1.0;(8)MS+6-BA5.0+NAA0.5。壮苗培养基:(9)MS+6-BA2.0+NAA0.2;(10)MS+6-BA1.0+NAA0.1。生根培养基:(11)MS+NAA0.5;(12)MS+NAA0.5+0.1%活性炭;(13)MS+NAA0.5+0.2%活性炭。以上培养基均附加MS培养基的维生素和肌醇成分、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