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9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3401篇
  2024年   146篇
  2023年   323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359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无性系和有性生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比较研究了东北草原不同生境条件下4个羊草种群无性系和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各种群所处立地的资源差异(特别是土壤水分),导致各种群在无性系(包括营养枝和根茎芽密度)和有性生殖(生殖枝密度、生殖枝分化率、生殖贡献)等数量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尤其在低平原种群与沙丘种群之间最为显著.与沙丘种群相比,低平原种群营养枝平均密度高50%;根茎芽平均密度高30%以上;生殖枝密度平均值高200%以上.  相似文献   
993.
落叶松、水曲柳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已郁闭的12年生带状混交林和盆栽苗木的研究表明,落叶松和水曲柳在吸收空间的利用和吸收N素的时间(季节)、数量、形态诸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二者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差异.水曲柳根系发达,与落叶松混交能够保持固有的扎根习性不变,吸收根主要集中在土壤上层(0~20cm);落叶松根系在土壤上层受到水曲柳排斥,吸收根大量向下层(20~60cm)发展.在整个生长季中,两树种都有明显的N吸收峰期,水曲柳峰期出现在6月中下旬,落叶松峰期则出现在7月中下旬,二者是明显错开的.在吸收N素的数量上,水曲柳吸收量大,N利用效率较低;落叶松吸收量相对较小,N利用效率较高(比水曲柳高60.8%).在对N素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方面,水曲柳较喜NO3--N,落叶松则对NO3--N和NH+-N无明显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994.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多样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以纸坊沟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运用斑块大小及数量、平均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聚集度等指标,对黄土高原小流域4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在以人类活动干预和植被内源演替为主要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该流域斑块总数增加,旱地基质逐渐被林地、草地等其它景观基质所取代,景观格局趋于破碎,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且后20年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前20年的变化幅度.目前流域已经由1958年以旱地为基质的高度均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化为与当地地带性景观相适应的以草地和林地为基质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水分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岭南佳果基地和高效益的蔬菜的种植,是广东省以至全国的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本文分析了南亚热带的自然概况、广东南亚热带地区的优势及丘陵赤红壤的特征.研究了广东省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土壤贮水库容和有效库容小,下层非饱和导水率及土壤水力扩散度低等水分特性及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利用生物或工程措施截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入流率从而增加土壤贮水量和有效贮水量,通过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土壤供水能力,采取防止或减缓土壤水分蒸发措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土壤水分调控与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96.
对现有的区域植被动态模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包含了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相关过程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被用于研究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植被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格局对未来气候条件下植被分布的变迁和生产力形成过程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与没有土地利用约束的情形相比较,土地利用作为限制条件缓减了植被类型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了模拟的样带区域内常绿阔叶林,但增加了模拟灌木和草地的分布.土地利用约束使得模拟得到的当前条件下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更为接近实际情况,且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力改变量更为可信.对未来CO2倍增条件下7个大气环流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将显著增加,但针叶林、灌木和草原的分布将下降.未来气候条件下NSTEC样带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将增加.预测样带北部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大于样带南部.温度变化比降水变化对样带的生产力具有更强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7.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已被公认为20世纪生物学研究中最伟大的科学成就。这种与生物遗传变异密切有关的大分子结构被阐明,揭示了生命本质的特性,使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导致人类社会进入了基因时代。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与朋友、同事们津津乐道地议论这项杰出的创新成果,总想搞清楚,这项划时代的研究是怎样开始的?为什么这些学者能想到要进行这项研究?他们是怎样获得这项重大研究成果的?虽然许多报刊书籍中...  相似文献   
998.
王玉 《生物学通报》2000,35(9):33-34
1 目的利用花粉萌发受精作用动态模型和雌蕊结构层次模型 ,加强直观教学 ,便于学生理解。2 材料和用具黄色乒乓球 1只 ,黑白两色尼龙布 ,透明胶带 ,空心圆珠笔芯 ,细铁钉 ,剪刀 ,白线 ,缝衣针 ,胶水 ,聚塑纸 5张 ,塑料泡沫板 ,不同色彩的即时贴纸 ,大头针 ,电铬铁。3 制作方法3.1 花粉萌发受精作用动态模型的制作1)将黄色乒乓球沿正中线剖开 ,分为两半球。取其一为上半球 ,用烧红的细铁钉在其上方正中顶端钻一小孔 ,用一细线穿过小孔 ,在球内侧打一结 ,防止细线被拉出 ;在球外侧近小孔处也打一结和一小扣 ,既可以防止细线滑入球内 ,也可…  相似文献   
999.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23  
董丹  倪健 《生态学报》2011,31(7):1855-1866
基于SPOT NDVI遥感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和植被参数,利用实测植被生产力计算和修正最大光能利用率,通过改进CASA过程模型,本文估算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99—2003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的植被NPP与实测值相关性显著,可较好用于西南喀斯特植被的NPP估算;2)西南8省市区1999—2000年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植被的NPP有轻度增加,但空间变化不显著,2001年低值区范围增加,2002年NPP高值区的范围明显扩大,随后在2003年又降低,但仍高于2001年;3)5年间西南喀斯特地区年NPP的变化范围是381.7—439.9 gC m-2 yr-1,平均值为402.34 gC m-2 yr-1,逐年NPP波动中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平均增加值为9.93 gC m-2 yr-1,5年总增加量为11TgC,但非喀斯特地区的年NPP平均值和增加值都大于喀斯特地区;4)5年间喀斯特地区的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灌丛和草地的逐年NPP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温带森林和农业植被则相反;这6种典型植被年NPP均呈增加趋势,热带森林的增加值最大,草地最小,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增长趋势相似,但每种植被的年NPP增加值均大于喀斯特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关,而喀斯特植被NPP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则主要由喀斯特地区水分匮缺、土壤贫瘠等恶劣条件而抑制植物生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刘寿东  杨再强  苏天星  谢以萍 《生态学报》2010,30(15):4056-4064
2007年10月—2009年5月,在中国山东省寿光市日光温室内设计不同定植密度和不同定植日期的甜椒栽培试验,系统收集温室环境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分析定植密度对日光温室甜椒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密度在2.0—6.7株·m-2范围内,不同定植密度处理的甜椒叶面积指数与定植后天数的关系较好地符合logistic模型,收获时最大叶面积指数与定植密度呈线性正相关。研究发现,不同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甜椒生物量与冠层累计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日积分呈线性正相关,单位面积植株干物质增长率和叶片的干物质分配指数随定植密度增加而增加,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茎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受密度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首先构建甜椒叶面积指数模型和冠层光截获模型,然后建立以冠层截获的PAR日积分为尺度的温室甜椒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模型,并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表明定植密度为2.0、4.0、6.7株·m-2的总干重、叶干重、茎干重、果实干重和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6、0.891、0.945、0.923和0.867,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51.97g·m-2、3.53g·株-1、4.72g·株-1、16.4g·株-1和910.8g·m-2,说明所建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符合度,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日光温室甜椒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模型参数少,实用性强,可以为日光温室甜椒产量预测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