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23篇 |
免费 | 381篇 |
国内免费 | 5311篇 |
专业分类
129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400篇 |
2022年 | 430篇 |
2021年 | 462篇 |
2020年 | 425篇 |
2019年 | 361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340篇 |
2016年 | 376篇 |
2015年 | 382篇 |
2014年 | 519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497篇 |
2011年 | 532篇 |
2010年 | 488篇 |
2009年 | 553篇 |
2008年 | 635篇 |
2007年 | 485篇 |
2006年 | 421篇 |
2005年 | 425篇 |
2004年 | 417篇 |
2003年 | 399篇 |
2002年 | 393篇 |
2001年 | 320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177篇 |
1997年 | 216篇 |
1996年 | 178篇 |
1995年 | 211篇 |
1994年 | 187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215篇 |
1991年 | 202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71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66年 | 5篇 |
1963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3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真菌来源的β-1,3-葡聚糖被证实具有很好的抗肿瘤、免疫调节功能,但其过大的分子量和水不溶性影响其功能和应用,研究表明低分子量结构的葡寡糖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因此,本研究将能产这种结构多糖的真菌与能产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哈茨木霉混合发酵,从而得到低分子量的葡寡糖,并保留支链结构。本研究建立了齐整小核菌-哈茨木霉与裂褶菌-哈茨木霉混合发酵体系,制得了2种支化β-1,3-葡寡糖,分别为小核寡糖和裂褶寡糖。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小核寡糖摇瓶产量最高为4.53 g/L,在7 L发酵罐中的产量最高为9.94 g/L,其中小核寡糖聚合度(DP)为5~12,裂褶寡糖DP为5~15。抗氧化实验表明,小核寡糖和裂褶寡糖都有较好的活性,且裂褶寡糖优于小核寡糖。本研究成功制得2种支化β-1,3-葡寡糖,并证明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本文从胜利油田沾3区块的高温油藏的原油采出液中分离得到一株嗜热菌,通过其与膨润土的相互作用,尝试探讨油藏微生物作为油藏储层中水敏性矿物(如蒙皂石)改性剂的可能性。[意义]研究结果将在降低水敏矿物的膨胀性能,为解决水驱采油中遇到的水敏效应的瓶颈问题提供微生物的新途径。[结果]所得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具芽孢,兼性厌氧,鉴定为Geobacillus icigianus SL-1。菌株SL-1在厌氧条件下能够还原蒙皂石的结构铁。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无菌对照体系中,蒙皂石呈不规则薄片状。而经微生物作用后,除薄片状蒙皂石外,另有板状次生矿物的生成。进一步能谱(EDS)分析表明,与薄片状蒙皂石相比,板状矿物含有较高的Al/Si比值,且含有明显的K+信号。XRD结果显示,经过微生物作用后,固相物质中蒙皂石的百分比下降至47.7%,伊利石百分比上升至29.1%,而无菌对照组中蒙皂石的百分含量则为70.4%,伊利石的百分比则为19.8%。XRD物相分析和EDS结果均证实经过微生物作用后,部分蒙皂石转化成了伊利石。膨胀性能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菌株SL-1作用后,矿物膨胀性较初始矿物显著降低,缩膨率达到25.9%。以上结果为油藏储层防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4.
铜绿假单胞菌PA16株粘附性、菌毛与质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PA的质粒与粘附性及质粒与菌毛的关系,围绕PA16株的耐药性与质粒的关系、质粒与菌毛及粘附性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PA16对所测的7种抗生素全部耐药,其MIC>400 mg/L;PA16仅含有一种27.3 kb(18 Mu)的质粒.转化后此质粒也使JM109获得了对四环素的耐药性.消除此质粒后,PA16对四环素的耐药性消失.粘附试验证明PA16质粒消除株对尿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较野生株显著性减小(P<0.05),同时,透射电镜照片显示PA16野生株表面有致密、纤细刚直的菌毛,而PA16质粒消除株表面几乎无菌毛可见. 相似文献
75.
报道齿裂菌属的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及绵石栎 Lithocarpushenryi (Seem.)Rehd. etWils.上的黄山齿裂菌Coccomyces huangshanensis Y.R. Lin & Z. Z. Li sp. nov.和生于青冈上的大齿裂菌 C. magnus Y. R. Lin & Z. Z. Li sp. nov.;2个中国新记录种:小齿裂菌 C. leptideus (Fr. : Fr.) Erikss. 和显缘齿裂菌 C. limitatus (Berk. & Curt.) Sacc.。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及汉文描述和图解。模式标本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AAUFP)。 相似文献
76.
高产申嗪霉素和吩嗪-1-酰胺的水稻根际铜绿假单胞菌PA1201分离、鉴定与应用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水稻根际筛选能高效抑制水稻病原菌的细菌,分析和鉴定其形态和生化特征,为开发新型绿色农药奠定基础。【方法】从水稻根际分离能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碳源的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和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比对和磷脂脂肪酸图谱,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氯仿萃取抽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菌株PA1201在PPM培养基和黄豆粉培养基中申嗪霉素和吩嗪-1-酰胺的产量。【结果】菌株PA1201能有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长,属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sp.PA1201);PA1201产生两种抑菌代谢产物申嗪霉素和吩嗪-1-酰胺,在PPM和黄豆粉培养基中申嗪霉素的产量可达81.7 mg/L和926.9 mg/L,吩嗪-1-酰胺的产量亦可达18.1 mg/L和489.5 mg/L;PA1201产生大量胞外蛋白酶,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黑腹果蝇具有一定毒性。【结论】PA1201的申嗪霉素产量比现有生产菌株的出发菌株M18高3-4倍,还能产生另一种抑菌活性更高的衍生物吩嗪-1-酰胺,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77.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流行和蔓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巨大的负担.抗菌药物治疗是目前淋病防治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淋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深入探究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对完善其耐药监测体系和调整临床用药方案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近几年淋球菌耐药机制相关研究的基...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通过研究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取食传入植物体内的昆虫内共生菌种类,探明其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形态及时空动态.[方法]以B型烟粉虱、棉花、番茄、豇豆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检测烟粉虱取食后传入植物体内的共生菌种类;利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检测Rickettsia传入植物后的分布及形态;利用q-PCR技术检测豇豆叶片中Rickettsi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B型烟粉虱体内含有原生共生菌P0rtiera、次生共生菌Ricfettsia,Hamiltonella和Hemipteriphilus,但只检测到Rickettsia可经烟粉虱传入棉花、番茄、豇豆植物体内,并可在植物体内存活、转移.在3种植物体内Rickettsia均分布于叶片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烟粉虱、棉花、番茄组织内的Rickettsia形态基本一致,但豇豆中Rickettsia在形态上较小而钝圆.相同数量的烟粉虱取食,在豇豆体内最先检测到Rickettsia.随着烟粉虱取食时间的增加,豇豆体内的Rickettsia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而当无烟粉虱持续取食时,一定时间段内豇豆体内的Rickettsia先下降再小幅度上升,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传入棉花、番茄、豇豆叶片中的Rickettsia与B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高度同源.[结论]Rickettsia可经烟粉虱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分布并存活于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并可在植物不同叶片之间转移;在不同植物宿主中,Rickettsia的形态会发生轻微变化;烟粉虱对Rickettsia的传播效率受到植物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进口竹荚鱼中分离的一株病原菌S1-2进行鉴定,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鞭毛蛋白。【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革兰氏阳性菌鉴定卡进行生理生化反应测试,利用iap基因实时荧光PCR特异性扩增检测病原菌。通过PCR技术扩增病原菌S1-2的鞭毛蛋白flaA基因,克隆筛选和测序鉴定后,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2b-flaA,镍柱法纯化表达产物,通过免疫印迹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分离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生理生化特征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相似性为99%,协同溶血实验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接种端溶血增强。SDS-PAGE结果表明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2 kD,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鞭毛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结论】flaA基因的原核表达为制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