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23篇 |
免费 | 381篇 |
国内免费 | 5311篇 |
专业分类
129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400篇 |
2022年 | 430篇 |
2021年 | 462篇 |
2020年 | 425篇 |
2019年 | 361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340篇 |
2016年 | 376篇 |
2015年 | 382篇 |
2014年 | 519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497篇 |
2011年 | 532篇 |
2010年 | 488篇 |
2009年 | 553篇 |
2008年 | 635篇 |
2007年 | 485篇 |
2006年 | 421篇 |
2005年 | 425篇 |
2004年 | 417篇 |
2003年 | 399篇 |
2002年 | 393篇 |
2001年 | 320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177篇 |
1997年 | 216篇 |
1996年 | 178篇 |
1995年 | 211篇 |
1994年 | 187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215篇 |
1991年 | 202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71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66年 | 5篇 |
1963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3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岩生珠子木(Phyllanthodendron petraeum P.T.Li)和圆叶珠子木(P.orbicularifolium P.T.Li)均为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种,二者曾被认为基于叶片质地与形状、叶脉特征、花盘腺体形状以及花柱开裂程度等一系列形态特征可进行区分,然而基于近年来查阅大量标本和野外考察工作认为二... 相似文献
62.
降脂红曲的菌学性质及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No.4降脂红曲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其一般的化学成分,将No.4红曲米的色调和色价与其它红曲米进行了对比,确定了该红曲的最适培养条件,制定了No.4红曲米的质量标准,并验证了它可作为糖化酶的生产菌。 相似文献
63.
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G3是小麦内生菌,通过合成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PRN)抑制植物病原菌。PRN是色氨酸衍生物,通过抑制病原菌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而具有抗生作用。已报道在假单胞菌和布氏杆菌属中PRN生物合成由prnABCD操纵子控制,需要4个酶PrnA-D顺序作用。而在沙雷氏菌中PRN生物合成还较少有研究。通过基因替换、同源重组策略,构建了G3菌株prnA基因缺失突变体。研究结果表明△prnA突变体不能合成PRN,同时也丧失了对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拮抗活性,证明prnA基因也是S.plymuthica合成PRN所必需的;也为进一步鉴定抗生素PRN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65.
在大肠杆菌中分别表达汉滩病毒囊膜糖蛋白G1和G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方法扩增了汉滩病毒76-118株囊膜糖蛋白G1和G2的编码区基因,并将PCR产物克隆了T-载体中,用限制性内切酶将G1和G2的编码区基因切下,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BV220中构建G1和G2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后在SDS_PAGE凝胶中未见表达产物带,表达的G1和G2能与部分抗G1和G2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但用Western-blot方法不能检测到表达产物。用表达的G1和G2免疫小白鼠能刺 相似文献
66.
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游离单细胞和球形囊体两种生活形态,但是实验室中培养的球形棕囊藻经常无法形成囊体。研究通过向培养基中泵入过滤空气,以及给培养基提供不同程度的搅动,研究了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充气和搅动均显著提高了囊体的数量,并且提高了囊体内细胞的生长速率。但是充气对于囊体直径及囊体内细胞密度并无显著影响。搅动则明显的提高了囊体直径和囊体内细胞数量。然而,尽管充气以及搅动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但是培养的囊体直径依然小于自然海区中囊体的大小。 相似文献
67.
了解宜昌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宜昌市城区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用K-B法作药敏试验,并根据统计其耐药情况及耐药表型(模式)分析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575株,耐药率依次为阿米卡星7.1%、美罗培南17.2%、头孢吡肟20.4%、头孢哌酮/舒巴坦21.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环丙沙星23.1%、庆大霉素23.4%、头孢他啶25.0%、亚胺培南25.2%、哌拉西林30.4%、氨曲南34.5%、复方新诺明59.0%、米诺环素75.6%。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株分别占41.5%和0.17%。对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分别耐药的菌株仍有13%~25.7%对阿米卡星敏感,提示在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加氨基糖苷类仍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组合。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临床上感染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仍很棘手,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