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 A.Benn)是眼子菜科一种多年生的沉水植物1,是长江中下游草型湖泊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在水体生态系统及渔业活动中有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102.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中国戈壁荒漠的固定沙丘上分布的优势种灌木,属蒙古植被地理分布区成分。油蒿的瘦果在光下萌发,萌发在暗中受到抑制光是调节其在沙土不同深度萌发的限制因素。瘦果在春天或秋天萌发,适宜温度为20℃。瘦果的粘淮物质能吸收大量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不同浓度的盐溶液能影响瘦果的萌发。土壤湿度也是调节瘦果在沙中萌发的因素。尽管油蒿、白沙蒿(A.sph  相似文献   
103.
 以耐铝性明显差异的两个大豆(Glycine max)基因型‘浙秋2号’(耐性)和‘浙春3号’(敏感)为材料, 研究根尖边缘细胞比活度、粘液分泌和根长对铝胁迫和解除胁迫的反应, 明确边缘细胞的粘液分泌对策在铝毒环境中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 ‘浙秋2号’在100~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的3~12 h, 边缘细胞比活率呈递减趋势, 12 h后比活率又略有上升。‘浙春3号’在300和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的变化与前者一致。两个大豆基因型的粘液层随着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厚, 并于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24 h时达到最大(>17 µm)。‘浙秋2号’在低浓度Al3+ (100和200 µmol&;#8226;L–1)处理3~6 h后就会分泌大量粘液, ‘浙春3号’则在300 µmol&;#8226;L–1 Al3+处理12 h后才有类似的变化。‘浙秋2号’在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下的根相对伸长率均高于100~300 µmol&;#8226;L–1 Al3+处理, ‘浙春3号’则表现为Al3+浓度越高, 根伸长受抑越明显。Al3+胁迫解除后, ‘浙秋2号’的粘液分泌速度和分泌量急剧下降, ‘浙春3号’在胁迫解除后的24 h, 仍会持续、大量地分泌粘液(>19 µm)。可见, 耐性大豆通过在铝胁迫初期快速、大量地分泌粘液以维持较高的边缘细胞活性和解除胁迫后迅速降低粘液的分泌速度及分泌量来适应铝毒害环境。  相似文献   
104.
十种菊科外来入侵种连萼瘦果风力传播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风力传播连萼瘦果, 是菊科入侵种最普遍的自然扩散方式, 而其适应风力传播的特性与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阐明种子本身的风力传播特性与入侵潜力间的关系, 可以为深入理解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机制以及入侵种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0种菊科入侵种为研究对象, 测量其连萼瘦果的形态特征, 测定它们在静止空气中的垂直沉降速度和模拟风力条件下的水平扩散距离, 分析比较连萼瘦果的形态性状与沉降速度、水平扩散距离以及这些菊科入侵种在国内入侵范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根据连萼瘦果的形态特征, 将这10个入侵种分为强、中和弱风传播3类; 连萼瘦果的重量和冠毛特征对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均有显著影响, 对垂直沉降速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冠毛长度和冠毛上的小刺对数, 对水平扩散距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连萼瘦果的重量和冠毛长度。在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r = -0.806, p = 0.005), 表明沉降速度越慢, 借风力水平移动的距离越远。这些入侵种的发生程度与沉降速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 = -0.721, p = 0.019), 而与水平扩散距离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r = 0.927, p = 0.000), 说明水平扩散距离比垂直沉降速度更适合作为评估菊科入侵种入侵能力的指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提出了南京市需重点防范胜红蓟(Agratum conyzoides)和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等菊科入侵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2株乳酸菌(L1来自牙鲆肠道,L2为干酪乳杆菌)在牙鲆体表和消化道粘液的粘附及其对4种致病菌的粘附抑制情况。方法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法。结果 2种乳酸菌在牙鲆体表和消化道粘液中均有粘附性。在胃的粘附效果最好,粘附百分率分别是48.18%和63.0%,L2在牙鲆体表、盲囊和肠的粘附能力强于L1。L1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各部位均无粘附抑制作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粘附抑制作用最强.使其在牙鲆消化道粘液的粘附百分率下降了19.01%,其余依次为非01型霍乱弧菌(V.cholerae non-Оl strai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别降低了5.22%、3.22%;L2对非Оl型霍乱弧菌粘附抑制效果最强,使其粘附百分率降低了22.31%。使荧光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别下降了17.50%、12.69%、5.15%。结论 对4种常见致病菌的粘附抑制在消化道粘液中好于体表。  相似文献   
106.
描述了中国新疆蓼科Polygonaceae蓼属萹蓄组Polygonum section Polygonum 3新种。乌鲁木齐萹蓄P. urumqiense F. Z. Li, Y. T. Hou &; F. J. Lu在体态上与萹蓄P. aviculare L.很相近, 但花在枝上部叶腋簇生成穗状花序, 雄蕊5–6枚, 瘦果两型, 长果表面密具不规则排列的小点, 易于区别。塔城萹蓄P. tachengense F. Z. Li, Y. T. Hou &; F. J. Lu在枝上部的花不形成总状花序, 雄蕊8枚, 瘦果表面具成行的小点等方面与萹蓄近缘, 其区别在于3–6花仅簇生于枝上部叶腋, 叶片条状披针形, 背面主、侧脉极其隆起, 托叶鞘较长, 约达1.1 cm, 具15–20条纵脉; 又因其茎直立, 花簇生于枝上部叶腋而与展枝萹蓄P. patulum M. Bieb.相近, 其区别在于叶背面中脉和侧脉极其隆起, 托叶鞘较长, 达1.1 cm, 具15–20条纵脉, 枝上部的叶不渐小, 花在枝上部叶腋簇生, 不形成总状花序, 瘦果表面具成行的小点。石河子萹蓄Polygonum shiheziense F. Z. Li, Y. T. Hou &; F. J. Lu茎直立, 花3–6朵簇生于枝上部叶腋, 雄蕊8枚, 瘦果表面光滑, 略具光泽, 与帚萹蓄P. argyrocoleon Steud. ex Kunze相近, 区别在于叶背面中脉和侧脉极其隆起, 托叶鞘长, 达1.1 cm, 具15–20条纵脉, 花在枝上部叶腋簇生, 不形成总状花序; 同时在体态上又与塔城萹蓄十分相近, 但其枝上部的叶逐渐变小,瘦果表面光滑, 略具光泽,易于区别。对3个新种及其近缘种的花粉形态、叶表皮特征和瘦果微形态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07.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在其整个消化道内膜上,都分布有丰富的粘液腺。在野外,这些粘液腺的分泌物包裹于大熊猫摄食的竹茎、竹叶和竹笋表面而排出体外;圈养条件下,常常见到这些分泌物积聚到一定数量而成团排出,这即被称为大熊猫的排粘液现象(王平  相似文献   
10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