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34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2377篇 |
专业分类
119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65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59篇 |
2014年 | 307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387篇 |
2010年 | 359篇 |
2009年 | 405篇 |
2008年 | 447篇 |
2007年 | 455篇 |
2006年 | 417篇 |
2005年 | 428篇 |
2004年 | 448篇 |
2003年 | 549篇 |
2002年 | 573篇 |
2001年 | 475篇 |
2000年 | 419篇 |
1999年 | 364篇 |
1998年 | 341篇 |
1997年 | 439篇 |
1996年 | 380篇 |
1995年 | 464篇 |
1994年 | 402篇 |
1993年 | 378篇 |
1992年 | 343篇 |
1991年 | 288篇 |
1990年 | 262篇 |
1989年 | 253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报道了中华倒刺鲃鳃上的粘体虫一新种,即倒刺鲃粘体Myxosoma spinibarbi sp.nov.;寄生于白鲢肾中的碘泡虫一新种,即马氏碘泡虫Myxobolus mai sp.nov.,将2种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2.
宽寄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胭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描述阔腹宽寄螨,新种Euryparasituslaxiventralissp.nvo.,并讨论了与近似促长安宽寄螨E.changanensisGuetHuang的鉴别要点,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省思南县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Berkenbout体上,存放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究。 相似文献
43.
报道了沟姬蜂亚科 Gelinae,胡姬蜂亚族 Sphecophagina一新属:扁角姬蜂属 Lentocerus 新属,二新种:丽江扁角姬蜂 L. lijiangensis和齿扁角姬蜂 L. dentatus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4.
肥牛木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肥牛木(Cephalomappa sinensis)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20(29)-烯-2α,3β-二醇(1),苏门树脂醇酸(2),油桐酸(3),3-βstigmast-5-en-3-O--βD-xylopyranoside(4),东莨菪内酯(5),香草酸(6),油酸(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5.
蚜虫不同分类阶元之间遗传距离的RAPD-PCR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 PCR技术研究了蚜虫不同分类阶元的遗传距离。从 2 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7种引物 ,并用它们的扩增结果进行Nei’s的遗传距离的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蚜虫的遗传距离在不同科之间为 0 .56 6 3± 0 .0 6 89,亚科之间为 0 .4 586± 0 .0 2 142 ,属之间为 0 .3816± 0 .0 375,种之间为 0 .2 975±0 0 6 2 7,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为 0 .0 4 33± 0 .0 2 2 2。同时 ,本研究结果为在DNA水平上研究蚜虫的分化和种的鉴定 ,尤其是对于近缘种的鉴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6.
47.
都匀楼梯草 贵州荨麻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中国贵州发现的楼梯草属一新种:都匀楼梯草Elatostema duyunense W.T.Wang&Y.G.Wei,本种在亲缘关系上与上林楼梯草E.shanglinense W.T.Wang甚为相近,但根状茎细长,明显,茎较高,叶上面近牙齿顶端处被极短糙伏毛,托叶较大,条形或宽条形,有1条褐色脉,雄花序有短梗,花序托近圆形,明显,苞片6,其中2枚较大,卵状三角形,4枚较小,船状条形,小苞片无毛而与后者不同。 相似文献
48.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