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应用元素衡算和代谢衡算方法,建立用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类人胶原蛋白表达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非线性优化法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模型与重组大肠杆菌的生长、代谢动力学模型一致,且模型的关键计算参数αh、αp和mx分别为1.173 molo C-mol-1、293.814 molo C-mol-1和17.878 molo C-mol-1oh-1。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组类人胶原蛋白表达期中的宏观反应速率,且在类人胶原蛋白发酵表达期,必须通过控制葡萄糖的补料速率来控制菌体的生长,当?=0.04 h-1时,类人胶原蛋白的比生成速率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82.
哺乳动物皮肤中真皮内的胶原蛋白含量约占70%,主要是I型、III型和少量V型胶原蛋白。利用稀酸溶解和酶法提取了大鼠皮肤中的总胶原蛋白,将胶原蛋白粗提品在60℃变性后用胰蛋白酶进行降解,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两种胶原蛋白的特征多肽,并研究不同生长期大鼠皮肤中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大鼠皮肤中的III型胶原蛋白的相对含量随生长期延长逐渐降低,而I型胶原蛋白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8周后两种胶原蛋白的比例趋于稳定。表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类型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可行性,为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3.
淡水湖渔场沉积物中产胶原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胶原蛋白酶能够高效降解水不溶性的胶原蛋白,在各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淡水湖渔场中大部分动物残骸中的胶原蛋白都会沉降到沉积物中,因而其生态环境中应含有丰富的产胶原蛋白酶菌株。【目的】以环洞庭湖水系淡水湖渔场沉积物为样品,筛选产胶原蛋白酶菌株,并对其中一株产酶量和生物安全性均高的菌株进行鉴定及发酵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胶原蛋白和胶原蛋白酶的工业生产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点种法筛选产胶原蛋白酶菌株,通过茚三酮显色法测定发酵液胶原蛋白酶酶活,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产酶菌株的种类。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抗生素敏感性和溶血性,用溴甲酚紫显色法检测菌株氨基酸脱羧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用试剂盒,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进行菌株产胶原蛋白酶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从环洞庭湖水系中的4个淡水湖渔场的表层沉积物中共筛选分离得到113株产胶原蛋白酶菌株,并从中挑选一株来自东湖沉积物的产酶量和生物安全性均高的菌株,该菌株为Exiguobacterium属细菌,命名为Exiguobacterium sp. DJ1。菌株DJ1的最佳产酶条件...  相似文献   
84.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蜡样芽孢杆菌R75E胶原酶colR75E的特性,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colR75E胶原酶,并对表达的重组胶原酶进行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方法:以蜡样芽孢杆菌R75E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获得胶原酶colR75E基因,构建pET28a/colR75E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Ni-NTA纯化的方式获得高纯度ColR75E胶原酶,利用胶原酶谱、胶原酶活力测定、Ⅰ型胶原蛋白降解产物电泳检测等方式对ColR75E胶原酶的酶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Ni-NTA纯化获得的蛋白经胶原酶谱、Ⅰ型胶原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测时均表现出胶原蛋白的降解能力。在标准条件下测得其比活力为3.62 U/mg,Km为25.55μmol/L(2.93 mg/ml),Vmax为5.71μmol/(mg·min)。ColR75E胶原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佳反应p H为8.0。此外,ColR75E胶原酶对于不高于50℃的温度以及pH6.0~8.0的酸碱度范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olR75E胶原酶可被Ca2+激活、但被Zn2+、Pb2+、Fe2+、Mn2+等金属离子抑制,抑制能力依次为Pb2+Zn2+Fe2+Mn2+。ColR75E胶原酶对EDTA和EGTA的高敏感性进一步证实了该胶原酶为一种金属蛋白酶。结论: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蜡样芽孢杆菌胶原酶是可行的,为该胶原酶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等工业领域中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
哺乳动物皮肤真皮中胶原蛋白含量约为70%,主要为是I型、III型胶原蛋白,本实验利用稀酸溶解和酶法提取了大鼠皮肤中的总胶原蛋白,将胶原蛋白粗提品在60℃变性后用胰蛋白酶进行降解,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两种胶原蛋白的特征多肽,利用特征多肽比较了不同生长期大鼠皮肤中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大鼠皮肤中的III型胶原蛋白的相对含量随生长期延长逐渐降低,而I型胶原蛋白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8周后两种胶原蛋白的比例趋于稳定。本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类型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可行性,为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6.
宫颈炎是一种多发的妇科疾病,给越来越多的女性带来困扰。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宫颈炎,该方式的不良反应较大。将重组胶原蛋白开发成局部外用的妇科凝胶剂,用于大鼠宫颈炎的治疗。实验利用25%苯酚胶浆诱导SD大鼠宫颈炎动物模型,再将重组胶原蛋白妇科凝胶以局部给药的方式注入阴道进行治疗,观察宫颈炎模型鼠外阴红肿情况及脓性分泌物的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及马松(masson)染色检查大鼠组织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组织中IL-6、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各治疗组对阴道和宫颈组织中炎症反应的调节及促细胞增殖作用。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阴道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流出(P<0.05),宫颈组织出现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Ki-67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阳性对照组、GG01组、GG02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阴道口红肿及分泌物量显著减轻(P<0.05),炎性细胞浸...  相似文献   
87.
为了充分利用乌贼加工废弃物,分析了乌贼皮的基本组成成分,优化了从乌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的工艺条件,并利用SDS-PAGE垂直电泳、紫外扫描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所提取的胶原蛋白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乌贼皮中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可作为胶原蛋白来源的补充.采用酸酶复合提取胶原蛋白的最佳条件为:酒石酸浓度为0.1mol/L,胃蛋白酶添加量为1400U/g,料液比为1:20(m:V,原料),4℃提取18h,提取率为12.08%.SDS-PAGE垂直电泳、紫外扫描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采用酸酶复合法从乌贼皮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为I型胶原蛋白,保持了完整的三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蛋白(IV-C)、Ⅲ型前胶原肽(PC-II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51)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给予替诺福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HA、LN、IV-C、PC-III、HBV-DNA、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HA、LN、IV-C、PC-III水平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HA、LN、IV-C、PC-III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低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HBsAg水平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HBsAg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ALT、AST水平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ALT、AST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低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7.84%、10.00%(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替诺福韦效果显著,可能与其可有效改善血清THA、LN、IV-C、PC-III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刺激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HELF向肌成纤维细胞(MF)分化时,α-SMA蛋白及前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HELF,并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1处理组以及SAHA干预组.细胞处理结束后,用Western blot检测α-SMA表达,RT-PCR检测Ⅰ、Ⅲ型前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中几乎无α-SMA蛋白表达,TGF-β1处理后α-SMA水平显著增高,而SAHA能有效降低α-SMA的水平.SAHA孵育24h后,能够明显抑制TGF-βl刺激后的细胞表达Ⅰ型和Ⅲ型前胶原蛋白mRNA,并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SAHA能降低TGF-βl诱导HELF细胞向MF转化时α-SMA表达以及前胶原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0.
突破周围包裹的基底膜(BMs)向邻近或远隔部位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因此,研究BMs主要成分——胶原蛋白IV(IV-C)的生物学特性对于预测及判断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IV-C不但构成BMs骨架,而且还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参与细胞黏附、迁移、生长、增殖和分化等重要生理过程,与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综述了IV-C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