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苦楝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为进一步做好苦楝种源筛选和良种选育工作,该文对不同产地苦楝实生苗生长性状和各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苦楝苗期生长规律。以15个产地的1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对苗高、地径、复叶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用Logistics方程对生长节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苦楝苗高、地径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复叶相关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2)苗高和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且均存在2次生长高峰,与苗高生长高峰出现时间相比,地径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较晚;(3)Logistic拟合方程的R2为0.976~0.994,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说明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苦楝的生长节律;(4)总体上地径速生期较苗高速生期长20~30 d,北方产地苗高和地径进入速生期和结束速生期的时间均早于南方产地,速生期苗高和地径累积生长量均超过总生长量的60%;(5)各生长指标均与纬度负相关,苗高、生物量及复叶面积与经度正相关,其他指标与经度负相关。综上结果表明,苦楝为全期生长型树种,各生长性状在产地间达显著差异水平,生长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以纬度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32.
研究以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的928尾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研究对象, 对耳石、脊椎骨和鳃盖骨三种年龄材料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并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耳石是鉴定弧唇裂腹鱼最适合的年龄材料。弧唇裂腹鱼体长为48—508 mm, 体重为1.8—1898.9 g。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 =2.279×10–5 SL 2.931。雌鱼最大年龄43龄, 雄鱼最大年龄23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性: Lt= 590.2[1–e–0.096(t–0.282)], Wt=3016.8[1–e–0.096(t–0.282)]2.931; 雄性: Lt=575.3[1–e–0.090(t+0.011)], Wt=2798.9[1–e–0.090(t+0.011)]2.931。弧唇裂腹鱼雌性和雄性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1.5龄和11.9龄。研究结果表明弧唇裂腹鱼生长缓慢、寿命较长, 为典型的K-对策选择者。随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流环境受到的人为干扰逐渐加大, 应从控制捕捞、栖息地保护和加强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弧唇裂腹鱼的种群资源。  相似文献   
33.
植物形态结构是植物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分析木棉树形结构与叶性状的相关关系,探索地形、土壤和气象要素对木棉生长的影响,以及揭示木棉的生长策略和适应机制,该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30棵木棉为研究对象,测定6个树形结构指标,8个叶性状指标以及所在区域地形、气象、土壤养分等生境要素,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变差分解分析各生境要素对木棉树形结构和叶性状的影响和解释度。结果表明:(1)木棉树形结构各观测指标之间、叶性状各观测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2)生境要素各观测指标对木棉生长具有较强影响,其中年均降雨量、坡度、平均温度对木棉生长指标的解释率较高,是影响木棉生长的主要生境指标。(3)从标准化路径系数看,3个生境要素对木棉树形结构和叶性状影响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地形要素>气象要素>土壤要素。(4)3个生境要素叠加解释了树形结构和叶性状分别为43.5%和12.3%,表现出树形结构对生境环境的响应大于叶性状对环境响应的特点。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木棉不同生长指标对环境要素的适应策略,为木棉在异质生境的培育、繁殖以及木棉人工林高效经营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4.
采用结构方程混合模型(SEMM)对实际SNP数据进行分析,为遗传统计学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是由GAW17提供的,包含697个个体的22条常染色体的上万个SNP和根据这些SNP所模拟的697个个体的性状特点。随机挑选了1号染色体上的4个SNP和3个定量性状作为研究变量,分别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和结构方程混合模型分析。根据4个SNP数据,人群被分为3个潜在类别,概率分别为0.53,0.34,0.13。潜在类别1、2和3中的因子均值Q分别为-4.029、-2.052和0,潜在类别1、2的因子均值均低于3(<0.001)。研究表明:结构方程混合模型(SEMM)综合了结构方程模型和潜在类别模型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可用于处理同时包含分类潜变量和连续潜变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35.
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金乡县1982—1989年共8年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判别方程(预测模型)。将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为100%,把1990年的观察资料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相吻合。为害虫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6.
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方程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铁核中的磷铁组成存在非均匀性。细菌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特性表现出复杂性。通过动力学曲线分析,提出蛋白壳自身调节能力起着限制释放铁速率关键步骤的观点,建立分析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特性方程并用它较合理地阐明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规律及储存铁的途径。用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方程研究细菌铁蛋白释放铁的全过程,其结果表明该蛋白以一级反应方式释放铁核表层的铁和以零级反应方式释放铁核内层的铁。外加磷酸盐能强烈地抑制释放铁的速率,引起释放铁的反应级数的转化,迫使铁蛋白以一级反应的方式释放铁核中的大多数铁。  相似文献   
37.
在构造环境因子温度、pH、溶氧对锌酵母菌体生长评价的隶属函数的基础上,通过求解模糊关系方程,预测环境因子对菌体生长影响潜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用经典的双生子设计探讨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等体型指征的影响程度。方法:从青岛市双生子库中选择自愿参加本研究的362对11-19岁双生子,测量身高、体重。同性别的双生子通过16个多态标记进行卵型鉴定,在此基础上,应用Mx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计算遗传度。结果:对362对有效双生子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同卵双生子194对,异卵双生子168对,身高的最佳拟合模型ACE模型,体重和BMI的最佳拟合模型为AE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后,身高的遗传度为66%,体重的遗传度为84%,体质指数的遗传度为75%。结论:在青少年体型指征的相关指标中,身高、体重、BMI受遗传因素影响都较大。  相似文献   
39.
王强  王波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4):634-644
研究在神经传播过程中的一类非线性拟双曲方程的初边值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交替方向变网格有限元格式,应用微分方程先验估计的理论和技巧,得到了最佳阶的L^2模误差估计结果。并作了数值实验。指明方法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细菌群体异质性对生长动态过程的影响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典的表征群体生长的Logistic方程中, 假定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是同质的. 解方程时的初值仅限定为N(t0) = N0, 因此, 对N0相同而生理状态不同的接种物的生长动态不能区分. 事实上, 在菌群生长的任一时刻, 只有一定比例的细胞在进行分裂(设为θ), 这样, 不仅由N, 而且实际上由Nθ 共同决定. 因此, 解方程的初值条件还应加入θ (t0) = θ0, 而这又被在构建生长方程时所忽略, 但这一附加条件使Logistic方程的求解甚为复杂. 基于细菌生长过程的瞬时生长速率Vinst的时间过程曲线都呈Gauss分布形状这一特点, 在用瞬时生长速率成功地表征限制性条件下区分群体生长阶段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Gauss分布近似函数表达式以求得异质性群体的生长参数, 这些参数可真实地表征不同生理状态细菌群体的生长动态, 为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在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估算细菌群体生长延迟期和群体倍增时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