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部分裸子植物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红豆杉科植物分为两类,即具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红豆杉属和具无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在后三属中,穗花杉属的穗花杉和白豆杉属的纹饰特征更为相近,同属厚网脊亚型。而云南穗花杉和榧树属的特征相近,属薄网脊亚型。假种皮表面纹饰特征显示不宜将红豆杉(T.chinensis)再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认为设立红豆杉和变种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的处理方式更加合理。三尖杉科(属)蓖子三尖杉(C.oliveri)假种皮纹饰的网脊、网底分化程度、细胞大小、单位面积细胞数和本届的其它植物差异很大,为建立蓖子三尖杉组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还支持把宽叶粗榧(C.sinensisvar.latifolia)上升为种C.latifolia的观点。罗汉松科假种皮纹饰类型的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松属和陆均松属是自然分类群。尽管罗汉松属竹相组假种皮纹饰的网脊变异范围相对较大,但是变异范围仍在属内,不支持将其独立为新科的观点。假种皮的表面纹饰特征还表明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之间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32.
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柔红霉素在人敏感和抗三尖杉酯碱的HL-60细胞中分布和积聚变化。柔红霉素10μg/ml处理细胞1小时,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到:在敏感HL-60细胞中,柔红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而在抗性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一侧。逆转抗药性的药物维拉帕米不改变柔红霉素在抗性细胞中的核质分布。流式细胞术显示:三尖杉酯碱和蛋白激酶C激活剂佛波脂处理细胞,使柔红霉素在抗性细胞内积聚降低;而粉防己碱和维拉帕米处理细胞1小时,柔红霉素在抗性细胞内积聚明显增加,但维拉帕米处理24小时,反而使积聚降低。结果表明:抗三尖杉酯碱的HL-60细胞改变桑红霉素的胞内分布,降低细胞内的积聚是抗药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3.
提议贡山三尖杉的新名称Cephalotaxus talonensis Cheng et Feng ex S.G.Lu et X.D.Lang替代不合法的旧名称Cephalotaxus lanceolata K.M.Feng in Cheng et al.(晚出同名)。对比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的模式标本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叶片形态,支持将贡山三尖杉处理为种的等级,不赞同Silba(1990)将贡山三尖杉降为三尖杉的变种[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 var. lanceolata(Feng) Silba]。文中提供4幅参照图片。  相似文献   
34.
蒋旋娴  李永成 《广西植物》2017,37(4):497-503
该研究在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培养的不同阶段(5、10、15、20 d),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L-丙氨酸(10、30、50、100 mg·L~(-1)),测定细胞生长、细胞活力及产物含量,确定L-丙氨酸最佳的添加时间及添加剂量。结果表明:添加L-丙氨酸对细胞生长和细胞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在海南粗榧悬浮培养第15天、添加30 mg·L~(-1)L-丙氨酸时,产物含量最高(4.853 6 mg·L~(-1)),是对照(2.853 8 mg·L~(-1))的1.7倍。同时,为了探讨添加L-丙氨酸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对培养基糖耗程度、细胞内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EMP途径)关键酶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力、磷酸戊糖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HMP途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添加L-丙氨酸后,植物细胞培养液中总耗糖速度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丙酮酸激酶(PK)活力与对照(25.37 U·g~(-1))相比下降了29.10%,G6DPH活力是对照组(53.49 U·g~(-1))的1.33倍。以上结果说明,糖代谢途径中碳通量在一定程度上由EMP途径转向了HMP途径,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前体物PEP积累,E4P合成量增加,均有利于产物三尖杉酯类碱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5.
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中分离到172株植物内生真菌,利用抗肿瘤体外细胞毒筛选模型(MTT法)对其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5株内生真菌(占总分离菌株的14.5%)对KB(人口腔上皮癌)或HL-60(人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内生真菌的抗肿瘤活性菌株占各供测菌株的3.3%, 19.6%和8.6%。其中7个菌株的细胞毒ID50为1,000以上,占总供测菌株的4.1%。抗肿瘤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拟青霉属及头孢霉属中。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讨低频脉冲电场对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MCF-7/ADR的耐药指数和耐药性的逆转倍数,荧光显微镜观察脉冲电场对MCF-7/ADR细胞内DiOC2(3)(P-gp的特异性荧光底物)积累和外排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频脉冲电场不影响MCF-7/ADR细胞生长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的电场作用均能逆转MCF-7/A的多药耐药,对高三尖杉酯碱(HHT)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在1.429~1.848之间,对长春新碱(VCR)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在1.473~2.090之间,45min电场作用的逆转效果最好,其次是30min电场作用。药物积累和外排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场作用45min能使细胞内的DiOC2(3)积累明显增加,而30min电场作用能显著抑制DiOC2(3)的外排。促进药物积累和抑制其外排可能是脉冲电场逆转多药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7.
以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反相色谱填料为色谱柱固定相,即采用MKF-DK-RP型分析柱(300mm×7.8mm,8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29nm,建立了一种分析紫杉醇与三尖杉宁碱的简易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使紫杉醇与三尖杉宁碱达到有效分离,且紫杉醇的检测浓度在0.0625~2.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本方法简单,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8.
三尖杉科植物RAPD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f.、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Li、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Li和篦子三尖极Cephalotaxus oliveriMast。,经筛选Operon公司的4组80个引物,其中114个引物的谱带清晰呈多态性。采用UPGMA法对各样本  相似文献   
39.
篦子三尖杉的胚胎学研究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的成熟花粉包含两个细胞,花粉管在精原细胞产生后 经历了一年的休眠期; 精原细胞分裂产生两个体积不等的精子; 雌配子体游离核经12次分裂后形成细胞壁; 窄长的颈卵器单个顶生; 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类核仁状体; 受精时,雌雄核在分裂中期完全融合; 原胚游离核在16核时产生细胞壁; 原胚具冠细胞; 无裂生多胚现象; 成熟胚 二枚子叶。总之,蓖子三尖杉与本属其它种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精原细胞分裂前细胞中心细 胞质浓缩成星状放射区域; 苗端早在胚成熟前分化形成明显的突起,以及成熟胚的子叶极为发达等等。因此,作者赞同将蓖子三尖杉在本属中另立一组的观点。  相似文献   
40.
探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α1b、羟基喜树碱和诺氟沙星这四种药物对乙肝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利用HBV全基因组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采用CPE方法观察四种药物对HepG2.2.15的毒性大小,在最大无毒浓度下,将药物加入HepG2.2.15培养8天收集培养液,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及HBV-DNA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体外高三尖杉酯碱和干扰素α1b对乙肝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羟基喜树碱对乙肝病毒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诺氟沙星则在各浓度均未见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本实验证实了高三尖杉酯碱在体外对乙肝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抗乙肝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