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88篇
  免费   1861篇
  国内免费   7936篇
  2024年   233篇
  2023年   637篇
  2022年   754篇
  2021年   812篇
  2020年   691篇
  2019年   727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723篇
  2016年   876篇
  2015年   886篇
  2014年   1317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1286篇
  2011年   1321篇
  2010年   1213篇
  2009年   1354篇
  2008年   1643篇
  2007年   1202篇
  2006年   1057篇
  2005年   950篇
  2004年   1008篇
  2003年   944篇
  2002年   897篇
  2001年   825篇
  2000年   698篇
  1999年   609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608篇
  1996年   570篇
  1995年   580篇
  1994年   641篇
  1993年   499篇
  1992年   482篇
  1991年   407篇
  1990年   397篇
  1989年   383篇
  1988年   230篇
  1987年   160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129篇
  1984年   82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青冈属花粉形态及其与栎属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研究结果表明,青冈属Cyclobalanopsis与常绿栎类花粉形态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花粉的形状和大小,萌发孔的类型以及外壁的结构均很相似。作者支持将青冈属归入栎属, 作为属下等级,即青冈亚属(Subg.Cyclobalanopsis)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92.
莲果皮发育及其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果皮由子房壁单独发育形成,可清晰地分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在果皮基本组织中散生有维管束,分泌器和通气系统,通气系统由气孔、气道和气室组成,气孔在内、外表皮上都有,深陷于表皮下,形状特殊,气道为裂生型,气室裂浴生型,气室内壁有孔与周围组织相通;气道,气室又与内、外表皮上的气孔相通,形成贯通果皮的通气网络。表皮上有多种分泌器,其分泌物的形不同,乳汁管有节,分枝或不分枝,维管束木质部内有环纹和螺纹管胞和导管;韧皮部内有筛管,伴胞及内含物,在柱头下方的果皮上长一突起,果皮突起是莲的独特结构,是种子发育中起作用的呼吸器官。  相似文献   
93.
水稻原生质体产生细胞团的冰冻保存和冻后再生植株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Oryza sativa L.)原生质体产生的细胞团加上10-20%的二甲亚枫(DMSO)和10-20%的蔗糖,置于液氮中保存。冻后细胞生存率达到对照的40-50%。存活的细胞在附加2×10~(-5)mol/l 2,4-D 的Linsmier-Skoog(Ls)固体培养基上再生长,然后将形成的愈伤组织块转到附加10~(-6)mol/l NAA,4×10~(-6)mol/l 激动素和10~(-6)mol/l 2 IP 及8%的蔗糖的 LS培养基上分化出芽并形成植株。  相似文献   
94.
在甜椒(Capsicum annuum L.)中,靠近花粉中部的绒毡层自药隔产生,由较大的细胞组成,而花药外部区域的其余的绒毡层细胞较小,来自于初生壁层,前者的细胞具有大液泡和较大的细胞核,甲基绿-派罗宁和汞-溴酚蓝染色反应较后者弱,在造孢组织时期,二者液泡内都含有较大的球形的酸性磷酸酶颗粒,在以后的发育中,这种颗粒消失,在减数分裂时期,两种绒毡层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活动增强,来自药隔的绒毡层积累了更多的DNA,绒毡层在解体时酸性磷本酶活性很高,两种不同的绒毡层退化过程相似,在全部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内无淀粉粒。  相似文献   
95.
从植物的花粉中提取得到了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用4-30%SDS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丝瓜花粉肌球蛋白重链的分子量为165kD.花粉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与兔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具有一致的特征,即在0.5mol/l KCl的条件下,其K+-EDTA ATP酶活性最高,Ca^2 -ATP酶活性次之,Mg^2 -ATP酶活性最低,用SDS制备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电泳纯的玉米花粉肌动蛋白,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肌动蛋白的分子量,结果表明,花粉肌动蛋白与兔肌肌动蛋白具有相同的分子量(43kD)。药物处理表明,细胞松弛素B,氯丙嗪和氯四环素对花粉管细胞质流动均有抑制作用。而秋水仙碱对细胞质流动没有抑制作用,对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在花粉管细胞质流动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6.
《Acta Botanica Sinica》1988,30(2):225-225
1987年10月12日至17日在南京召开全国第二届植物生殖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110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青年代表接近一半。这次会议内容丰富,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展示壁报35幅,其中植物花的发育与受粉的研究进展、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被子植物精子及雄性生殖单位的研究进展、白皮松雄配子体发育及其超微结构、花粉原生质体、生殖细胞与精子分离、整体染色与冬青油透明技术、钙在植物生殖器官中的分布与花粉管生长、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新进展等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97.
小地老虎变态期脂肪体变化及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从四龄幼虫开始经预蛹和蛹的变态期及羽化为成虫后的脂肪体出现的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含量的变动,以及蛋白质颗粒的形成和消失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幼虫期的后期,脂肪体扩大成宽带状,细胞体积增大的同时出现双核和多核。进入预蛹期,细胞内开始出现嗜碱性“蛋白质颗粒”,血细胞吞噬部分脂肪体细胞。蛹龄一天时,脂肪体转变成块状,细胞内充满大型蛋白质颗粒。在蛹龄5—10天内,“幼虫脂肪体”逐步崩解,围膜及细胞膜消失。至蛹龄12天时转变为预成虫,脂肪体细胞重新出现,并以气管分支为中心聚合成花朵状圆球体,再组成串状“成虫脂肪体”,仍充满蛋白质颗粒。幼虫期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至预蛹期则衰变成几种类型的蛋白质颗粒。(2)六龄幼虫在1—5日龄期间,每克脂肪体的蛋白质含量稳定在7.1—8.4毫克之间,随后逐步升高,至预蛹期达16.3毫克的峰值。蛹初期,雄蛹和雌蛹的含量分别增高到预蛹期的1.63和2.4倍。但在蛹龄2—8天内迅速下降到六龄幼虫期的水平。至蛹龄9—13天时间(包括预成虫),含量又突然猛增,雌蛹尤为显著。蛹期脂肪体细胞充满着的几种蛋白质颗粒,在羽化为成虫后的24小时内全部消失。在六龄幼虫期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20微克)作体壁处理,可使幼虫期延长4天,并使九日龄幼虫的脂肪体仍保持幼虫型状态。  相似文献   
98.
发育过程中田菁根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作过木本的大花田菁根瘤的显微观察。近来对毛里塔尼亚田菁茎瘤形成和结构也有报道。在我国栽种比较广泛的普通田菁(Sesbania canabina)根瘤的超微结构尚缺乏详细资料。β-多羟基丁酸盐(pH B)颗粒在很多细菌、放线菌和蓝绿藻中均有发现,在根瘤菌和固氮拟菌体内也大量存在。关于 pH B 的生理作用,大多数认为与固氮时所需能  相似文献   
99.
籼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学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离体培养中研究了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学研究表明,愈伤组织是由成熟种子盾片的表皮吸收细胞首先发生的,随后从愈伤组织分化出胚状体。象水稻合子胚的结构一样,体细胞胚状体主要由盾片,胚芽稍及胚根组成,在胚状体内可以观察到不同发育时期的原胚,包括大量的单一的胚性细胞、二细胞、四细胞及分化程度不同的原胚以及一些畸形胚状体,从本实验可以初步认为由籼稻体细胞培养而获得的胚状体在结构上也有象合子胚一样的基本结构,并且是单细胞起源的。  相似文献   
100.
大叶杨组组间杂交花粉-柱头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大叶杨为母本,分别与小叶杨、欧洲黑杨、响叶杨进行人工杂交,并以大叶杨×大叶杨为对照,观察其花粉与柱头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大叶杨柱头细胞在授粉前表现生理活跃,含丰富的细胞器,壁外被含分支通道的角质层。接受大叶杨及欧洲黑杨花粉的柱头细胞内部仍有丰富的细胞器,膜结构保存完好。接受小叶杨及响叶杨花粉的柱头细胞衰亡较快,授粉部位沉积厚的胼胝质,细胞内部液泡化,膜结构逐渐消失,细胞质电子密度加大。欧洲黑杨花粉行为与大叶杨花粉行为相似,花粉能迅速萌发,并以短管形式穿入柱头,异常行为罕见。小叶杨及响叶杨花粉萌发后只有半数花粉管能以短管形式进入柱头,其中部分管内沉积胼胝质,另半数花粉管在柱头上表现各种异常行为——扭曲、爬行、肿胀、提前破裂释放内容物及先端沉积胼胝质。由各种花粉在大叶杨柱头上的行为和大叶杨柱头对各种授粉的反应判断,与大叶杨杂交亲和力在柱头阶段表现由强至弱依次是欧洲黑杨、小叶杨、响叶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