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大多数真核生物端粒3'末端由富含鸟苷酸的重复序列组成,并可以在体外形成四链G4- DNA结构。为了解这种结构是否在体内存在,本文中我们以芽殖酵母作为研究对象,将G4-DNA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G4-DNA的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富含鸟苷酸重复序列DNA。为了提高抗体的特异性,我们通过基因工程制备抗体:利用RT-PCR的方法,得到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基因,然后克隆到载体pET22b中得到表达质粒pET22b-scFv,转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在细胞周质中我们检测并纯化到了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另外,我们还利用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基因工程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成功表达及结构分析为今后利用该抗体进行定点突变来研制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G4-DNA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端粒酶抑制剂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可能机制,为端粒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荧光染料SYBR—Green I建立一种新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FQ—TRAP法。利用FQ—TRAP法检测端粒酶抑制剂作用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端粒酶抑制剂作用后,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都有变化,其中以ASODN,EGCG,AZT抑制效果较明显。结论:端粒酶FQ—TRAP法是一种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都较好,可快速、简便及定量检测人端粒酶活性的方法,端粒酶抑制剂作用后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为端粒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属硫蛋白(Mt)是科学家margoshes和vallee发现的,它是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可结合重金属的蛋白质.与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金属调节蛋白有关,分布在哺乳动物组织器官中.人们为了能清肿瘤产生的过程,尝试了各种生物标记物,例如,癌基因、p53抑癌基因、waf1蛋白质、多育细胞核抗原、端粒转移酶、小随体标记物.人们发现在人类各种肿瘤中都有分泌Mt,因此它也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人们对Mt的检测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将肝切片放置在用石蜡密封的冷丙酮中保藏,用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免疫过氧化物酶的方法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端粒端粒酶结合因子hPinx1基因的启动子,分析并鉴定其活性调控元件。方法:采用PCR技术从人肝癌细胞系HepG2基因组中扩增出hPinx1启动子,构建到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中,确定所扩增的DNA序列,在HepG2细胞中检测其活性。结果:克隆了hPinx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4661bp且序列正确;活性分析表明hPinx1启动子含有多个调控元件,其中核心序列位于530bp内,在1329-2174bp间存在正调控序列,在2174-4661 bp间存在负调控序列。结论:构建的hPinx1启动子具有活性,为hPinx1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美学者何裕建博士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日前在人类染色体端粒DNA的天然结构和功能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水溶液条件下,利用“辐射探针”法对聚核苷酸dAGGG(TTAGGG)3的四螺旋构象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在电离辐射等因素造成的DNA损伤修复信号传导过程中,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M)起关键作用。同时,ATM属于P13K家族成员,其功能与保持端粒长度有关。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重复的DNA序列,端粒的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的寿命。ATM突变导致端粒的不稳定性,包括端粒连接、端粒染色质结构变化,影响端粒聚集等。  相似文献   
17.
端粒随细胞分裂进行性缩短不但防止了人类肿瘤的发展,而且与人类的衰老密切相关。另外,端粒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端粒位置效应,它首先在酵母中发现,表现为靠近端粒序列附近的基因表达因端粒的位置效应而沉默。在人类细胞中也存在端粒位置效应,并且有多种因子参与此效应,它可能对细胞生长停止、肿瘤以及衰老发生时等许多随端粒缩短密切相关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质催化亚基组成的核糖蛋白颗粒,它解决染色体的未端复制问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端粒酶的缺失能在细胞和机体水平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且端粒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其中端粒蛋白在此过程中可能起调控作用,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含有 TTAGGG简单重复结构的复合体 ,它能防止染色体降解 ,端端融合 ,重组降解 ,因而有稳定染色体的作用。正常情况下 ,由于染色体复制的自身缺陷 ,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要丢失 2 0~ 50 %碱基对 ,随着细胞分裂的增加 ,最终使细胞进入危机期 ,导致细胞死亡。端粒酶是一种 RNA、蛋白质的复合体 ,以 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 ,以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目前研究肿瘤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达 85~ 90 % ,而在正常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较低。因此 ,端粒酶与肿瘤关系密切 ,端粒酶的研究成为国内外肿瘤的热点之…  相似文献   
20.
重点讨论了端粒酶在肿瘤细胞和永生化细胞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与细胞衰老和永生化的关系.多数真核细胞的端粒酶能将单一重复序列加到端粒DNA的3′末端.端粒酶主要由模板RNA和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基组成,后者以前者为模板起逆转录酶的作用.端粒酶活性存在于肿瘤细胞中,而在良性肿瘤、体细胞中未发现端粒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