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1107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对外来植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衰退种群进行高、中、低3个浓度(即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300倍、600倍和1200倍稀释液)多菌灵灌根处理,测定大米草在杀菌剂处理条件下的形态可塑性、克隆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浓度多菌灵处理对大米草的株高、叶数、叶片厚度、叶片面积和根长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中浓度处理后,大米草种群的根状茎节数和分枝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而根状茎总长和间隔子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和低浓度处理(p<0.05),与高浓度处理差异不显著;高浓度处理的大米草地下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而地上生物量分配却显著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P相似文献   
992.
采用响应面法对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菌株JMC 06001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Minnimum Run Equireplicated Res IV设计对初始发酵培养基的8个营养因素进行筛选,获得影响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葡萄糖、大豆粉和NaCI;然后用最陡爬坡实验快速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结合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浓度,得出该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2%,麦芽糖0.7%,蛋白胨0.9%,大豆粉1.4%,NaCl3.7%,CaCO3 0.1%,复合盐A液2.0%,复合盐B液0.1%,起始pH值7.0。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所得发酵液对敏感指示菌藤黄八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31.5mm,与预测值的相对偏差仅为1.59%,与用初始发酵培养基发酵所得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26.5mm)相比提高了18.9%。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响应曲面法对乳牛肝菌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麦芽糖、蛋白胨和装液量3个因素为变量,分析乳牛肝菌液态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乳牛肝菌发酵的关键因子值分别为麦芽糖33.03g/L,蛋白胨6.95g/L,装液量为102.21mL/250mL时,可得到最大菌丝体生物量23.44g/L(干重)。  相似文献   
994.
以栀子为原料提取栀子黄色素,将混合酶-超声波技术相结合,对栀子黄色素进行了提取的研究。为了获得提取栀子黄色素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建立了酶的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的用量4.33%,提取温度61.84℃,提取时间65.06 min,在此最佳提取条件下,栀子黄色素的吸光度为0.914。  相似文献   
995.
吴佩佩  袁秀丰  丰景 《微生物学报》2024,64(7):2465-2478
植物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如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PHBA)等酚酸类物质是造成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目的】获得对羟基苯甲酸降解菌并提高该降解菌的降解效率。【方法】采用筛选培养基和无机盐培养基,分离到1株PHBA降解菌株,经鉴定为橙色微杆菌(Microbacterium aurantiacum)。利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方法对PHBA初始含量、培养温度、pH及氮源等影响菌株降解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该菌株在PHBA含量为0.4 g/L,温度为30 ℃,pH值为8.0,氮源为硫酸铵时降解率最高,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0.2 ℃,pH值8.3,PHBA浓度0.18 g/L,降解率达到100%。结合盆栽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该菌株能够有效缓解黄瓜根际PHBA胁迫效应。【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菌株橙色微杆菌具有较高的PHBA降解能力,具有应用于连作障碍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Wolbachia symbiosis and insect immune respon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terial intraceUular symbiosis is very common in insects, having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in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life and biodiversity. The bacterial group that has recently attracted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Wolbachia pipientis which probably represents the most ubiquitous endosymbiont on the planet. W. pipientis is a Gram-negative obligatory intracellular and maternally transmitted a-proteobacterium, that is able to establish symbiotic associations with arthropods and nematodes. In arthropods, Wolbachia pipientis infec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rachnida, in Isopoda and mainly in Insecta. They have been reported in almost all major insect orders including Diptera, Coleoptera, Hemiptera, Hymenoptera, Orthoptera and Lepidoptera. To enhance its transmission, W. pipientis can manipulate host reproduction by inducing parthenogenesis, feminization, male killing and 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 Sever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urveys have indicated that up to 70% of all insect species may be infected with W. pipientis. How does W. pipientis manage to get established in diverse insect host species? How is this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symbiont species so successful in escaping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The present review presents recent advances and ongoing scientific efforts in the field. The current body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 is summarized, revelations from the available genomic information are presented and as yet unanswered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an attempt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unique ability of W. pipientis to establish symbiosis and to manipulate reproduction while evading the host's immune system.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从冬季活性污泥和河水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耐低温好氧反硝化菌,并对影响脱氮的关键因子进行优化,以提高低温条件下的脱氮效果。【方法】采用富集纯化法分离筛选耐低温好氧反硝化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筛选菌株进行菌种鉴定。以NO3–-N去除率为响应目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回归分析法优化影响脱氮效果的关键因子(C/N、温度、pH和摇床转速),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结果】从东北寒冷地区冬季河水底泥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低温好氧反硝化菌Z6,菌落呈白色半透明圆形,菌体细胞为短杆状,大小为(0.8–1.6)μm×(0.6–0.8)μm,革兰氏染色阴性。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16S rRNA基因序列高度同源,鉴定该菌为气单胞菌。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到菌株Aeromonas sp. Z6的最佳脱氮条件为:C/N 5.9,温度12°C,pH 6.8,摇床转速155 r/min,在此条件下对NO3-N的去除率为89.72%,与预测值(90.34%)无显著差别。【结论】首次报道气单胞菌(Ae...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Box-Behnken设计实验优化乙醇回流提取金莲花总酚酸的工艺条件,同时研究了金莲花总酚酸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金莲花总酚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回流时间90 min,回流温度60℃,液料比40∶1(mL/g);在此条件下金莲花总酚酸得率为92.245 mg/g。此外,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并且能够显著性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本研究所得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金莲花总酚酸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金莲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9.
采用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解磷菌PSB-R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通过二代测序平台Illumina NovaSeq PE150对PSB-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预测了与解磷能力相关基因及其他植物促生基因组成情况。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检测了PSB-R最大解磷能力为805.199 mg/L,连续培养10代后解磷能力稳定且对多种难溶性磷酸盐均具有溶解能力。本研究为解磷菌解磷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因组数据基础,同时证实PSB-R具有应用于菌肥的潜力,为后续解磷菌肥的研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动物借助于通讯信号传递信息,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和旁观者共同组成动物通讯的信息网络环境。旁观者能够“窃取”并利用未直接发送给它们的信号,其存在影响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通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观众效应”。动物的配偶选择和交配过程多发生于由同种动物所组成的信息网络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观众效应”可影响动物个体的择偶偏好和交配决策,进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本文主要从“观众效应”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功能解释等方面综述了其对动物配偶选择的影响,为揭示“观众效应”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及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