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1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kii)种子散布途径、散布方式和种子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距瓣尾囊草种子千粒重为0.6684±0.0038 g,以果实和种子为扩散单元进行扩散,具有自体扩散和水媒扩散两种方式.温度对距瓣尾囊草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20℃为最适萌发温度,发芽率达67.78%.低温(4℃)层积可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随层积天数增加,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但层积30 d和40 d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性差异.光照和黑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光照不是其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实验证明,与用湿砂做发芽基质相比,用滤纸做发芽基质,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前者高,因此滤纸是距瓣尾囊草种子萌发实验中更为适宜的发芽基质.  相似文献   
112.
安军 《生物学通报》2011,46(10):37-40
教师研究并思考章节的核心概念,能做到在教学中胸有全局,使每节课的教学围绕单元核心概念展开,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高度。“生态系统”是高中生物学新课标必修3模块“稳态与环境”的教学内容。本文根据高中生物学新课标,参考人教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教材,同时借鉴《美国加州公立学校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加州课标》),分析制定了本教学单元的核心概念,供同行参考。本文阐述了所列核心概念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3.
向左甫 《生命科学》2020,32(7):692-703
金丝猴栖息于热带雨林,亚热带森林,温带高山、亚高山森林等多样自然生态系统中,对理解非人灵长类生态与行为适应的灵活性和复杂性非常有益;以一雄多雌为基本结构的重层社会,其形成与演化机制能为揭示早期人类社会形成及演化提供线索。由于栖息生境地形险陡、长期狩猎导致不易接近和个体识别困难等,其社会生态学研究难以取得进展。近年来,辅助投食种群突破了研究瓶颈,该文综述了几十年来金丝猴社会生态学的部分研究成果,以期抛砖引玉,推动金丝猴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14.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南、西洞庭湖区域君山岛、龙山、赤山岛龙虎山林场、明朗山、常德林场、和洑林场和桃源县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借鉴生态学有关生态系统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在森林生态系统(斑块)尺度,从空间结构的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3个方面分析提出空间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均质性指数及均质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5个洞庭湖湿地调查林分平均均质性评价指数为0.2517.均质性评价的5个等级中处于l级和2级的林分为12个,占80%,处于3级的林分只有3个,仅占20%.说明洞庭湖各林分整体上在空间结构、生长环境和树种优势度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离理想空间结构差距太大;按照高程不同,洞庭湖湿地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及均质性指数的提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空间途径的拓展,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5.
借用床位管理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从组织、时间、人员、信息以及绩效5个方面,进行医疗安全全面干预,以期提高医疗安全性,彰显“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6.
本文总结了2021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鳞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过统计, 2021年共发表与中国鳞翅目物种相关的论文104篇, 专著1部, 涉及新分类群230个, 其中新属7个, 新种215个, 新亚种8个; 发表中国新记录属9个、中国新记录种78个(包括2亚种)、新组合31个; 提出4个种的异名, 2个种被赋予新名。新种(亚种)隶属于34科。云南省发表的新物种数和新记录物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分别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6.8%和39.7%。2021年我国南方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发表数量仍然显著高于北方。  相似文献   
117.
鞘翅目昆虫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类群, 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人类社会生产密不可分。定期对世界鞘翅目新分类单元进行汇总整理,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鞘翅目多样性的发展动态, 从而促进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以及鞘翅目昆虫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本文对2020年发表的世界鞘翅目分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2020年共发表世界鞘翅目新分类单元3,228个(含化石种类), 包括1个新科5个新亚科13个新族218个新属18个新亚属2,973个新种; 提出了1,319个新组合610个新异名49个降级的分类单元及61个升级的分类单元。重点研究的类群包括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步甲科(Carab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天牛科(Cerambycidae)等。世界鞘翅目昆虫新物种模式标本产地涉及118个国家和地区, 大部分新物种分布于中国、巴西、墨西哥、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越南。收录世界鞘翅目昆虫新发表种的论文/专著共995篇/部, 涉及期刊或出版社141个。2020年, 世界鞘翅目分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同时也暴露了新种发现速度略慢于1978-2000年的平均速度以及地区和类群研究力度不均衡的问题, 未来仍需加大投入, 探寻更加高效准确的方法, 以期实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评估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8.
海拔对乌拉山油松根围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闫伟 《菌物学报》2019,38(11):1992-2006
为了解海拔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围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探究真菌群落结构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响应,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内蒙古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油松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海拔的土壤样本测序得到油松根围真菌有效序列共256 991条,划分为1 026个OTU,分属于13门、37纲、84目、145科、192属。在门水平上,油松根围优势真菌主要分布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在属水平上,主要归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14.4%)、被孢霉属Mortierella(7.6%)、双担菌属Geminibasidium(5.3%)、丝盖伞属Inocybe(1.8%)、枝孢霉属Cladosporium(1.6%)、棉革菌属Tomentella(1.6%)、异多棒菌属Xenopolyscytalum(1.4%)、镰刀菌属Fusarium(1.3%)、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1.3%)、土赤壳属Ilyonectria(1.1%)、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1.0%)、蜡壳耳属Sebacina(1.0%)和一些未定名属。对油松根围土壤真菌的α多样性指数分析以及NMDS聚类结果的分析表明,海拔1 700m和1 800m的油松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与1 500m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在海拔相对较高的1 700m-1 800m的真菌多样性及丰度显著高于海拔较低的1 500m处。对油松根围优势真菌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冗余(R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受土壤理化性质(硝态氮NN、含水量WC、速效钾AK、铵态氮AN、pH值、有效磷AP、含碳量CC和总氮TN)的显著影响,其中NN和WC对油松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9.
修订版Treatise双壳纲卷首卷即将正式出版,其分类系统的纲要已提前公开发表。在古生物学家、现代生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顺利地实现了化石和现生双壳类分类系统的初步融合,与1969版的形态分类相比,整个分类系统已经面目全非。为此,有必要全面介绍其分类方法和原则,介绍新分类系统带来的种种重大变化。新分类系统将进化学派的系统发育概念与分支系统分析方法的合理内核有机结合,发挥后者在方法论方面的优势,摒弃其系统发育即分岐演化的错误概念和某些不合理的分类学原则,如拒绝接受并系群和姐妹群必须具有相同级序等;充分发挥林奈系统的长处并加以改进,形成由共同衍征主导同时也考虑前进演化的林奈式级序体系,准分支系统分类方法由此形成。新方法兼顾分支发生和进化级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注重恢复可能的祖-裔关系;主要根据系统树但借鉴分支图方法来确定级序格架,将级序与系统树的分枝点对应,即与衍征的分歧时间对应,使级序的划分不再主观任意;一般将姐妹分类单元置于同一级序,必要时将并系群与其后裔类群置于同一级序,而姐妹群则可能被置于不同的级序。采用近亲单元和准近亲单元分别作为无级序的单系群和并系群的标识,解决了将化石分类群融入现代生物分类系统的技术难题,可简化并有效地保持分类系统的稳定性。新方法使双壳纲完成从形态分类向准分支系统分类的转变,这代表着分类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而林奈式级序体系则为林奈系统今后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0.
<正>结构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动态过程和生物学功能的交叉性学科,结构生物学研究可以提供生物大分子在原子分辨率水平的原子坐标、相互作用的细节信息以及生物大分子在行使其功能时的动态变化,这些结构信息与功能研究相结合,不仅能促进人们对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功能和分子机理的认识,阐述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同时也能为探索与生物大分子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