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98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蔺菲  郝占庆  叶吉  姜萍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398-1402
研究了长白山暗针叶林两种主要地面苔藓植物——塔藓和拟垂枝藓对红松、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塔藓浸提液抑制红松发芽,拟垂枝藓浸提液促进红松发芽;苔藓浸提液对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种子日萌发高峰的出现.用苔藓植物体直接培养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种子,发现活植物体量大时对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延迟了红皮云杉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加速了落叶松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杀青后的苔藓植物体则明显地抑制种子发芽.通过幼苗培养实验,发现苔藓植物浸提液抑制红皮云杉和红松幼苗生长,但促进了落叶松幼苗的生长;不同处理的苔藓植物体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活植物体量大时,两种苔藓均促进了红皮云杉和落叶松幼苗生长,而杀青后植物体则明显地抑制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12.
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水分梯度下天然植被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尔多斯高原杭锦旗北部独贵塔拉镇的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调查,研究了水分梯度下天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TWINSPAN的分类结果表明,群落以中生和旱生为主,一些耐盐的植物散布其中;相邻样方间相似性指数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类型群落在研究区内的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内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植被样方与地形地貌因子的CCA排序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区域内的水分变化梯度.在本文的研究尺度上,这种水分变化梯度主要由微地形地貌的变化来决定,而不是由与黄河的距离因子来决定.因此,在本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形地貌单元特点,在缺乏完善的风沙防护措施和排水除盐措施的情况下,不宜采取大规模平整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913.
采用微卫星标记对茅栗(Castanea sequinii)随机大居群以及其中各亚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探讨植物自然居群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通过9对微卫星引物所产生的119个多态位点,测定了大别山区域内茅栗居群以及各亚居群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值。结果表明:大别山分布的野生茅栗为一个缺乏空间结构的随机大居群,茅栗亚居群之间频繁的花粉流削弱了地理隔离导致的遗传漂变或分化作用在维系居群随机遗传结构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接近亚居群大小的地域范围内(0.228 km)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小地域尺度中的亚居群存在着空间遗传结构。取样的3个亚居群在小格局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遗传变异基本上呈非随机分布,在短距离内(61 m)3个亚居群一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而随着距离的增加,Moran's I值虽然在不同亚居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化,但是总体而言趋向预期值,即不存在空间结构,说明其遗传变异在亚居群内只是在短距离内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研究认为有限的种子散播以及微生境选择等因素可能是产生这种小格局的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植物随机大居群的进化历史和生态过程,同时也为栗属植物中国特有种的保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4.
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建勋 《生态科学》2006,25(6):489-492
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基于2003年航空影像,分别按照景观类型和斑块大小两方面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类型划分,建立了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数据库;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8个空间单元,运用景观生态学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斑块水平、类型水平、景观镶嵌结构等方面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布局特征;选择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标准差、面积均值、周长均值、分维数等若干景观生态学指数来研究城市绿地景观镶嵌结构的数量特征,探讨了城市绿地景观在城市扩展与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时空规律,旨在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15.
吉林中、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昆虫学报》2005,48(6):935-942
2003年7月和9月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次生林、农田、居民点园地、防护林和天然割草场等典型生境进行了土壤弹尾虫的调查,用Tullgren法提取弹尾虫,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捕获土壤弹尾虫2亚目8科12属5 531头,优势类群为Onychiurus、Folsomia、Acanthocyrtus、XenyllaColoburella属, 占总捕获个体数的90.3%。弹尾虫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中部平原区与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组成差异主要体现在优势类群个体密度方面;生境类型明显影响弹尾虫个体密度分布,其中农田、居民点园地和防护林土壤弹尾虫个体密度较低,在不同土层间分布比较均匀,但生境差异对弹尾虫类群数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降低了弹尾虫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16.
动物生境选择研究中的时空尺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明海  李言阔 《兽类学报》2005,25(4):395-401
尺度研究已成为生态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但是在动物生境选择的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动物的生境选择包括多层次的判别和一系列等级序位,在各个尺度和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机制,受到时空尺度的严格限定。繁殖期的时间限制、社群压力、环境变化、动物生理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动物生境选择的时间制约性;而生境资源的斑块化分布、功能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动物生境选择的空间制约性。研究者对时间和空间尺度的选取与应用会直接影响到生境选择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从动物生境选择的时空制约性出发,分析了生境选择研究中时间尺度的重要性,叙述了国内外生境选择研究中常见的研究尺度,强调了多尺度研究和长期生态研究的必要性,尺度的选择应该成为生境选择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917.
田块尺度下土壤磷素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姜勇  梁文举  张玉革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86-2091
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30 m×42 m样地进行网格法分层(0~10和10~20 cm)取样,研究了田块尺度下土壤全P和Olsen-P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49对样本土壤Olsen-P的变异系数(4.5%~5.42%)远高于全P(11.8%~13.33%);全P和Olsen-P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且具有较相近的空间相关距离.最佳理论模型的参数显示各变量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各变量半方差变异函数的C/(C0+C)均高于%.全P和Olsen-P之间及在2个土层之间均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异系数结合空间格局分析可以大大降低试验取样的数量.  相似文献   
918.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米亚罗林区为例,利用森林样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方法,通过森林植被图与数字地形的叠加,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大规模采伐和更新后,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外貌与起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类型分布的地形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大规模采伐和更新后,森林植被类型的外貌与起源相关,老龄针叶林为保留下来的原始林,中幼龄针叶林为人工林,落叶阔叶林为天然次生林,而针阔混交林中既有天然次生的成分,也有人工、天然更新共同作用的成分.海拔2 800~3 600 m是米亚罗的主要伐区,森林恢复表现出坡向分异:人工更新的中幼龄针叶林主要分布于阳坡、半阳坡;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受天然更新的影响,主要分布于阴坡、半阴坡.老龄针叶林主要保留在海拔3 600 m以上.恢复过程中各种森林植被类型镶嵌分布,景观破碎化严重.  相似文献   
919.
拉缘蝽空间格局测定结果表明,拉缘蝽的1—3龄若虫、4—5龄若虫和成虫等各虫态的空间格局均属于聚集分布,拉缘蝽1—3龄若虫聚集度最高,4—5龄若虫聚集度下降,成虫聚集度更低。在拉缘蝽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了Kuno风险决策序贯抽样表和1wao—Kuno(1968)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920.
麦长管蚜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汝霖  徐艳霞 《昆虫知识》1991,28(3):135-137
本文运用4年调查资料,通过丛生指标、聚块性指标的测定,阐明了麦长管蚜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并进一步用Taylor的幂法则,-M回归分析法,-M模型的改进型测定分布格局的内在结构。得出当t=1、D=0.2时的理论抽样数为:n=130.9325/m+7.075。如果防治指标为10头/株,得出复合序贯抽样的累积虫量界限为:T_0(N)=10N±8.9818 N~(1/N),T(N)=exp(6.7024—0.3506lnN)。它比单纯的序贯抽样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