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9篇
  5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论文以葡萄霉属真菌Stachybotrys sp.CPCC 401591为研究对象,对其phenylspirodrimane(PSM)类化合物进行化学分离并评价单体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采用OSMAC(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技术对菌株CPCC 401591发酵培养基优化,并结合LC-MS/MS质谱分子网络分析、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目标菌株CPCC 401591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相,进行化合物分离纯化。结合质谱、核磁波谱数据、钼试剂诱导圆二色谱(CD)以及文献检索比对,共分离获得8个PSM类单体化合物。同时,采用CCK-8比色法对化合物1~8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8均为聚酮来源杂萜分子,分别为chartarlactam H(1)、chartarlactam F(2)、stachybotrin(3)、chartarlactam K(4)、stachybotrylactam(5)、F1839-A(6)、Mer-VGF724B(7)、3α-hydroxyl-N-isopropyl carboxyl-ph...  相似文献   
82.
探讨SP1在水稻“源-库”系统中的调控作用,为解析稻形成的机理和青贮饲料稻分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以sp1与WT为材料,进行氮处理和生长分析,表型鉴定、碳水化合物测定和RT-qPCR检测。结果发现,氮处理10 d时,sp1与WT无表型差异,但在高、中氮条件下,sp1相对生长速率显著提高;24 d时sp1叶鞘、根、植株干重提高,叶鞘氮含量降低、碳/氮比值提高,说明充裕的氮能促进sp1生长,SP1可能影响叶鞘碳-氮平衡。抽期sp1株高显著降低,分蘖数显著提高,稻变小并伴随高位分蘖发生。孕期sp1茎、鞘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与WT差异较小,但抽期茎中淀粉、蔗糖和叶鞘中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明显提高。SP1在叶鞘基部高表达,推测突变SP1能抑制蔗糖由茎鞘向的运输,导致高位分蘖发生和稻变小。SP1可应用于青贮饲料稻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83.
藜科的极端盐生植物盐木(Halostachys caspica)的高盐胁迫抑制差减文库中有39%的功能未知蛋白(proteins with obscure features, POFs),利用亚细胞定位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可能的功能.将盐木的1个POF-cDNA序列HcUKPP的编码区构建至pCAMBIA1301-GFP植物表达载体上,冻融法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1-HcUKPP-GFP转化农杆菌EH105A,利用花序浸染法将基因导入拟南芥,经潮霉素筛选获得T1代阳性幼苗.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根部细胞. 结果显示,表达GFP蛋白的对照转基因植株中,绿色荧光在细胞核、细胞膜以及细胞质中均能检测到,而表达HcUKPP-GF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植株中,绿色荧光只在细胞质膜上表达,说明HcUKPP蛋白为细胞质膜相关蛋白.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盐木未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晓军  路明  张世煌  周芳  曲延英  谢传晓 《遗传》2008,30(11):1477-1486
摘要: 用玉米自交系掖478和丹340构建了397个F2:3家系群体, 利用双亲间多态的150个共显性SSR标记绘制分子连锁图谱, 图谱总长度1 478.7 cM, 标记间平均距离10.0 cM。在5种环境下对株高和位高性状进行鉴定, 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1个株高QTL和25个位高QTL。于第1和5染色体的umc2025-umc1035及umc1822-bnlg1118区域检测到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2%和14.9%的株高QTL。于第3和5染色体的phi029-umc1102及phi109188-bnlg1118区域检测到平均贡献率达到10.2%和22.8%的位高QTL。第5染色体的Bin5.05-5.07区域可能存在控制株高和位高的主效QTL。株高和位高的基因作用方式主要是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文章还分析了群体大小及试验环境对株高和位高QTL定位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晚粳,早籼光敏核不育水稻幼穗分化后光周期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日长对不同晚粳(Oryzasativasub.japonica)及早籼(O.sativasub.indica)水稻幼发育的影响。发现在晚粳中,二次枝梗期之后所给予的长日处理除延迟幼分化进程外,还会影响颍花的发育,表现为颍花密度及结实率下降。而早籼稻中则无明显的类似效应。因此日长对幼发育的影响与日长对幼分化诱导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长日对晚粳幼发育的影响与引起光敏不育表现的时期相同,表明光敏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是该突变体雄蕊发育对长日抑制幼发育影响的一种特殊反应。  相似文献   
86.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 结果表明:在5个材料 (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IR26)中共获得了29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其中R1代有24株, R2代有5株。在R1代, 共获得2*!368株再生植株, 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1.02%(0.96%~1.08%)。在珍汕97B和泰引1号R2代各发现一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植株。出现不育株系的频率分别为2.22%和1.89%。水稻花粉败育类型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同时, 还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一现象,在IR26和明恢63 R1代再生植株中, 各发现一株嵌合体。在泰引1号和珍汕97B R2代再生植株中分离出不育株。在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中, 基因型的差异是主要的,在所试10个材料中,除农垦58s、IR24、泰引1号和珍汕97A,都有雄性不育变异株产生。外植体的脱分化对产生雄性不育变异是必需的, 在这一过程中,2,4-D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也随之提高。雄性不育变异频率在R2代高于R1代。  相似文献   
87.
稻瘿蚊为害(标葱)的空间分布型及其与有效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军 《昆虫知识》1994,31(3):135-137
稻瘿蚊为害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田间估计稻瘿蚊为害的最佳取样方法为棋盘法和平行线法,当每丛受害超过1苗时,抽样数量可稳定在151丛以下。标葱率和有效相关性测定表明:当标葱率在20%以下时,为害程度与有效的多少无显著相关;当标葱率大于20%时,标葱率与有效呈显著负相关,每受害加重5%,有效将减少0.37个/丛。  相似文献   
88.
云南疣粒野生稻幼穗一步成苗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云南类型。2材料类别幼(0.3~4.0 cm)。3培养条件云南疣粒野生稻的幼培养采用一次成苗分化培养基(1)为MS 6-BA 2.5 mg·L~(-1)(单位下  相似文献   
89.
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在中国五通组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描述了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的营养部分,通过大量标本的观察,修订了前人有关其生殖部分和解剖部分的描述,并对其生殖部分进行了复原.同意Emberger(1968)的观点,将其归于Eviostachyrales中.  相似文献   
90.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康迳 《生态学杂志》1999,10(6):683-688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个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年份)互作效应影响。主粒数、主长、一次和二次枝梗总长和着粒密度表现较强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而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表现显着的负向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主粒数、主长、一次枝梗总长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表现正效应,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为负效应,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总长表现不同方向的效应。利用IR66158-37(P1)、IR65600-85(P2)、明恢63(P4)和R669(P6)进行杂交配组,其杂种后代易获得重型的部结构,可在超高产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