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江苏省直立穗型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江苏省淮北稻区种植的主要粳稻品种品质状况和近十年来育成的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系)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分析,发现前期育成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相时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低,垩白率高和垩白度大,蛋白质含量高;而近期育成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在上述品质指标上有了较大改进,食味品质也有了显著提高.在主要农艺性状中,近期育成品种呈现每穗总粒数上升、穗长变长、着粒密度下降趋势,产量水平的提高与每穗粒数的增加有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2.
密穗型水稻品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EG2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与原亲本浙粳20比较,其穗部长度缩短,每穗总粒数增加,着粒密度增大,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表明在穗部长度和着粒结构未得到改良的情况下,调节籽粒长宽比对改善密穗型品种籽粒垩白性状具有可能性.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的效果不同,穗顶部和穗中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穗基部.设计的4个不同杂交配组方式中,以反回交配组方式(浙粳20/ EG23//浙粳20)选育效果最好.EA6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既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结果从育种实践上较好地协调了密穗型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对于培育既有密穗型的高产株型又有优良籽粒外观品质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吐丝授粉期两种密度条件下的两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剪1/2叶、剪1/2穗和断1/2根的研究发现:剪叶、断根减源后植株体内可溶性糖浓度下降2.19%~38.6%,剪穗缩库后可溶性糖浓度上升23.17%~38.5%,而单株生产力降低4.1%~40.94%。试验表明:玉米产量的形成与源库关系的协调性有关。  相似文献   
54.
细穗玄参的脂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光明  田瑄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295-1297
从细穗玄参(Scrofella chinensis Maxim.)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利用光谱(MS、NMR、UV)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5,6,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对甲氧基苯甲酸(6)、对苯酚(7)及二十九碳脂肪酸(8)。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5.
藏药细穗香薷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细穗香薷(Elsholtzia ianthina)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出有关的相对含量,鉴定出45个化合物.主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三环[4.3.1.13,8]十一烷—1—醇,2,3,5,6—四甲基酚,共占挥发油总量的56.29%。  相似文献   
56.
华东天目山脉、黄山山脉、大别山脉竹类植物较为丰富,分别有10属/75种(含种下等级)、8/49、7/30.通过对属、种的分布型分析,前二者竹类植物区系属于典型的华东区系,起源的时间不迟于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而大别山脉虽仍属华东区系的范畴,因渗入了不少华中区系的成分,已具有某些经向过渡性特征,且起源的时间较晚.这3个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均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性质.天目山脉不仅是刚竹属Phyllostachys和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的分化变异中心,也极有可能就是它们的起源中心,但它们自此地起源后的散布方式有所不同,刚竹属在我国亚热带为四周放射状顺序渐进,扩散的范围颇广;短穗竹属存在东西南北4条散布路线,但向各方扩散的距离相差甚远.这些山脉与华东其他地区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与华中竹类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华南、西南等地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微弱.从地理位置和区系组成来看,黄山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来源于天目山脉,大别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又来源于黄山山脉,前者都是在后者扩展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区系的一些成分后发展而成,大别山脉又是北方秦岭以东广大丘陵平原地区竹类植物区系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57.
小麦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发育阶段的效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热时间(thermal time)为尺度研究了小麦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发育阶段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分蘖发生的早晚以生态因子调控为主,基因型差异较小;分薛- 节期为冬性品种(京411)一生中可变性最大的生育阶段,穗分化进入单棱斯的早晚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生态因子的影响次之,单棱-二棱期为春化作用的敏感期,冬性品种晚播(3月2日)春化效应可延迟到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前,小麦物候期与穗发育阶段的对应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冬性品种较强的春化作用增加了其生态可变叶原基数;春化过程结束前,物候发育及穗发育阶段累计GDD与相应生殖器官原基分化的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性品种(扬麦158)的物候发育及药隔分化期之前的穗发育阶段与各类顶端原基的分化数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8.
邓德山 《广西植物》2002,22(2):116-120
以国产莎草科扁穗苔属 ( Blysmocarex cyperaceae)分布区内 30个居群硅酸体系统分析结果 ,结合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生态地理学特征 ,深入探讨了广义的大花扁穗苔复合种 ( Blysmocarex macrantha complex)内类群系统演化与生境地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大花扁穗苔由 3个近缘的水平地理替代亚种构成 :subsp.macrantha、subsp.nudicarpa( Y.C.Yang) D.S.Deng、subsp.stolonifera( Wang ex Li) D.S.Deng;在地理空间上此三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水平地理空间替代性。同时 ,认为 Ivanova( 1 939)建立扁穗苔属是具有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59.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在大田条件下,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3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基影响因素,包括叶温(T1)、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细胞间隙CO2浓度(Ci)等日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开花期2品种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豫麦49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周麦13P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在10:00。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的温度和光照对豫麦49旗叶光合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期的光温条件较有利于周麦13旗叶的光合作用。灌浆中期2品种均表现出一降不起型的严重“午休”现象,在强光、高温下,豫麦49旗叶Pn比周麦13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重穗型杂交水稻培矮 6 4s/E3 2的灌浆过程和强、弱势颖花中内源IAA、ABA和GA1 GA3水平的动态状况。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内源激素水平高低依次为 :IAA >GA1 GA3>ABA。IAA和ABA水平在强势颖花中较高而GA1 GA3水平在弱势颖花中较高。 3种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谷粒增重速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 ,两个最高的相关系数值分别存在于单位鲜重样本的IAA含量(ng/gFW ) 与籽粒鲜重的增重速率之间 (r =0 .82 1 8 )和单个籽粒IAA含量 (ng/grain)与籽粒干重的增重速率之间 (r =0 .8485 )。推测启动和维持籽粒灌浆过程可能需要较高的IAA水平 ;ABA可能具有促进籽粒中同化物的累积和种子成熟的作用 ;GA1 GA3可能具有保持弱势颖花活性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