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六种藜科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角果藜( Ceratocarpus arenarius)、盐穗木( Halostachys caspica)、里海盐爪爪( Kalidium caspicum) 、叉毛蓬( Petrosimonia sibirica )、盐角草( Salicornia europaea )和小叶碱蓬 ( Suaeda microphylla )等六种新疆藜科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黄瓜角斑病菌(P Pseudomonas lachrymarts)、番茄疮痂病菌( Xanthomonas vesicatoria ) 等植物病原细菌以及杨树溃疡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角果藜、叉毛蓬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表现出一定抗细菌活性,其中以叉毛蓬和盐角草提取物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多数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表现出强的抑制活性。抗真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供试植物的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提示活性成分为极性中等的化合物。角果藜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供试真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2.
从长穗桑的茎皮中首次分离到9个Diels—Alder型加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分别鉴定为mulberrofuran K(1),mulberrofuran G(2),guangsangon L(3),kuwanon J(4),kuwanonx(5),guangsangonG(6),guangsangon B(7),guangsangon D(8),kuwanon P(9)。化合物1—9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10^-5M浓度下,化合物1,2,5—7,9对Fe^2+-半胱氨酸诱导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大于50%)。  相似文献   
163.
鸭肠炎病毒是鸭病毒性肠炎的病原,被划分为疱疹病毒科成员.gB是疱疹病毒感染和复制所必需的糖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在疱疹病毒家族中高度保守.通过PCR技术获得了DEV C-KCE株g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首次对DEV gB基因及编码氨基酸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EV gB基因与α-疱疹病毒的马立克氏病毒属亲缘关系最近;DEV gB蛋白具有与其他疱疹病毒gB相同或相似的结构、N糖基化位点、半胱氨酸残基、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结合位点、弗林蛋白酶水解位点和胞浆区PACS-1识别位点.  相似文献   
164.
目前对于草坪草的抗性研究多数集中在其生理方面的变化,而结合各抗性品种营养器官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却报道较少。从采集自山东省无棣县沿海滩涂的大穗结缕草的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和微形态特征的研究中分析它的耐盐、耐寒、耐旱、耐践踏和弹性好的原因,从形态解剖的角度来认识大穗结缕草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65.
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不同生态类型地区,采集土样24份,从中分离获得暗色丝孢真菌分离物63个,经鉴定分属于14属中的25种.其中柴达木单格孢Monodictys qaidamensis和多变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variabilis为新种,其余为中国已报道种.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拉丁文描述和图示,对23个国内己知种亦作了分布、生境、产地和海拔高度的引证.所有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均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66.
姜于兰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9,28(5):644-647
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从采自四川省的2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27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隶属于16属24种。其中,浅色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pallescens为一新种,绿色暗梗单孢霉原变种Chloridium virescens var.virescens,大孢树粉孢原变种Oidiodendron maius var.maius和二色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dichroa为中国新记录。对新种及中国新记录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绘图。其余20个国内已报道种亦作了生境和分布地点的引证。所有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67.
野生扁穗牛鞭草无性系构件组成及生物量结构变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金平  张新全  游明鸿  陈永霞  王讯 《生态学报》2006,26(11):3656-3660
对60份野生扁穗牛鞭草的无性系种群构件数量、质量性状及生物量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说明:不同种群构件性状与数量呈现出变异性,叶长、叶宽、单蘖叶片数、无性系叶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95%、20.00%、14.12%、43.56%;茎直径、节直径、节间长、单蘖节数、直立茎长度、匍匐茎长度、直立茎数、匍匐茎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1.11%、22.42%、20.10%、12.14%、46.73%、20.14%、72.76%、37.97%;根系深度、根系分布范围、分蘖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9.81%、37.65%、33.68%;花序长、花序宽、花序厚、单蘖花序数、直立茎生殖蘖比例、匍匐茎生殖蘖比例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33%、13.42%、14.80%、36.10%、118.96%、81.44%。不同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变异性丰富,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变异系数分别为78.51%、91.66%、45.64%、192.24%;构件的数量差异高于性状差异,无性系种群差异主要体现在分蘖能力与空间拓展能力上。野生资源生态型变异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为优异性状选择、品种选育、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8.
以不同退化程度和采用不同恢复措施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类草地垂穗披碱草克隆种群相关表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延长,草地退化渐趋严重,垂穗披碱草克隆种群相关表型参数显著降低.相比较而言,封育可以提高种群的有性繁殖能力,但施肥和补播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垂穗披碱草种群的克隆生长,其株高、分株数以及株丛数显著增加,而有性繁殖能力相对降低.因此,针对藏北高原以垂穗披碱草为最主要建群种或单优种群的退化草地恢复,施肥和补播应为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9.
刈割、施肥和浇水对垂穗披碱草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的补偿生长特性受放牧强度和生境资源获得性的影响。通过为期2年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高度(留茬1cm、3cm及不刈割)、施肥(施、不施)和浇水(浇、不浇)处理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补偿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对各处理分株密度、比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其补偿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刈割后垂穗披碱草分株种群密度显著增加,补偿生长高度显著降低,比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随刈割强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不显著;施肥能显著增加垂穗披碱草的补偿生长高度、比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率;浇水处理以及刈割、浇水、施肥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可见,在刈割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具有一定的密度补偿机制,但由于刈割抑制补偿性高生长,导致分株高度出现低补偿。因此,即使刈割后比叶面积和株高相对生长率显著增加,也不一定必然引起株高的超补偿;但施肥可显著提高垂穗披碱草的补偿能力,增加耐牧性,证实了改进后的限制资源模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0.
稻瘟菌Ⅰ型烯醇化酶基因全长cDNA的电子克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电子克隆技术从稻瘟菌中克隆到一个新的Ⅰ型烯醇化酶全长cDNA,暂命为MgEno-1。MgEno-1全长1571核薯酸,其预测的ORF为1317核苷酸,共编码438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ATG位于第53位,终止密码子TAA位于第1369位。序列分析表明该烯醇化酶与丝状真菌中已报道的其它烯醇化酶高度同源,且长度一致,这暗示烯醇化酶基因进化上高度保守,甚至有可能像18SrRNA一样可作为进化尺度。这将是第一个用电子克隆技术从稻瘟菌中克隆到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