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788篇
  262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南长沙地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消长规律,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湖南长沙地区年发生约10代,以7个世代发生在棉田,田间出现3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及9月中旬-10月中旬,寄生率平均在25,1-63,1%,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在32℃下13天至11.6℃下75.5天,棉铃虫齿唇姬蜂能寄主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但偏爱寄主棉铃虫。该蜂能寄生棉铃虫1-3龄幼虫,很少寄生4-6龄幼虫,喜寄生2-3龄幼虫,每雌可寄生斜夜蛾2龄幼虫5-23头。本建立了发育速率及成蜂寿命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模型,探讨了越冬问题,比较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2.
共生条件下三种荒漠灌木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贵青  李彦 《生态学报》2009,29(1):130-137
以全根系挖掘法,对共生于原始盐生荒漠生境中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 A. Mey.)Bunge]、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 (Pall.) Maxim.]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降水引发的湿润-干旱周期中植物同化枝水势、蒸腾速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并据此计算3种植物的水分胁迫效应指数和土壤-植物系统导水度,以最终确定3种植物用水策略和其对降水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多枝柽柳的吸收根系分布范围从地下50cm到310cm,单株平均总吸收根表面积为30249.2cm2;梭梭的根系分布范围0~250cm,单株平均总吸收根表面积12847.3 cm2;琵琶柴的根系分布范围0~80cm,单株平均总吸收根表面积361.8 cm2.多枝柽柳为深根植物,主要利用地下水和深层土壤水,在降水引发的湿润-干旱周期中,其植物水分生理参数对降水无响应.琵琶柴为浅根植物,对降水响应极为显著.梭梭的根系分布特征介于多枝柽柳和琵琶柴之间,对地下水和降水都有利用,对降水响应显著.3种荒漠灌木对降水的响应差异显然与其根系分布、水分利用策略密切相关,在未来降水发生变化的情景下,根系分布特征的差异将决定着植物在水分资源竞争中的地位.具有较强根系形态可塑性的物种,如梭梭,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对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6个真藓(Bryum argenteum)居群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通过对32条叶绿体DNA的rpl32-trnL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变异的分析,发现了14种单倍型,存在201个可变位点;分子变异分析显示有51.0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间水平,居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为48.98%,真藓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略大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化系数为0.510 2,基因流值为0.48,显示各居群间的基因流低。单倍型多态性水平为(0.780 2±0.076 0),核苷酸多态性水平为(0.058 59±0.020 09),表明真藓居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对所有变异位点进行的Taijma's检验的结果是Taijma's D值为-1.567 05 (p0.10),显示所有变异符合中性进化假说。  相似文献   
94.
海洋中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资源,海洋真菌是其重要组成之一。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一株深海真菌白色侧齿霉Engyodontium album能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engyodontiumin A,该化合物能抑制黑曲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创伤弧菌等病原菌的生长,是一种潜在的海洋源抗菌药物。目前,该菌遗传转化体系尚未建立,不利于开展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调控机制及其他功能基因研究。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深海白色侧齿霉菌的原生质体,建立了借助聚乙二醇3350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并将pCT74-sGFP载体成功导入白色侧齿霉的原生质体中,结果显示外源GFP能稳定表达。此外,为了明确白色侧齿霉菌是否能够开展基因敲除研究,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我们选取酵母高渗甘油信号途径中的同源基因EaSHO1进行初步探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将目的基因EaSHO1的开放阅读框(ORF)替换成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由此获得EaSHO1基因敲除突变体,并对突变体进行Southern杂交验证及初步的表型分析。结果表明,EaSHO1缺失不影响白色侧齿霉菌的营养生长及对高盐胁迫的响应,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EaS...  相似文献   
95.
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组织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固体培养基上研究了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再生的极性,并利用三种不同的培养液和不同的温度对粗枝软骨藻进行切段培养,探索了部分外界因素对粗枝软骨藻生长的影响.发现软骨藻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再生出芽过程并无明显极性.在10℃、15℃和22℃三个温度梯度和PES、改良的ASP1和改良的ES三种培养液中,15℃改良的ES培养液中较有利于再生芽的出现.同时我们还观察了粗枝软骨藻四分孢子的发育过程,发现软骨藻具有十字型和四面锥型两种不同的四分孢子囊,软骨藻在四分孢子萌发过程中可形成四种不同的孢子苗.  相似文献   
96.
根据病毒生物学特性、粒体形态和血清学性质等初步确定从在厦门地区种植的表现为褪绿、褐色坏死斑症状的卡特兰(Cattleya)病株上分离的一个病毒分离物为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ringspotvirus,ORSV)。通过摩擦接种6科27种(或品种)指示植物,结果其中4科8种(或品种)表现症状,与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理化性质试验表明稀释限点为5×10-5,致死温度为92℃~94℃,体外存活期超过3个月。提纯病毒为长约300nm,宽约18nm杆状粒体。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17kDa。该分离物与ORSV抗血清具有强阳性反应、而与TMV抗血清反应微弱,认为该病毒为ORSV分离物。用纯化病毒免疫家兔,成功地制备出特异性抗血清,并通过Dot-ELISA法对厦门地区种植的兰花病株进行了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97.
采用等位酶电泳技术了云南省中北部昆明、富民、宾川3县(市)及四川省西南布拖县的硬枝野荞麦(Fagopyrum urophyllum)6个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硬枝野荞麦居群内维持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比率为50.0%,预期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251和0.471。并对硬枝野荞麦(F.urophyllum)与栽培荞麦之间遗传变异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8.
越南篦齿苏铁小孢子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结合显微荧光技术对越南篦齿苏铁Cycas elongata 小孢子发生和花粉个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小孢子叶球5月中下旬开始萌动,小孢子囊着生在小孢子叶远轴面,且3-5小孢子囊以辐射状排列方式聚生成聚合囊。小孢子囊壁由6-7层细胞组成,包括表皮、中层及绒毡层。绒毡层来源于成熟造孢组织的外围细胞,其退化形式为分泌型。6月中旬,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I,至6月下旬形成四分体。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的方式与其他苏铁类植物不同,具有连续型与同时型两种类型。7月中旬,小孢子经过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3细胞的成熟花粉粒。7月下旬进入散粉状态。在花粉发育过程中,母细胞内淀粉粒的积累及其壁上胼胝质的沉积均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99.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 结果表明:在5个材料 (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IR26)中共获得了29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其中R1代有24株, R2代有5株。在R1代, 共获得2*!368株再生植株, 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1.02%(0.96%~1.08%)。在珍汕97B和泰引1号R2代各发现一个株系分离出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植株。出现不育株系的频率分别为2.22%和1.89%。水稻花粉败育类型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同时, 还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这一现象,在IR26和明恢63 R1代再生植株中, 各发现一株嵌合体。在泰引1号和珍汕97B R2代再生植株中分离出不育株。在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的因素中, 基因型的差异是主要的,在所试10个材料中,除农垦58s、IR24、泰引1号和珍汕97A,都有雄性不育变异株产生。外植体的脱分化对产生雄性不育变异是必需的, 在这一过程中,2,4-D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也随之提高。雄性不育变异频率在R2代高于R1代。  相似文献   
100.
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在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染色体DNA和黑曲霉niaD(硝酸还原酶基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同源性。利用异源niaD探针从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基因文库中筛选得到一个能与niaD杂交的5.0kb的Pst Ⅰ片段。该片段经同位素标记后能与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染色体上一个相同的Pst Ⅰ片段杂交,位于这一片段上的2.1kb sma Ⅰ—EcoR Ⅴ片段只能与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的总RNA杂交,而不能与相同条件下以铵盐为唯一氮源的总RNA杂交,这些结果表明,所克隆到的5,0kb Pst Ⅰ DNA片段含有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z的硝酸还原酶基因。这是好氧细菌硝酸还原酶基因克隆的首次报道。由该酶蛋白分子量推测,其结构基因大小在1.5kb左右,进一步的杂交分析发现在5.0kb的Pstl片段中含有完整的NR基因。用20种限制酶对重组质粒pJLl进行了限制酶酶谱的构建。发现有10种酶在pJLl外源片段上无切点,6种酶为单切点,EcoR Ⅰ与Sma Ⅰ各有两个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