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淀粉是稻米胚乳的主要组成成分,而淀粉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又直接决定稻米的品质。早期关于稻米淀粉的研究局限于其组成成分、品种间含量的差异以及稻米淀粉合成的经典遗传学方面。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稻米品质、淀粉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成为研究热点。随着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人们也开始尝试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高效地改良稻米品质,如提高或降低淀粉含量及改变支链淀粉的结构。本文从综述稻米淀粉的组成、结构和淀粉合成相关酶的研究进展入手。探讨了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2.
63.
籼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敖雁  徐辰武  莫惠栋 《遗传学报》2000,27(8):706-712
应用新近提出的p^+q^+pq交配设计的种子性状遗传表达鉴别方法,分析了籼型水稻3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配组的30个杂种F1植株上的F2种子及其亲本的9个稻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粒长、粒宽、粒重、糙米率和完整精米率5个性状在F2米粒间没有发生遗传分离,它们的遗传受二倍体母体基因型(F1植株)控制。(2)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4个性状则在F2米粒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分离,帮主要受三  相似文献   
64.
文章介绍水稻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及其在籽粒灌浆和制约稻米品质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它们的外界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5.
66.
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氮循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N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N循环率为43%,N输出量为196.5kg·hm-2,土壤N盈余量为237.6kg·hm-2,均最高.鸡子系统N产投比为91%,转化率较高.系统外N投入率比另两系统明显减少,系统内N循环量最大,为824.1kg·hm-2.该系统N循环活跃,具有较合理的N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67.
用AAS方法测定了弥勒县相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27份有色稻和34份普通稻糙米4种矿质元素含量,并对有色米和普通米Fe、Zn、Cu和Mn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色稻米4种矿质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无色稻米,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含量高低依次为Zn>Fe>Cu>Mn;对黑、褐、红、黄、绿5种不同种皮颜色的稻米4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稻米Fe含量(mg/kg)依次为黑>绿>褐>红>黄,Zn含量(mg/kg)依次为绿>红>黑>褐>黄,Cu含量(mg/kg)依次为黑>褐>红>黄>绿,Mn含量(mg/kg)依次为褐>黑>红>黄>绿;并且Fe和Mn含量在不同颜色稻米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有色米种皮颜色密切相关,而Zn和Cu差异不显著,与有色米种皮颜色关系不大。黑米和褐米富Fe、Zn、Cu和Mn,绿米富Fe和Zn,红米富Zn和Cu,黄米4种矿质元素含量较低,Fe、Cu和Mn均低于普通稻米。  相似文献   
68.
以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稻米赖氨酸含量为参照标准。在“茚三酮测定赖氨酸含量”(A法)的基础上,对该法中大米蛋白质的提取温度和时间、色温度和时间及茚三酮用量等条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稻米赖氨酸含量快速测(B法)。提取条件为90℃5分钟,显色条件为90℃20分钟;茚三酮试剂用1 ml。用B法对10个大米样品进行测定,赖氨酸含量与氨基酸分析仪测得的赖含量基本上一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9.
Improving grain quality, which is composed primarily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grain and its cooking and milling attributes, is a major objective of many rice-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ducted a marker-base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appearance and milling quality of rice (Oryza sativa L.) grains using a doubled-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indica inbred Zhenshan 97 strain and the japonica inbred Wuyujing 2 strai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analysis using a mixed linear model approach revealed that the traits investigated were affected by one to seven QTLs that individually explained 4.0%-30.7%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Cumulatively, the QTL for each trait explained from 12.9% to 61.4%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Some QTLs tended to have a pleiotropic or location-linked association as a cause of the observed phenotypic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raits. Improve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appearance and grain weight, as well as an improvement in the milling quality of rice grains, would be expected by a re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QTLs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相似文献   
70.
减低农田重金属输入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基于广西大环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来源及灌溉水超标现状调研,选定典型Cd超标的大环江流域环江段,构建沉砂池+3级人工湿地系统对灌溉水进行净化,同时设置稻田土壤添加熟石灰、生物炭等阻控措施处理,旨在探明灌溉水净化耦合土壤阻控措施对典型污染区水稻Cd积累的联合减低效果.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