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241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所需的样品量较大所决定的。但最近几年随着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的应用,对小哺乳动物化石(如啮齿类和兔形类)的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之外,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还有以下三种方法:1)激光剥蚀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2)直接激光氟化技术;3)离子显微探针技术(SHRIMPII)。这些技术需要的样品量少,对标本的破损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所以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珍贵标本(如古人类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哺乳动物化石,小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多、演化速度快,更能反映多个层位长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和气候变化;而且小哺乳动物通常没有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栖息地局限,所以更能准确反映化石埋藏地点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22.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主要退耕还林树种油松为研究对象,对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分析不同坡向(阳坡、阴坡)及退耕年限(退耕6年、9年和12年)油松人工林的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含量,以及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探讨甘肃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林的固碳作用。结果表明:(1)油松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8.15%~53.90%,各器官碳含量大小为树干>叶>细枝>粗枝>根桩>粗根>树皮>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球果;灌木层碳含量为茎>叶>根;草本层碳含量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2)油松人工林的枯落物层碳含量为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3)0~100 cm土壤层的碳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0~10 cm、10~20 cm土壤层不同坡向间碳含量差异显著。(4)阳坡和阴坡退耕6年、9年和12年油松林总碳储量分别为42.90、50.50、59.22 t·hm-2和45.08、53.77、65.70 t·hm-2。研究认为,黄土高原丘陵区阳坡和阴坡均适宜油松林发挥固碳效益,且阴坡要优于阳坡,是甘肃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123.
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中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土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主要森林类型的6个代表性群落,建立18个20m×20m的样方,按梅花型5点法采集各样方的原状土壤,基于团聚体的干湿筛2种分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机械性、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全土、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3类森林石灰土干湿筛团聚体均以>2mm粒径为主,分别为67.93%~81.24%和30.49%~76.81%,1~10mm粒径的干湿筛优势团聚体分别高达78.18%~88.67%和43.41%~84.00%。(2)团聚体的整体稳定性很好,干湿筛平均重量直径(MWD)为4.82~5.77和0.75~2.13,平均几何直径(GMD)为2.87~4.17和1.45~2.85;>0.25mm和>2mm粒径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仅为6.15~20.91和2.04~52.79。(3)石灰土的有机碳含量很高,全土和干、湿筛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7.28~58.85、19.12~91.47、17.16~78.86g/kg,其中干筛以<2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湿筛反之,但干湿筛均以>2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贮量最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土林区土壤沿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土壤扰动递减梯度,石灰土的团聚化作用越来越强,稳定性越来越好,有机碳含量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24.
盐生荒漠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杰  吴玉  郑新军  唐立松  王玉刚 《生态学杂志》2013,32(10):2627-2634
将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与箱式法同步观测得到的同化枝净光合(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相结合,对群落碳交换进行估算,并以此验证盐生荒漠涡度相关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盐生荒漠生态系统年叶片生物量为51.30±5.56 g·m-2,其中90.45%以上来源于多枝柽柳的贡献;而整个生长季,群落叶面积指数(LAI)呈单峰形式变化,从5月30日—9月30日,LAI介于0.180.30,并在第197天达到最大值。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对群落碳交换的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碳交换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并于7月中旬达到碳同化峰值,与LAI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对比发现,两种测量方法对群落碳交换日过程的测定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对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测定,涡度相关法较箱式法存在略微的低估,引起这种低估的原因可能是夜间湍流较弱。  相似文献   
125.
湖泊沉积中碳酸盐、有机质及其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湖泊沉积在全新世尺度上碳酸盐及其同位素、有机质及其同位素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δ13Ccarb和δ18Ocarb的环境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变化,生物成因碳酸盐及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的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环境意义,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其同位素和C/N等的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气候信息,同时文中还讨论了碳酸盐含量、有机质及其同位素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6.
陈菀  郗敏  李悦  孔范龙  孔凡亭 《生态学杂志》2013,32(6):1613-1619
碳作为滨海湿地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滨海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稳定同位素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滨海湿地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研究中,提高了其研究水平,并推动了其研究的进程.本文从有机物质生产、土壤有机质来源、食物链传递、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输出5个方面,综述了滨海湿地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通过植物及土壤δ13C值的测定进行有机质的生产机理研究及外源追溯,通过对比各生物种群的δ13C值分析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通过湿地排放温室气体及可溶性有机碳δ13C值的测定揭示影响碳输出的环境因子.最后,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7.
杨阳  冉飞  王根绪  朱万泽  杨燕  周鹏 《生态学杂志》2013,32(7):1674-1682
云南松林是西藏高原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但有助于弄清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而且可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各器官(叶、枝、干、根)与株高、胸径的生物量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用胸径和树高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较优模型为指数模型,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相关性较好(R2>0.90),估计精度较高.(2)在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63.80±9.21)、(134.76+12.69)、(142.91±13.02)、(316.72+42.57)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9.48±10.32)、(120.57±9.37)、(124.70±12.92)、(304.76±32.47)t·hm-2,灌草层生物量为(13.09±3.02)、(12.81±2.54)、(11.88±3.12)、(3.47±0.98)t·hm-2,凋落物生物量为(1.23±0.24)、(1.38±0.31)、(0.72±0.11)、(1.13±0.39)t·hm-2.(3)各龄级云南松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67±7.13)、(67.63±19.06)、(71.00±4.15)、(159.32±39.95)t·hm-2,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8.
为了解浙江省西北部丘陵地区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动态规律,以达到成熟林状态的次生林和杉木林为对象,分别对其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0 ~ 10、10 ~ 20 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 ~10和10 ~ 20 cm土层,次生林与杉木林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次生林和杉木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0 ~10和10 ~ 20 cm土层次生林与杉木林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温度、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凋落物量呈正相关,且在0 ~10 cm土层显著.  相似文献   
129.
137Cs和210Pbex示踪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野外28.5 hm2的坡耕地上采集土壤样品,定量评价了利用137Cs和210Pbex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力,以探讨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耕地土壤137Cs、210Pbex和SOC在平面和垂直深度上均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尽管受土壤侵蚀沉积的影响,137Cs、210Pbex面积活度及SOC储量变异很大,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断面上,侵蚀区137Cs、210Pbex和SOC在0~25 cm耕层内分布均匀,25 cm以下放射性活度减小,SOC含量也相应下降;沉积区0~100 cm深度上137Cs和210Pbex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分布规律,SOC也具有类似的变化特征.农耕地SOC与137Cs、210Pbex呈显著线性相关,表明它们在黑土区农耕地上具有相似的物理运移特征,137Cs和210Pbex可直接用来定量评价黑土侵蚀下SOC的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0.
稳定同位素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位于海陆交错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很高的服务功能和巨大的资源潜力,但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的严峻威胁.作为天然示踪物的稳定同位素为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着重探讨了稳定同位素在滨海湿地动物食物源和食物网结构、滨海植物水分来源和利用效率、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等全球变化对滨海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如食物网研究中样品处理方式和富集度的确定,水分来源研究中水分抽提方法和仪器选择等,展望了稳定同位素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评价以及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