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早春二月,寒风凛冽。秦岭中部山区的山涧小溪依然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阴面的山坡上仍旧是皑皑的白雪,枯萎的草木在寒风中摇曳不定。成群越冬的白喉噪鹛蜷缩在避风的灌木丛底部,以渡过寒冷的夜晚。虽然是早春时节,但这里闻不到一丝春的气息。可此时,性急的朱鹃已成双成对地进入了各自的繁殖领地,开始准备营造自己的安乐窝了。  相似文献   
102.
飞往越冬地     
我国被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区系.北部的称为“古北界”,南部称为“东洋界”。分界线是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淮河一线:在古北界繁殖的许多候鸟如白琵鹭,天鹅以及一些雁鸭类,冬天会南迁到东洋界如长江流域以南的很名区域越冬。  相似文献   
103.
秦岭石蝴蝶(Petrocosmea qinlingensis)是秦岭地区分布的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但其野外数量极其稀少,处于濒危状态,亟需加强保护和拯救。本文在成功进行人工繁育和野外驯化的基础上,尝试开展野外回归实验。通过踏查法选择3个不同的野外回归地,同时采用随机样方调查和观察拍照的方法,定期记录野外回归的秦岭石蝴蝶生长情况并统计其存活率。结果表明:(1)野外回归地的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土质结构和地表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野外回归的秦岭石蝴蝶的存活率,其中海拔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 <0.05)。(2)遭遇的严重干旱、暴雨和冻害,均造成了3个野外回归地秦岭石蝴蝶不同程度的损失。(3)秦岭石蝴蝶野外回归12个月后,叶柄和叶片会明显伸长,而叶片数目和叶片宽度会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加强野外回归前的驯化和野外回归地的小气候调查和选择是决定秦岭石蝴蝶野外回归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秦岭石蝴蝶的野外回归和其他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红外相机是一种经典的野生动物观测手段,具有连续性、非损伤性等一系列优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对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等重要野生动物物种的监测。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两年多时间,本研究在位于秦岭山系中段的陕西黄柏塬、观音山与佛坪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4条沟谷(大南沟、破碾子沟、大古坪岩屋沟及龙潭子岩屋沟)共架设80台红外相机,对秦岭山系中段大熊猫种群恢复区域的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行非损伤性监测。监测期间共获得鸟类与兽类影像34514张,辨认并记录68个物种,包括兽类21种和鸟类47种,在此基础上建立野生动物影像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分析了监测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各物种丰度分布较为均匀,鸟类的多样性高于兽类,而均匀性较低;在不同沟谷中,佛坪保护区龙潭子岩屋沟的群落丰富性和均匀性均很高,但动物绝对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调查;观音山保护区破碾子沟的群落丰富性和均匀性则最低,应关注这一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大南沟监测到的野生动物总有效照片数与大熊猫有效照片数均最多,侧面说明其在4条沟谷中生态情况恢复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5.
柳属植物在秦岭地区的分布和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理 《植物研究》1993,13(2):136-145
本文对秦岭地区41种柳属植物采用简约性分析讨论形态演化,采用聚类分析讨论地理分布式样和分化。秦岭地区有较完整的多雄蕊类群→两雄蕊类群→单雄蕊类群的演化。其分布式样和区系特征和邻近地区即华北、华中和西南成分联系密切,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质,其中青藏高原成分占重要地位,特别可以从太白山分布上去说明。本区的地理分化也被青藏高原成分和华中成分所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霍科科  张宏杰 《四川动物》2005,24(4):451-454
通过对长尾管蚜蝇体色变异的研究,发现该种蚜蝇在体色变异方面有如下特点:(1)腹部色斑的变异形式多样,种群中以浅色者为主,深色的个体比例较少;腹部色斑变异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变异形式比雌性丰富;(2)后足腿节颜色变异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从主要呈黑色(肉眼观察)到黄褐色;且这种变化与性别无关;(3)翅上暗色云斑的变化仅有2种形式,种群中具暗色云斑者占大多数;云斑的有无与性别无关;(4)体色变异与发生季节、海拔无关.  相似文献   
107.
秦岭细鳞鲑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耗氧量和窒息点随温度的升高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在10~18℃范围内,平均体重25.15 g的秦岭细鳞鲑的平均耗氧率为1.113 mg/g.h,平均耗氧量为9.244 mg/尾.h;平均体重45.93 g的秦岭细鳞鲑平均耗氧率为0.856mg/g.h,平均耗氧量为13.104 mg/尾.h。在10~20℃温度范围内,体重15.30 g的秦岭细鳞鲑,窒息点为(1.487±0.04)mg/L,平均体重48.36 g的秦岭细鳞鲑窒息点为(1.830±0.03)mg/L。在同一适温(14℃)条件下,秦岭细鳞鲑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夜间耗氧率明显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108.
曹支敏  李振岐 《菌物系统》2000,19(3):312-316
采自秦岭林区的锈菌34属228种,其中有6个新种:槭锈孢锈Aecidium aceris、糙苏鞘锈Coleosporium phlomidis、秦岭栅锈Melampsora tsinlingensis、荩草生柄锈Puccinia arthraxonicola、冠毛草柄锈Pucciania stephanachnes和头状杜鹃夏孢锈Uredo rhododendri-capiati;中国锈菌新记录1  相似文献   
109.
全文分3次连载,共报告了采自秦岭林区的锈菌34属228种。其中有6个新种:槭锈孢锈(Aecidiumaceris)、糙苏鞘锈(Coleosporiumphlomidis)、秦岭栅锈(Melampsoratsinlingensis)、荩草生柄锈(Pncciniaarthraxonicola)、冠毛草柄锈(Pncciniastephanachnes)和头状杜鹃夏孢锈(Uredorhododendri-capiati);中国新记录锈菌13种:米诺锈孢锈(Aecidiumminoense)北极栅锈(Melampsoraarctica)、紫藤赭痴锈(Ochropsorakraunhiae)、青篱竹柄锈(Pucciniaarundinariae)、高大柄锈(Pucciniaexelsa)、哈氏柄锈(PucciniakawakamiensisKakishima)、大泽柄锈(Pucciniaohsawaensis)、极细柄锈(Pucciniapraegracilis)、美丽柄锈(Pucciniapulchella)、毡毛柄锈(Pucciniavelutina)和帚菊夏孢锈(Uredopertyae)。文中列出了所有这些锈菌的寄主植物学名、分布及标本号,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和图解,并对这些新种和部分已知种作了讨论。本研究标本系作者及其同事们于1973~1998年采自秦岭林区的太白山、太白黄柏塬、宁陕火地塘及宁西、石泉、佛坪龙草坪、周至楼观台、南五台山、宝鸡天台山、辛家山、凤县等地。所有标本保存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NWFC)。  相似文献   
110.
应用GIS和最大熵模型分析秦岭冷杉潜在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松科常绿针叶乔木,属国家濒危野生物种。本文利用获取的秦岭冷杉地理分布记录和14个气候指标、3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通过最大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空间分析构建秦岭冷杉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影响秦岭冷杉潜在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指标为6个气候指标(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1月平均气温、≥0℃积温、年干燥度指数和年日照时数)、1个土壤指标(p H)和1个地形指标(海拔)。研究区秦岭冷杉生长的最适宜区面积为19498.87 km2,适宜区面积为32219.61 km2,边缘适宜区面积为51874.7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106307.97 km2,秦岭冷杉适宜生长区域狭窄,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南部、四川东北部,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适宜区内次生植被丰富、地形复杂。研究表明,基于最大熵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构建的秦岭冷杉潜在地理分布,可以对我国秦岭冷杉适宜生长区做出科学的区划,为秦岭冷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