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178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梓叶槭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明确梓叶槭种群的结构特征及其种群生存现状,该研究在黔、桂交界处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森林群落,应用每木调查法从梓叶槭高度(H)、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寿命期望等方面分析梓叶槭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动态规律,为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梓叶槭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较低 [槽谷(0.255),漏斗(0.243),坡地(0.188)]为非优势种。(2)梓叶槭种群主要分布在槽谷森林、漏斗森林和坡地森林等3种不同地形部位的群落类型中,在槽谷森林中分布数量最多,其次是漏斗森林,坡地森林中长势较差且数量最少。(3)梓叶槭在不同生境均严重缺乏Ⅰ径级 [胸径(DBH) < 2.5 cm,H < 33 cm] 个体,但Ⅱ径级(DBH < 2.5 cm,H = 33 cm)个体占较大的比例,中、大径个体较少,表现为稳定型种群。(4)不同生境梓叶槭种群存活数(除Ⅰ径级)随着径级增加而降低,死亡率(qx)和致死力(Kx)曲线大致呈上升趋势,生命期望单调下降,且Ⅰ径级在不同生境的死亡率均为负数,说明其幼苗严重不足,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研究认为,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梓叶槭种群幼苗在发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而且受到的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加之茂兰喀斯特生境的严酷性和土壤营养空间缺乏,造成梓叶槭生长速度缓慢,故梓叶槭种群的衰退与严酷的喀斯特生境、人为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942.
为了明确准噶尔山楂(Crataegus songarica K.Koch)种群的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该研究在新疆伊犁霍城县大西沟境内的天山野果林带东端设置5.25 hm2大样地,对准噶尔山楂种群进行逐木调查,采用匀滑技术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以及死亡率、消失率曲线,对4个生存函数进行生存分析,并根据种群动态量化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显示:(1)天山野果林带东端的准噶尔山楂种群Ⅰ龄级占总体数量的65.5%,Ⅱ龄级数量出现骤减,仅占总体数量的6.5%,研究区内准噶尔山楂种群总体表现为增长型年龄结构,趋于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2)研究区内准噶尔山楂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共有4个死亡高峰,分别在Ⅰ龄级、Ⅵ龄级、Ⅸ龄级和Ⅻ龄级,最高峰出现在Ⅰ龄级幼苗时期,死亡率高达89.9%。(3)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现出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同时在时间序列分析中,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未来老龄个体逐渐增多,老化趋势较为明显。研究认为,准噶尔山楂种群现阶段的生长呈增长趋势,但种群的长期稳定维持存在困难,建议适当补充幼苗、幼株,减少对成年树的砍伐破坏,从而为种群的保育和恢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43.
李小东  丁晖  吴俊  方炎明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11):2110-2119
该研究以黄山森林植物多样性监测的3个大样地(钓桥庵、云谷寺、望瀑楼)内的优势种——甜槠(Castanopsiseyrei)种群为对象,分别从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增长模型、生存分析和点格局分析等方面对甜槠种群的数量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3个样地的甜槠均呈现种群幼苗众多,幼树储备丰富,且各样地个体数均随着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说明研究区甜槠种群均处于增长阶段,更新能力强,属于稳定型种群。(2)钓桥庵和望瀑楼样地的甜槠种群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Ⅱ型,两样地内甜槠各龄级均具有相近的死亡率,出现的3个死亡高峰分别在幼年期、近成熟前期和老龄期。(3)云谷寺样地的甜槠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Ⅲ型,其前期死亡率较高,中期和后期死亡率比较低而且稳定。(4) 黄山森林植物中甜槠种群在小尺度呈显著的聚集性,随着尺度的增加则表现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944.
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甘肃省兰州市、张掖市和民勤县3个地区的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成体样本的8个形态学量度指标,分析密点麻蜥雌雄间的两性差异和异速生长。结果表明,密点麻蜥兰州种群和张掖种群体长的两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民勤种群雄性体长显著大于雌性。3个种群的头部大小、附肢长、尾部及最大腹宽在两性间均存在差异,具有两性异形现象。雄性个体头部较大、附肢和尾部较长;而最大腹宽在不同种群中有所不同,兰州种群和张掖种群雄性的最大腹宽显著小于雌性,民勤种群雄性则显著大于雌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前肢长、后肢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及最大腹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945.
根据1984—2017年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数据,应用Sparks 1.6和PMx 1.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增长状态,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种群中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6.25%;(2)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0~4岁及7~8岁个体数量不足,育龄个体中未知性别的数量较多;(3)雌雄个体0~1岁、10~13岁的死亡率偏高,曲霉菌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4)参与繁殖的奠基者数量(9只)和潜在奠基者数量(1只)少,分属2个家系,且后代数和贡献值明显不均衡,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97 2,种群的平均近亲繁殖系数为0.099 5,存在近亲繁殖现象;(5)虽然现有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90.28%的基因多样性,但未来丢失也较快。因此,为了建立健康的斑嘴环企鹅种群,应尽快引进新的血统,开展性别鉴定工作,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降低曲霉菌病的致病率;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企鹅受精率,为繁殖个体,尤其是后代数量过少的奠基者个体提供均等的繁殖机会,从而加强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的种群管理。  相似文献   
946.
以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毛红椿4个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06—2016年调查毛红椿有性繁殖和自然更新的情况,分析其繁殖适合度系数和个体水平适合度.结果表明:九连山毛红椿各地理种群结实单株的初始数量较少(3~9株),经70余年的繁衍发育,现存结实单株的数量仅2~10株,且来源于原始单株或子1~2代.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差异显著,但结实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群落发育成熟,土壤种子库保存与种子萌发的失利,导致能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的林木数量近乎为0.毛红椿最佳性成熟年龄为40年,早期优势明显,适合度系数早期快速增长,为2.0~2.8,但急剧减少至0.3~0.5,之后较平稳减速至近乎于0;种群间个体有性繁殖适合度(0~14株·cm2)存在较显著差异,但均较低,甚至低至0;以现有繁殖率计算,有性繁殖与更新的适合度实测值均远低于预估值.总之,受有性繁殖遗传适合度低的影响,不同种群间有性繁殖与更新能力趋同衰退;个体有性繁殖适合度进一步降低且面临更高的投资风险,现有繁殖体系因此失衡并趋于恶化.建议开展繁殖交配、授粉结实及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同时人为干预林分环境,于结实期清理林地枯落物,在幼苗至幼树生长过渡期适当疏伐.  相似文献   
947.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38
铁竹(Ferrocalamus strictus)分布在云南南部局部区域, 其数量少, 分布范围狭窄, 为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对铁竹野生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了解其濒危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也可为其保护提供前期研究基础。该研究通过对墨江铁竹野生资源的调查, 从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种群存活曲线和死亡因素等方面, 分析铁竹的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1)墨江铁竹种群所在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均具有山地雨林的特征; (2)墨江铁竹种群密度为2.04株·m -2; 铁竹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型和Deevey-II型之间; 铁竹种群的净增殖率(R0)为1.10, 表明铁竹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3)导致铁竹死亡的原因有人为砍伐、自然枯立、退笋及昆虫啃食, 其中人为砍伐所占比例最大; (4)铁竹为南亚热带森林竹种, 属中型竹类, 节间长度从基部3-4节起突然伸长, 最长超过1 m, 在竹类植物中居于前列, 这与其适应热带山地雨林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8.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2):1168
为揭示中国特有植物尾叶樱桃(Cerasus dielsiana)在现代核心分布区天然种群的叶表型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 该研究通过多重比较、巢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A)、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 对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台湾5省8个尾叶樱桃天然种群的11个叶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其不同地理单元间叶表型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及对地理气候的响应。结果显示: 1)尾叶樱桃主要叶表型性状变异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平均变异系数为22.44%, 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叶面积(50.83%)与一级侧脉数(7.96%); 平均叶表型性状的分化系数为30.78%, 种群内的变异(51.55%)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2.55%)。2) PCA表明对尾叶樱桃叶表型性状变异起主要贡献作用的前三大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2.400%, 可以综合概括和排序为“大小性状” (73.242%)与“形状性状” (19.158%)。3)叶宽(r = -0.641)、叶面积(r = -0.658)和一级侧脉数(r = 0.659)性状均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 气温季节变化和最湿季降水量对叶表型性状变异影响较大。4)基于PCoA和UPGMA聚类分析可将8个天然种群划分为4类。尾叶樱桃天然种群叶表型性状变异丰富, 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大小性状”是性状间变异的主要来源, 平均表型分化处于中等程度水平, 种群内是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各种群间表型分化划分结果与地理位置基本一致, 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经度为主的梯度变异模式, “气候变异性”与“展叶期降水量”是驱动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 推测这是尾叶樱桃在长期进化中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9.
【目的】近年来,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面积锐减,种植区域向滨海盐碱地或干旱地转移。研究盐碱旱地转基因棉田与非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差异,可为盐碱旱地对转基因棉田生物影响和盐碱旱地转基因棉田害虫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山东东营和河北枣强盐碱干旱地转Bt基因棉田分别设置常规施药田和非施药田,进行了系统的田间昆虫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中轻度盐碱旱地种植转基因棉花对靶标害虫棉铃虫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与非转基因棉花相比,对其他非靶标害虫棉蚜、烟粉虱和盲蝽及自然天敌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草蛉种群数量在转基因棉田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喷施化学农药对棉铃虫幼虫和棉蚜的防治作用较好,对烟粉虱和盲蝽的防治效果年度间和试验点间有差异,对龟纹瓢虫的杀伤力较大,对草间小黑蛛和草蛉未见明显影响。【结论】盐碱旱地对棉田不同的害虫和天敌影响不同,且转基因棉田与非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与对照棉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0.
【目的】研究补充营养对周氏啮小蜂海南本土地理种群和北京地理种群的生物学参数是否有差异。【方法】设置不同的营养(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水、空白)分别饲喂周氏啮小蜂,统计2个地理种群的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寿命。【结果】2个地理种群的周氏啮小蜂羽化后不久即可进行交配,补充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能显著提高2个地理种群的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蜂寿命,补充不同的营养对两个地理种群的雌雄比、发育历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饲喂10%蜂蜜的海南地理种群寄生率最高(84.60%),饲喂10%葡萄糖的海南地理种群羽化率最高(97.47%),饲喂10%葡萄糖的海南地理种群出蜂量最高(60.03头),饲喂10%葡萄糖的海南地理种群雌、雄蜂的寿命均为最高,分别为9.13和8.53d。营养和地理种群的交互作用对周氏啮小蜂雄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比、雌雄蜂寿命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周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补充营养可不同程度促进周氏啮小蜂生殖力、寿命及寄生率,对寄生蜂繁育和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