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1篇
  免费   973篇
  国内免费   3197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449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417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46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46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76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9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8 毫秒
991.
《生命世界》2006,(9):8-8
一直以来,我们相信人类在求偶过程中,气味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批科学家最近终于找到证据证明这种说法,他们从老鼠身上发现了嗅觉“感受体”,专门用来侦测异性发放的费洛蒙——一种传递性信息的荷尔蒙,而这种感受体的基因也在人类身上存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参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细胞免疫荧光技术、RT-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显示,HSP27在转移潜能不同的肝癌细胞Hep3B、MHCC97L和MHCC97H中定位于细胞浆,亦可见于细胞核,HSP27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呈正相关.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MHCC97H的HSP27 RNA干扰试验结果显示,HSP27 RNA干扰后MHCC97H的侵袭(MHCC97H组:21.36±2.92;对照RNAi组:19.88±2.23;RNAi组:11.40±2.05)、运动能力(MHCC97H组:26.35±3.29;对照RNAi组:24.43±3.17;RNAi组:10.92±2.27)明显减弱,细胞凋亡显著增加(MHCC97H组:15.12%;对照RNAi组:17.56%;RNAi组:27.64%).同时进行信号转导基因芯片检测发现,HSP27干扰后核因子κB(NF-κB)通路抑制,并且免疫印迹显示细胞核内活化的NF-κBp65减少,细胞内磷酸化IκBα降低.另外,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在肝癌细胞内HSP27可与IKKβ、IκBα共沉淀,且在HSP27RNA干扰后IKKβ与IKKα结合能力下降.这些结果提示,HSP27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内NF-κB通路的激活,影响细胞凋亡和细胞运动,在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在半湿润地区的土垫旱耕人为土上,以冬小麦品种小偃22为指示作物,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杂草种群的组成以及在4个生育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田间杂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共发现以猪殃殃、麦家公、婆婆纳、播娘蒿、泽漆、荠菜等为主的17种杂草,不同生育期杂草的优势种群不同,而且杂草总密度表现为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生物量表现为拔节期>返青期>越冬期;(2)与不施肥处理(P0N0)比较,单施氮肥增加了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在氮磷配施条件下,氮肥对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且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减小趋势,其中PN45处理的杂草生物量最大并比P0N0增加51.8%;施磷对杂草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单施磷比P0N0处理增加44.0%,PN135处理比P0N135处理增加24.0%.(3)低密度播种比正常密度播种能显著增加杂草生物量,平均增加幅度达82.9%.结果表明,通过增施氮肥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发生,促进作物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晚花突变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遗传背景同为Wassilewskija(Ws-2)的7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晚花突变体(CS2235、CS2238、CS2239、CS2240、CS2246、CS2248和CS6208)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氧化胁迫实验,发现晚花突变体的耐旱、耐盐和耐氧化性都较野生型(wildtype,WT)强。对叶片失水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晚花突变体的保水能力和S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SOD活性与耐氧化性、耐旱性、耐盐性之间呈正相关,耐旱性和耐盐性随耐氧化性增强而增强。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晚花突变体的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艾怀森 《动物学研究》2007,28(6):633-633
2003年至今,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在进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时发现,在高黎贡山南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44′35″—98°46′20″,北纬24°50′49″—24°58′35″之间,有野生林猬种群。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681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杜鹃苔藓矮林之中,以昆虫为主食。在其人工饲养中,  相似文献   
996.
方舟子 《生命世界》2005,(9):102-105
现代生物学之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和父亲罗伯特·达尔文(Robert Darwin,1766—1848)都是很成功的医生,积累了大笔财产。很巧的是,伊拉兹马斯·达尔文是进化论先驱,  相似文献   
997.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主要借助于性信息素通讯完成雌雄识别,实现交配和种群繁衍。关于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化学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重心,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发和改进棉铃虫防治的性引诱剂。本文将对棉铃虫雄虫感受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及其他相关昆虫的性信息素感受的分子和神经机理提供参考。棉铃虫雌虫性信息素腺体合成和释放多种长链、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醛和醇等化合物,其中Z11-16:Ald为主要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9-14∶Ald为次要性信息素成分,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明显增强对雄性棉铃虫的引诱效果,而化合物Z11-16∶OH和高剂量的Z9-14∶Ald对性信息素引诱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相应地,雄性棉铃虫触角上A, B和C 3种类型的毛形感器能够感受这些信息化合物。A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受体OR13感受Z11-16∶Ald,B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14b感受Z9-14∶Ald,C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6和OR16感受Z9-16∶Ald, 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受体的表达位置和功能与不同类型毛形感器的电生理反应特性相一致。钙离子成像证明在棉铃虫触角叶内的3个扩大型神经纤维球接受这些气味信息,其中神经纤维球云状体接受Z11-16∶Ald,背中间后侧纤维球接受Z9-16∶Ald,背中间前侧纤维球接受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这些研究成果在感器、受体和脑中枢水平上揭示了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的机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深入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1)进一步鉴定相关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和定位;(2)深入研究脑内嗅觉高级中枢对性信息素信息的处理和整合神经机制;(3)明确棉铃虫性信息素感受受到寄主植物、光周期、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998.
含羞草(Mimosa pudica L.)一向以对震击的异常敏感以及能将刺激迅速的传递著称。含羞草从18世纪尾由它的原产地南美洲介绍到旧大陆以后,一直就被植物学者们所注意,而认为是研究高等植物对刺激的感受、传递与反应的绝好材料。经过一百多年来许多人的研究,关于含羞草对刺激的感受与传递,大致可说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是印度植物生理学家  相似文献   
999.
1.本学报为半年刊,专载有关实验生物学的创作性论文和记录研究成果的简报。2.本报文字以中文(语体文)为主,可附其外文摘要(暂以俄、英、法、德四国文字为限)。3.所有稿件均须经编辑委员会送请专家审查,并经编辑委员会校阅通过后,始交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报文责全由作者自负,但来稿经审查后,认为内容须加以整理时,得寄回作者自行修改后,再行刊登,不登之稿妥为寄还。  相似文献   
1000.
异时性基因调控细胞增殖和个体发育阶段的转换。家蚕异时性基因在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也很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它们的表达模式、生物学功能以及与micro RNA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利用果蝇同源基因lin-41搜索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相似序列,设计引物扩增Bmlin-41的编码序列,克隆了家蚕Bmlin-41基因CDS,其长度为2 166 bp,编码721个氨基酸,含有B-box和NHL结构域;随后,利用RT-PCR、q PCR技术并结合已有的家蚕全基因组芯片数据研究了Bmlin-41在家蚕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发现Bmlin-41在从家蚕胚胎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呈逐渐递增的表达趋势,在五龄3 d不同组织中,于卵巢里表达量最高,精巢和中肠次之,而其余组织中低量表达或不表达;最后,利用3′RACE克隆了Bmlin-41基因的3′UTR,全长1 434 bp,用在线软件RNAhybrid预测发现Bmlin-41的3′UTR上存在bmo-let-7靶位点,构建了含Bmlin-41 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在S2细胞上共转染Bmlin-41 3′UTR和bmo-let-7的模拟物(Mimics)和拮抗剂(Antagomir),bmo-let-7 mimics显著下调Bmlin-41,bmo-let-7 antagomir显著上调Bmlin-41,证实了Bmlin-41是bmo-let-7的靶基因。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let-7 mi RNA和Bmlin-41的功能,揭示Bmlin-41和bmo-let-7在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调控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