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6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735篇
  443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寄主作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种群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恒温28℃、湿度80%的条件下研究了5种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ubac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棉花、烟草、花生、大豆和玉米的烟粉虱。其形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繁殖力和寿命等生命参数均有明显差异。棉花、大豆和玉米不利于烟粉虱卵和若虫的生长发育。表现为虫体较小、卵期和生命周期延长、存活率降低。烟粉虱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和玉米上的生命周期分别为32.03d、32.11d、25.69d、24.43d和20.68d。其存活率分别为49.86%、54.41%、86.86%、69.93%和29.38%。与烟草和玉米相比。棉花、大豆和花生明显有利于烟粉虱的种群繁殖.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和玉米上生长发育的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分别是27.8d和235.O粒、23.2d和191.1粒、22.Od和131.1粒、6.25d和28.O粒、2.42d和5.1粒。在花生、大豆、棉花、烟草和玉米上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O.1590、O.1364、O.1236、O.0841和-O.0285.其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113.85、117.38、103.98、19.58和O.4274。  相似文献   
92.
繁殖体与微生境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退化草地的成功恢复主要依赖于种子和母株无性繁殖幼苗的有效建植 ,即草地群落中可利用繁殖体是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的内在条件。此外 ,群落中那些提供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发育的适宜微生境 (safe sites/ suitable microsites) ,构成了退化草地恢复的外在条件。由于严重退化草地群落缺乏可利用繁殖体和供繁殖体生长发育的适宜微生境 ,使得退化草地恢复受到很大限制 ,因而 ,同时满足繁殖体与微生境是退化草地恢复的先决条件。人为提供繁殖体和适宜微生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退化草地的恢复速度 ,即在缺乏繁殖体草地群落供给繁殖体 ,或者在缺乏微生境的草地群落中创造适宜微生境。不同植物种群建植需要的环境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在人工恢复草地群落过程中 ,对这些植物的繁殖体和繁殖体着床环境给予特殊处理是必需的 ,使之同时满足多种植物种群建植需求。对退化草地植物繁殖体、微生境的重要性及其涵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3.
不同菜豆品种(系)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绍勤  邓望喜  谢宪高 《生态学报》2002,22(8):1354-1357
在温度 (2 7± 1 )℃、湿度为 70 %± 5 %的实验室条件下 ,测定了菜豆属矮生菜豆 (无架 )、西宁豆、83 -B架豆、白花架豆、新春架豆等 5个菜豆品种 (系 )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的各虫态发育历期 ,成虫寿命 ,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 ,蛹重 ,成虫产卵量和持续产卵期在 5个品种 (系 )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α=0 .0 5 )。其中美洲斑潜蝇在选择性弱的品种 83 -B架豆上表现为幼虫、蛹的历期最长 ,蛹的存活率最低 ;在选择性强的白花架豆上则表现为卵 -蛹的历期最短 ,幼虫存活率最高 ,蛹重最重  相似文献   
94.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两种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且两种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特性有着明显差异.美洲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种群的发育、生存及繁殖;而南美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且适温范围明显偏低,高温不利于种群的增长;在各自的适温条件下,两种斑潜蝇都有很强的种群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95.
张绍丽  马洪钢  许恒龙  宋微波 《生态学报》2001,21(12):2039-2044
作为系统研究的第四部分,就捕食竞争、食物等因素与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纤毛门,盾纤目)种群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纤毛虫对细菌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竞争者存在时,巨大拟阿脑虫和扇形游仆虫的种群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而维持较为稳定的共存状态。实验表明,盾纤类纤毛虫作为高效的食菌者对于维持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6.
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菁萍  柴洋洋  陈丽  平文祥 《生态学报》2012,32(8):2532-2538
细菌在豆酱发酵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豆酱的风味和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豆酱中细菌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发酵的豆酱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16S rDNA的部分可变区的PCR-DGGE技术对自然发酵豆酱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豆酱发酵过程细菌群体中既有原始种群的减少和增长,也有次级种群的增多和演变。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和末期以不可培养细菌为主,初期细菌群体快速演替,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在发酵42 d和56 d达到两次高峰。  相似文献   
97.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相似文献   
98.
为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态控制,田间调查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及叶蝉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生境茶园(Ⅰ)和相思树生境茶园(Ⅲ)影响下茶园蜘蛛及叶蝉聚集程度较强,茶园Ⅰ叶蝉聚集数最多,为692头,但与其他生境茶园间差异不显著(P0.05);茶园Ⅲ蜘蛛聚集数量最多,为1155头,并与稻田生境茶园(Ⅱ)、生活区生境茶园(Ⅳ)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蜘蛛功能群聚集情况来看,结网型蜘蛛相对较少,为295头;游猎型蜘蛛最多,为2957头;其中,茶园Ⅰ与茶园Ⅲ蜘蛛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数值较大,对叶蝉的跟随效应明显,并与Ⅱ、Ⅳ茶园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茶园Ⅰ和茶园Ⅲ均能够明显提高蜘蛛群落聚集的时空分布水平;蜘蛛群落的聚集密度时空分布大小表现为:茶园Ⅰ茶园Ⅲ茶园Ⅳ茶园Ⅱ。由此可知周边生境结构植物丰富和相对稳定的茶园能通过和谐的生态过程影响蜘蛛和叶蝉的时空格局,提高蜘蛛对害虫叶蝉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9.
陈晓宇  姚蒙  李晟 《生态学报》2022,42(7):3033-3043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种的空间遗传结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与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为珍稀濒危物种和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与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全面汇总分析了1999-2020年山地景观遗传学领域发表的192篇英文文献与31篇中文文献。结果显示,该领域自2008年起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有4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山地景观遗传相关研究,研究热点地区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研究对象类群涵盖真菌、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研究发表最多的类群,占发表文献总数的62.0%;脊椎动物中,又以对哺乳类(占脊椎动物发表文献总数的52.9%)与两栖类(23.5%)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识别山地景观中的基因流路径或阻碍;(2)量化山地景观特征对种群遗传结构时空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发表山地景观遗传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类群以植物(占在中国发表文献总数的62.3%)与脊椎动物(35.8%)为主,对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以两栖动物为最多(占所有脊椎动物发文数量的52.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秦岭。本文进一步对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及未来重点关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0.
生物间的合作行为如何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显示出对欺骗者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上的经典问题。实验室构建的具有合作行为的微生物种群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良好素材。本文综述了几种基于微生物模型的合作行为进化理论,如亲缘选择理论、辛普森悖论、竞争抑制理论、进化博弈理论等,对其中涉及到的微生物模型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