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1篇 |
免费 | 322篇 |
国内免费 | 1753篇 |
专业分类
51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182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263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214篇 |
2001年 | 192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113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田大仓鼠洞巢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86年5-11月,采用有效洞口法和线路计数法调查了河北省饶阳县大仓鼠洞巢分布及变动规律,发现大仓鼠在林地荒地坟地类型中洞口密度为67.732个/ha,农田中为35.607个/ha,沙质土壤中的洞口密度为49.570个/ha;沙壤质土中为27.278个/ha;轻壤质土中为41.910个/ha。大仓鼠洞口密度有季节变动,但比夹捕率曲线后迟近2个月。农事活动和降雨对大仓鼠洞口分布和季节变化有较大影响。这些结果对制定农田鼠害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
布氏田鼠肥满度分析和小型兽类肥满度指标K与KWL(重长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两个肥满度指标的理论和生物学意义分析,以及对布氏田鼠肥满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讨论,认为描述动物的肥满度时,重长指标KWL优于指标K。两指标的最大差别是成体的KWL值大于幼体,而成体的K值小于幼体。布氏田鼠肥满度没有性别差异;有异著的年龄差异,成体鼠的肥满度高于幼鼠;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鼠种群春季肥满度最高,夏季降低,秋季回升;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数量年的肥满度高于低数量年。 相似文献
53.
纵纹腹小Xiao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2-1991年的3月到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纵纹腹小Xiao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繁殖前(3月)种群密度为0.100(只/km),繁殖后(8月)为0.118。4月初产卵,窝卵数3-5枚,孵化期22天左右,巢内,巢外育雏抚幼35-40天,食物以鼠类为主。 相似文献
54.
湿地松粉蚧夏季数量凋落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命表技术及其相应的控制指数分析方法,对新侵入害虫湿地松粉蚧Oraoellaa-cuta(Lobdell)夏季数量凋落的某些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广东南部的新侵入区,夏季高温引起的松梢迅速老化,上代为害以后引起的营养质量的变化、拥挤以及煤污病的严重发生等,均对湿地松粉蚧夏季种群数量的凋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总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46.89,如果排除这几个因子的作用,下代种群的数量将为当代的46.89倍。 相似文献
55.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 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 5 mg/kg)、来曲唑(LZ, 300 mg/kg)和高温(33.5℃) 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 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 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工作。研究发现, MT、LZ和高温共同作用可诱导XX黄颡鱼逆转为生理型雄性, 完全性逆转个体运动型精子比例与XY雄鱼无显著性差异, 组织学切片也显示其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细胞, 推测XX伪雄鱼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随后, 以XX伪雄鱼为父本, 正常XX雌鱼为母本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 获得了57万尾基因型全部为XX的黄颡鱼苗种, 并将其成功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在幼鱼60日龄和120日龄时取样发现, 分别有2.8%和12.0%的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雄性化, 推测其可能受到池塘自然高温的影响而发生了性逆转。其余XX雌鱼卵巢发育良好, 来年繁殖季节可作为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雌性亲本。研究成功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工作, 为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也为黄颡鱼新品种选育中雌性选育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6.
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 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57.
58.
做好营林工作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应重视对营林相关技术的研究。本文对营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相关技术及做好营林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一种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在中国北方地区危害较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食心虫在中国东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理种群15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mtCOI)基因的657 bp序列,利用DnaSP 5. 0和Arlequin 3. 5. 1. 2等软件对大豆食心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I基因共有36个变异位点和17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为10个种群所共享。总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456,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634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12545,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326,总基因流Nm为3.49,且各种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水平较高。【结论】大豆食心虫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低等水平。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皆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各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线性相关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