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5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14,34(18):5142-5152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的主要区域,桉树产业已成为广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新世纪推进广西桉树产业发展,不仅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桉树产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回顾了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认为19世纪初广西即开始从法国引种桉树,但面积小、发展慢。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桉树种植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起步阶段(1949—1977年)、推广阶段(1978—2000年)和大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当前,广西桉树种植的现状是:分布广、产量高、效益好、贡献巨大、地位突出。但广西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也面临着耗水、耗肥、"有毒"、"沙漠"、"退化"、灾害六个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使新世纪广西桉树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应遵循3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应采取以下6项具体措施:一是科学规划;二是合理布局;三是优化结构;四是产业带动;五是改善条件;六是发展科技。  相似文献   
872.
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水鸟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其行为是否因游憩活动而改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调查了骨顶鸡(Fulica atra)对湿地游憩活动的行为反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分别观察了码头区、游船区和对照区骨顶鸡成鸟及幼鸟的日行为活动。结果表明,码头区成鸟比对照区取食时间显著减少,隐藏的时间明显增加,游走和整理活动显著降低;游船区成鸟比对照区出现更多的攻击和隐藏行为。游憩区幼鸟与对照区的取食、隐藏和躲避时间有显著差异。游憩干扰还表现在码头区成鸟的取食节律片段化,成鸟和幼鸟隐藏频率较高的时段与游人的活动高峰相一致。研究认为,游船区干扰对骨顶鸡的影响较码头区小,幼鸟比成鸟对干扰的适应能力更强。由于高强度的游憩干扰对骨顶鸡等水鸟种群秋迁前的能量蓄积不利,因此建议增加码头路边隔离绿化带,在游船与骨顶鸡领域间设置浮标隔离带,加强对游憩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873.
2010年11月—2013年2月,以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的10只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2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分析了丰容前后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的卧息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摄食、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与预期结果一致;进一步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后,卧息行为明显减少,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但其他几种行为变化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食物丰容阶段,卧息和其他行为有所减少,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但以上3种行为变化都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对丰容设施的利用上,进行食物丰容和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了赤斑羚对丰容设施的利用,分别使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活动的时间百分比由2.07%和1.44%提高到12.17%和10.83%。首次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以站立行为为主;进一步增加环境复杂度后,赤斑羚在此设施上主要行为变为卧息行为。食物丰容前,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行为是站立行为;在食物丰容阶段,赤斑羚主要的行为变成了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874.
本文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野外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指数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分区中3种人为活动影响(居民点、道路、其他影响源)的空间分布、影响贡献率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自然保护区中人为活动影响强度在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在3个分区中,西区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其他影响源的作用,使其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的景观格局趋于聚集分布;中区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道路的影响,使其阔叶林与灌木林景观斑块聚集程度降低;东区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居民点的影响,使其针叶林与阔叶林破碎度增加,灌木林与草地的景观斑块聚集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75.
于2009—2011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W2)、灌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冬小麦灌水量的增加,3种种植方式下小麦花后旗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增加,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也增加;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较高,且W2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统筹考虑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876.
为探讨调查时间段对水鸟计数的影响,最终为合理设计洱海水鸟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于2011年1—3月在洱海北部河口湿地附近选取了2个点,采用样方法收集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水鸟物种、种群数量等数据。调查共记录到23种水鸟,隶属于6目8科。水鸟群落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显著相关,早间(8:00—9:59)时段水鸟数量最少,10:00以后则有所上升,至傍晚(16:00—18:00)达到了水鸟活动数量的高峰。早间时段水鸟数量的偏少可能与该时段调查区域捕鱼船只的增多有关。特定水鸟类群中,游禽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显著相关,而涉禽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相关性不显著;此外,留鸟及候鸟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无显著的相关性。12种常见的物种中,仅5种水鸟的数量与时间的日变化相关性显著。在洱海,冬春季节水鸟种群动态的调查时间应尽量选择16:00以后的时段。  相似文献   
877.
在全球性能源紧缺和我国能源植物大规模种植困难等大背景下,优质、充足的原料供应已成为制约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确保能源植物高效生产和克服"与粮争地、与人争粮"现实的同时,挖掘我国边际土壤高产高效生产能源植物的土地优势和增产潜力。通过筛选评价适宜西北干旱地区高抗逆的新型能源植物种类,开发应用能源植物与粮经作物间套作栽培技术,实现新型能源植物对逆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规模化种植,提高能源植物的生产力和优化能源物种的区域配置,增加土地产值和农民收入,缓解能源紧缺,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多赢,为我国能源和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78.
《激光生物学报》2014,(6):I0001-I0002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也因此被誉为地球生命的摇篮。据粗略估计,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约200万种,占地球生物种类总数的1/4,但人类对于海洋中的生物是如何随海洋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海洋中的各种生命活动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环境的还知之甚少,与之相关的研究既包括微观尺度的细胞光合作用,也包括宏观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9.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2:00(n=111,P=60.33%),次高峰为12:00—18:00(n=63,P=34.24%)。繁殖初期记录了50群76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2.41,集群大小为(1.52±0.68)只/群,以孤雄(n=23,P=46.00%)和混合群(n=29,P=30.00%)为主。育雏期记录了184群321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1.81,集群大小为(1.74±1.21)只/群,以孤雄(n=75,P=40.76%)和家庭群(n=51,P=27.72%)为主。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不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率差异均极显著(繁殖初期:χ2=17.680,df=3,P〈0.01;育雏期:χ2=79.478,df=4,P〈0.01)。血雉的集群性较强,即使在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育雏期也常集群活动。  相似文献   
880.
<正>国家需要下决心,抓紧建立分散的迁地保护区群,确保长江江豚种群繁衍下来。前要想拯救长江江豚,最现实的办法是建立5~10个迁地保护区,就像天鹅洲故道那样。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湖北石首天鹅洲建立了麋鹿保护区。借助这一优势,再加上当时天鹅洲故道内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干扰,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此建立了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