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大球盖菇和斑玉蕈是食药兼用且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优化培养基显得尤为重要。【目的】筛选出最适合培养大球盖菇、斑玉蕈的新型培养基。【方法】使用添加海藻糖的新型培养基,对不同培养基培养的大球盖菇及斑玉蕈菌株的菌丝生长状况、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及纤维素酶、漆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相较于PDA培养基,添加海藻糖的培养基能够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增加生物量,海藻糖添加的比例对纤维素酶和漆酶的影响较大,对大球盖菇及斑玉蕈菌丝的生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会改变其蛋白质的组成。【结论】大球盖菇最适合选用PTA-5培养基,斑玉蕈的最佳培养基是PDTA培养基。  相似文献   
22.
23.
24.
从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方面对血红铆钉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脂肪酸类、内酯类、香豆素类、酚类、甾类、羟基蒽醌类和萜类等;在药理活性方面,对其抗肿瘤、神经元保护、抗氧化、抗病原菌、促生长以及抗运动病等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5.
王薇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15,34(3):499-503
长白山地区小菇属Mycena类群种类繁多,研究发现采自长白山地区的3个中国小菇属新记录种,即弯柄小菇M.mirata、胶盖小菇M.renati和淡红小菇M.roseocandida,三者的盖皮层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疣状突起。通过形态学研究,详尽描述了三者的宏观形态特征、显微结构以及与相近种类的区别,并提供线条图。研究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26.
猪肚菇担孢子交配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洪新  蔡德华  李玉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617-1620
以3个不同的猪肚菇菌株为材料,采用三轮杂交系统研究了其担孢子的交配型。显微镜观察表明,1个担子上着生有4个担孢子。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猪肚菇属四极性异宗结合。χ2测验结果显示,2个菌株的4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1个菌株的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  相似文献   
27.
不同培养料和发酵次数栽培巴氏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冯德昌  李玉 《菌物研究》2010,8(2):115-118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稻草为培养料栽培巴氏菇,对菌丝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同时,在我国传统发酵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将三次发酵法与二次发酵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的巴氏菇在发菌速度及子实体质量和产量上均优于稻草;培养料经过3次发酵更适宜巴氏菇生长。经过3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的巴氏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 kg/m2和27.5%,子实体粗蛋白含量44.89%,可溶性糖含量44.01%,18种氨基酸总量31.70%,明显高于2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及2次、3次发酵的稻草培养料。  相似文献   
28.
报道了中国环柄菇属的一个新记录种——橙褶环柄菇[Lepiota citrophylla(Berk.Broome) Sacc.],标本采自中国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绿石林公园。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褶浅橙色,担孢子侧面观近圆柱形,褶缘囊状体棒状或窄棒状,盖表鳞片呈栅状排列,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近圆柱状或稍窄棒状,具锁状联合。该种被置于卵孢环柄菇组。  相似文献   
29.
从剧毒蘑菇─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子实体中分离出5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个麦角甾醇(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α,9α-tetraol(1)、(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9α-trihydroxy-6-one(2)、(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3)、(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4)和神经酰胺(2S,3S,4R,2′R)-2-(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octadecane-1,3,4-triol(5)。  相似文献   
30.
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的性遗传模式,探索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间的杂交结果.方法:对菌株YAASM0962、YAASM0969以及茶树菇CS45做了交配型与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菌株YAASM0962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比例A3B3∶A4B3∶A3B4∶A4B4为6∶10∶14∶7;菌株YAASM0969和茶树菇CS45出现偏分离现象,只有两种极性出现,2种交配型比例分别为(YAASM0969,A5B5∶A6B6)38∶35和(CS45,A7B7∶A8B8)51∶55.菌株YAASM0711与YAASM0962、YAASM0969、YAASM0967、CS45之间杂交能形成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且除茶树菇外均能产生子实体.结论:除茶树菇CS45外其余的菌株为杨柳田头菇,它们的有性繁殖方式应该均为四极异宗结合,伴随人工的栽培,其交配因子基因之间不断的重组、插入或删除引发偏分离现象,导致极性菌株比例失调,甚至使一些极性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