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体外制备SHIV1157ipd3N4病毒中国恒河猴细胞适应株,在细胞水平和中国恒河猴体内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SHIV1157ipd3N4病毒阴道感染中国恒河猴,在血浆病毒载量高峰期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s),与正常中国恒河猴PBMCs共培养。定期测定培养液中的P24抗原水平。当病毒复制达高峰期时收集培养上清,分装并冻存。测定病毒RNA载量、P24抗原浓度和TCID50。静脉感染中国恒河猴,研究该批次SHIV1157ipd3N4在体内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变化及变异情况,分析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研究共制备了243 mL SHIV1157ipd3N4病毒原液,gp120序列分析表明病毒未发生变异,CCR5的嗜性也未发生改变。病毒载量为1.586×108 copies/mL,P24抗原水平为1.16×103 pg/mL,TZM-bl细胞测定病毒的TCID50为3.16×103/mL。1 mL SHIV1157ipd3N4静脉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G1004V,高峰期病毒载量达到1.0×106 copies/mL以上。结论此次制备的SHIV1157ipd3N4细胞适应株生物学特性稳定,适合作为毒种库构建SHIV1157ipd3N4/中国恒河猴模型。  相似文献   
92.
通过牡竹属(Dendrocalamus) 3个竹笋品质佳的竹种(勃氏甜龙竹(D.brandisii)、马来麻竹(D. asper)、花吊丝竹(D. minor var. amoenus))竹材形态质量及材性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种间立竹枝下高、相对全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勃氏甜龙竹相对枝下高最小,立竹胸径、全高、枝下高、尖削度值、壁厚率均为最大;竹秆含水率随立竹年龄增大而下降,3年立竹竹秆含水率花吊丝竹>勃氏甜龙竹>马来麻竹,种间差异极显著;相对材积勃氏甜龙竹(1771.35cm 3 cm-1)>马来麻竹(1166.66 cm3 cm-1)>花吊丝竹(659.78 cm3 cm-1),种间差异极显著;竹材密度随立竹年龄增大而提高,3a立竹竹材密度花吊丝竹(0.914 g.cm-3)>勃氏甜龙竹(0.812 g.cm-3)>马来麻竹(0.749 g.cm-3),种间差异显著。综合分析勃氏甜龙竹、马来麻竹可作为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花吊丝竹宜作为笋用、观赏竹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采用土壤栽培方法,研究了在Cu添加量为0(CK)、200、400、600、800和1 000μg·g-1的土壤中溪荪(Iris sanguinea Donn es Horn.)和花菖蒲(I.ensata Thunb.var.hortensis Makino et Nemoto)叶和根的数量、长度及生物量(干质量)6个生长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对叶和根中的Cu含量和积累量、全株的Cu积累量、Cu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壤中Cu添加量的提高,溪荪的根数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而溪荪的其余5个生长指标和花菖蒲的6个生长指标均总体呈现出在Cu添加量较低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并显著高于对照、在Cu添加量较高的条件下逐渐减小且显著小于对照的变化趋势;其中在Cu添加量1 000μg·g-1的土壤中2种植物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添加400和600μg·g-1Cu则分别对2种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土壤中Cu添加量的增加,溪荪和花菖蒲叶及根中的Cu含量均逐渐提高;溪荪对Cu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以及花菖蒲对Cu的富集系数均显著小于对照,而花菖蒲对Cu的转运系数则呈现在Cu添加量较低的条件下高于对照、Cu添加量较高的条件下低于对照并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添加了Cu的土壤中,溪荪叶、根和全株对Cu的积累量均低于花菖蒲,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2种植物根的Cu含量及积累量均大于叶片,表明溪荪和花菖蒲均具有一定的Cu积累能力,且主要积累在根中,花菖蒲对Cu的积累能力优于溪荪.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溪荪和花菖蒲不是Cu超积累植物,但对Cu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性,且花菖蒲的耐性略强于溪荪;溪荪和花菖蒲分别适宜栽植于Cu含量400和600μg·g-1以下的土壤中,可用于轻度和中度Cu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环境美化.  相似文献   
94.
为了研究来自不同麦区的61份同名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和6份小红芒麦的遗传演变趋势,对与6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HMW-GS)组成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形态学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小红芒和小红芒麦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形态学水平上,供试材料的变异系数在株高、稳长、有效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3~0.11、0.06~0.22、0.20~0.65、0.04~0.18、0.14~0.44和0.05~0.29.通过形态学数据计算小红芒和小红芒麦品种内多样性指数和品种间多样性指数,发现前者(0.804)占总多样性指数(0.842)的95.5%,而后者仅占4.5%,可见形态学变异主要来源于品种内而非品种闻,说明这些同名材料是由一个品种演变而来.在HMW-GS组成上,共发现了20种亚基组合类型,其中null,7+8,2+12和null,7+8,2+102种亚基组合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64.48%和20.00%.比较不同麦区种植的小红芒和小红芒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发现无论是在形态学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春麦区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均普遍高于冬麦区,并且来自西北春麦区和北部春麦区的材料不仅遗传多样性较高,而且变异来源丰富,其中来自西北春麦区的甘肃天祝一带材料多样性最高,且其所处地理位置便于农作物的传播,故甘肃天祝地区有可能是小红芒的最初种植地点,然后再引种到其他种植区.  相似文献   
95.
利用深层发酵培养基对两种食药用菌(香菇、猴头菌)进行深层发酵培养,然后分别将香菇(猴头菌)发酵滤液、奶粉、无菌水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相应的复原奶,并接种乳酸菌制成酸乳。同时检测不同比例发酵滤液添加量所制得的酸乳的营养和理化特性,选择出了最佳比例的滤液添加量,即香菇滤液添加量以3份较好,而猴头菌则以4份滤液添加量最佳。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海洋真菌Fusariumsp.LD8产岩藻多糖酶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工艺条件的研究,得到较优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海带粉2%,(NH4)2SO40.8%。以人工海水代替蒸馏水,接种量为3%,在恒温振荡器中以180r/min的速度振荡培养,岩藻多糖酶活可达2.10IU/mL。  相似文献   
97.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是小麦种子贮藏蛋白的主要成分,其组成、含量和结构直接影响小麦面粉面筋的弹展性,决定着小麦的加工品质。本文主要对小麦HMW-GS的序列、结构和亚基之间组合形式做了详细的综述,并较系统地讨论了HMW-GS的结构和组成、特点等与面粉的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98.
应用灰度对比法的原理建立了计算机X线片蛋鸡骨放射密度法。结果表明,铝阶厚度与灰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r=0.997),铝阶厚度变化可准确反映蛋鸡骨骼骨量变化,不同曝光条件对骨量值无明显的影响(P〉0.05)。该方法简便,精确,重复性好,经济,为研究蛋鸡骨质疏松症提供重要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9.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光周期L∶D=16∶8条件下,系统调查了不同温度(20、25和28℃)对大猿叶虫非滞育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每雌平均日产卵量在28℃最大(51.24±2.90)粒,显著高于25℃和20℃的(39.57±2.86)粒和(31.53±2.02)粒,但由于28℃下的产卵持续时间明显短,导致了总产卵量在这3种温度间没有显著差异;28℃下的卵孵化率低于20℃和25℃,但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寿命逐渐缩短,20℃与28℃间的雌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20℃与25℃,28℃的雄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在20、25、28℃下,均有30%的个体经历一段时间繁殖后进入滞育,其滞育前的产卵持续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总产卵量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0.
文中考虑一个非线性的具有年龄阶段结构的单种群离散模型,致力于揭示该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说明了系统在分支阈值附近会出现超临界Flip分支和Hoph分支.与一些文献不同的是文中用数学工具给出证明过程而不是用数值模拟的结果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