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0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606篇 |
专业分类
18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72.
7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析方法,研究了幼年鼠和成年鼠睾丸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成年鼠睾丸的凝胶电泳胶条,多数显现六种LDH同功酶带,其中LDH\-5和LDH\-4占优势,LDH\-1\,LDH\-2\,LDH\-3显带较弱,在正极端LDH的下面是第6条酶带,相当于C亚单位(LDH\-c)的C\-4.幼年鼠睾丸的凝胶电泳胶条,只显现LDH\-1和LDH\-2两条同功酶带,以LDH\-1占优势.酶谱的变化说明,幼年鼠睾丸的LDH同功酶是以B基因表达为主,成年鼠睾丸的LDH同功酶则转变成以A基因表达为主.LDH\-c酶带的出现,表明成年鼠睾丸还有C基因的表达.睾丸SOD活性带变化提示,成年鼠睾丸的SOD带活性强于幼年鼠的活性,这与成年鼠睾丸的SOD不断地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对精子发生过程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与定量比值法比较,探讨全自动直接定量法检测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同时采用定量比值法(即硝基四氮唑蓝定量法)和全自动直接定量法,检测219例肝素抗凝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G-6-PD活性。结果:定量比值法检测G-6-PD缺乏的阳性率为9.13%,全自动直接定量法检测的G-6-PD缺乏阳性率为9.58%,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量比值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卫生条件有限的基层医疗单位;全自动直接定量法快速准确,是一种可批量检测的理想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成肌调节因子(MyoD)在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表达,为促进运动肌肉损伤的再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2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下坡运动组(n=70),下坡运动组再分为运动后即刻组、12h、24h、48h、72h、7d和14d组,各运动组动物均进行持续性下坡跑,分别在运动结束后8个时间点麻醉,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取双侧腓肠肌。常规检测CK、LDH的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统计MyoD因子表达情况。结果:血清CK、LDH在运动后即刻显著上升,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成肌调节因子MyoD在正常骨骼肌中即有表达,各运动组大鼠腓肠肌MyoD因子表达较对照组均有增加,48h组大鼠腓肠肌MyoD免疫阳性细胞核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后随时间逐渐下降。结论:离心运动后即刻MyoD的表达水平开始上升,48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提示成年早期大鼠(2月龄)已具备较成熟的肌肉再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8.
以铁氰化钾为介体的苹果酸脱氢酶电极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化学交联法将苹果酸脱氢酶 (MDH) 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d=0.5cm),使用 N-甲基吩嗪甲基硫酸盐 (PMS) 和铁氰化钾为介体,间接地测定酶促反应中生成的还原辅酶 I(NADH).工作电位+350mV (vs.Ag/AgCl),L-苹果酸测定的线性范围为 25μmol/L—300μmol/L,响应时间小于60s,电极的使用寿命可达10d.并对电极的选择和重现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9.
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γ-亚麻酸(GLA,C18:3△^6,9,12)是由△^6-脂肪酸脱氢酶以亚油酸(LA,C18:2△^9,12)为底物,在C6位脱氢形成的。由于在人体中,γ-亚麻酸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类和白三烯类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物,而深黄被孢霉是目前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主要菌株。本文根据脂肪酸脱氢酶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丝状真菌深黄被孢霉中克隆了编码△^6-脂肪酸脱氢酶的cDNA,全长为1374个核苷酸,编码457个氨基酸,但与其他位点的脂肪酸脱氢酶不同的是,△^6-脂肪酸脱氢酶在其序列的N端特有细胞色素b5(Cytb5)区。这是国际上对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0.
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是东亚沿海重要的鲽形目经济鱼类,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其种质资源, 有必要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本研究测定了中国和日本沿海7个群体200尾角木叶鲽线粒体控制区(CR) 5'端、细胞色素b (Cytb)和NADH脱氢酶第二亚基(ND2)基因序列, 比较不同标记在解析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阐明中日沿海角木叶鲽群体间出现遗传分化的分子机制。CR序列分析发现中日沿海7个角木叶鲽群体遗传多样性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 = 0.969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 = 0.0061); 各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分化(FST = -0.0197-0.0184, P > 0.05); 单倍型网络未显示出明显的地理聚群和谱系结构; 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 99.17%)。进一步通过Cytb和ND2基因分别与CR序列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表现为高Hd (0.9683-0.9829)低π (0.0050-0.0063)模式, 仅有ND2基因分析FST值(FST = 0.0302, P < 0.05)显示了中国碣石(GDJS)和日本明石(JAP)群体间显著的低水平遗传分化现象。CR、Cytb和ND2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无明显的地理聚类和谱系结构, AMOVA分析也显示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 98.39%)。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 角木叶鲽可能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 扩张时间分别为31.93-9.58万年前(CR)、27.53-22.02万年前(Cytb)和26.99-18.75万年前(ND2)。综上所述, 中日沿海的角木叶鲽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 GDJS和JAP群体间存在低度分化; ND2基因比CR和Cytb序列更适于分析角木叶鲽种群遗传结构, 选择多个遗传标记可有效弥补单一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的局限性; 推测冰期两大独立避难所的形成及GDJS和JAP群体距离相隔较远是其发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中日沿海角木叶鲽渔业资源的种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