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7):2391-2395
本期主要围绕生物航煤、生物质和一碳原料利用,胆绿素、硫酸软骨素、纳他霉素、D-甘露醇、L-抗坏血酸2-葡糖苷、丙二酸等产品的生物合成,替代蛋白质以及相关工具技术进行导读。生物航煤、生物质和一碳原料利用航空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2%,改变航空煤油的生产方式对减少航空业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增加,是全球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不合理会影响区域碳平衡。利用1990—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和能耗数据,通过碳排放模型构建、碳排放效应测算、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度和碳排放贡献率等方法,剖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武汉市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研究期内增加了91.02%,年均增长率为3.64%。建设用地是最大碳源,水域和林地是主要碳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是决定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的主导因素。(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波动下降,人均碳排放强度稳定上升。(3)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建城区,远郊区林地集中的地区碳排放强度较小。武汉市“碳源”增强区以市中心呈现典型的圆形分布,而“碳汇”增强区零星分布在公园建设、退耕还林和退建还林区。(4)建设用地对区域碳排放量变化的碳排放贡献率高达99.75%,是区域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93.
草地生态系统中90%的碳贮存于土壤中,影响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草地管理措施影响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综合分析及评价草地管理措施对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草地碳汇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3种客观赋权法分析了火烧、刈割耙除、施肥等草地管理措施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对不同草原管理措施的处理组合进行了综合评分及排序。结果表明:3种客观赋权法都可以用来分析草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0.25mm土壤团聚体的权重最大,各处理综合排序顺序相同;刈割耙除后施半量有机肥和半量化肥的综合评分值最高,火烧不施肥的综合评分值最低;火烧和刈割耙除都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火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更大;火烧和刈割耙除结合施肥处理均可有效地维持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施入半量有机肥和半量化肥处理的综合评价分值最高。  相似文献   
94.
随着以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系统的出现,混合样本可以被分解为供体的DNA组合.数量峰值信息被用于法医混合物分型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定义关于||d-(VX)}-||的权函数u(x),把峰面积信息加入到似然比的计算中,使该似然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95.
次适温下水杨酸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种子于15℃以下0.01-5.0mmol.L^-1水杨酸浸种24h后,置于25,20和15℃下萌发,萌发后种子极和芽生长受到的影响不同,以15℃下萌发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好,其效应随水杨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6.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杨亮洁  杨永春 《生态学报》2017,37(20):7000-7017
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子系统中选取24个指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模型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甘肃省14个市州2004—2013年的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承载力水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近10年甘肃省各市州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低水平上的平稳态势,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和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嘉峪关市居第1层;金昌市、兰州市、酒泉市居第2层;其他市州居第3层;(2)各子系统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影响不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承载力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贡献最大,明显高于其他3系统,经济系统贡献很小;(3)各市州各子系统承载力指数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经济支撑力指数呈河西(除武威外)和兰州高,东南和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呈现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整体偏低变化较小。社会承载力指数除金昌市有较大的突变外各市区都比较平稳,空间上呈河西(除武威外)和兰州高,东南、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嘉峪关市、兰州、酒泉3市较高,其余各地都较低。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动频繁,波动幅度不大,空间上基本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状空间格局。资源承载力指数偏低,武威、庆阳、定西、甘南、临夏和天水6市州指数曲线平稳,其余8市州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空间上呈河西地区(除武威外)和陇南市高,其余各州市低的集中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7.
国际参与下的全球气候保护策略可行性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铮  吴静  李刚强  张焕波  王丽娟 《生态学报》2009,29(5):2407-2417
控制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在 2050年前不超过500ml/m3和在2010年全球平均升温不超过2℃是当前国际气候保护的热点问题.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包含GDP溢出机制和技术进步作用的RICE类型模型,以分析全球合作减排的配额公平性和方案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将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00ml/m3,以"人均排放权均等"的原则进行国际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时,以1861年为历史排放起点会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可使用配额上产生极大悬殊,不易在国际谈判中被接受.Stern的减排方案能虽能较显著地将2100年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但是,该方案的实施使发展中国家将损失相对较多的经济收益用于支付减排的成本.相比之下较优的国际减排方案为:至205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降低80%,中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从2020年之后开始减排,至2050年,中国比2005年排放水平降低25%,俄罗斯比2005年排放水平降低30%,世界其他地区比2005年排放水平增加量不超出30%.  相似文献   
98.
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其碳排放(碳足迹)的测度和控制对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对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梳理,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国内外关于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的研究已有较好基础,但已有研究的核算结果缺乏不确定性分析,信度、效度难以确定,旅游业和旅游消费的碳强度和生态效率尚未厘清,其原因在于,已有研究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系统边界、核算口径、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有3个方面发展:明确界定概念内涵和外延、统一系统边界和核算口径以及构建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测度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9.
吴金凤  王秀红 《生态学报》2017,37(9):2904-2912
以中国东部山东省平度市为案例区,通过识别重要的农地利用碳排放源和构建碳排放测算体系,包括农用化学物质投入间接碳排放、耗能碳排放、氮肥施用后导致的土壤直接N_2O释放、秸秆燃烧碳排放和牲畜养殖CH_4和N_2O排放,测算了1995—2013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结合农产品产值分析了农地利用碳强度变化特征,结合农作物碳吸收分析了农地利用的碳可持续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得出:(1)1995—2013年平度年均碳排放量的次序是:农资投入22.50万t牲畜养殖17.41万t秸秆燃烧6.62万t,其中秸秆燃烧碳排放呈逐年增加态势,而农资投入和畜牧养殖均呈逐年减少趋势。(2)平度农地利用碳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农产品产值增加速度超过农地利用碳排放速度,单位产值碳排放已从1995年的1.24 t/元降至2013年的0.35 t/元。(3)碳可持续性指数变化特征表明,平度农地利用过程中碳吸收大于碳排放,且碳可持续性指数以年均7.12%速率增长,故平度农作物生产期的碳吸收能够完全消纳农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碳排放。该研究不仅为中小尺度以及我国东部区域的农地利用碳排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有益于推进我国农业的碳减排,并为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LUCC、碳循环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100.
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指导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在估算湖南省各县区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IS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县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区域的市辖区,县域碳排放最高点在长沙市市辖区;(2)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省县域尺度能源消费碳排放全局Moran’sI指数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市的市辖区在中心相互辐射,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并形成了碳排放“高-高型”分布特征;(3)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冷热点格局表现出湘南地区冷点扩张,湘中地区热点扩张的演变趋势,从2013年到2017年,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由11个升至13个,湘中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冷热点差距在逐步拉大;(4)影响湖南省县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4个影响因素与碳排放均表现为正相关性,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与单位GDP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