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花生、大麦/花生、燕麦/花生、小麦/花生、高粱/花生5种种植方式,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与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与麦类作物(大麦、燕麦、小麦)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在花生生长至第50、60和70d时,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同时,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对鱼腥藻7120细胞液泡内含物中4种水溶性的物质进行了测定,液泡中4种物质占整个细胞中4种物质的比例分别为:蛋白质:14.1%;还原糖:34.4%;核酸:28.5%;藻青蛋白12.1%。  相似文献   
73.
本文检测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啤酒花(Humulus lupulus)试管苗和其移栽成活后以及实地二年生啤酒花生长过程中的叶绿素、还原糖、总糖、蛋白质含量和根系活性变化.实验材料有经过继代后培养15 d的啤酒花无菌苗叶片(ZY1)和根系(ZG1)、继代后培养30 d的无菌苗叶片(ZY2)和根系(ZG2)、外部移栽15 d初步成活苗的叶片(WY1)和根系(WG1)、外部移栽50 d完全成活苗的叶片(WY2)和根系(WG2)、外部移栽100 d完全成活苗的叶片(WY3)和根系(WG3)、实地二年生的叶片(CKY)和根部(CKG).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甘油发酵生产1, 3-丙二醇(1, 3-PD)过程的研究发现, 盐浓度对 1, 3-PD发酵有胁迫作用。盐浓度较低时, 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均维持较高速率; 盐浓度较高时会导致菌体生长减慢, 1, 3-PD最终浓度, 甘油到1, 3-丙二醇的转化率降低, 同时1, 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受到抑制。在5 m3罐中控制合适的盐浓度可以提高1, 3-PD的发酵水平, 使1, 3-PD的最终浓度达到64 g/L, 转化率61%, 生产强度2.1 g/(L·h)。  相似文献   
75.
采用间歇试验, 接种驯化两月的厌氧混合微生物, 考察厌氧体系中添加零价铁(Fe0)对2,4-二氯酚(2,4-DCP)生物还原脱氯效果的影响, 并对影响“Fe0+微生物”体系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与零价铁或微生物的单独作用相比, “Fe0+微生物”体系能够有效促进2,4-DCP的脱氯反应, 最佳Fe0投加量和微生物接种量分别为0.5 g/L和376.2 mgVSS/L; 初始pH = 8.0对2,4-DCP的转化效果最好, 偏酸性环境不利于污染物转化; 微生物接种量与铁用量之间有一适宜比例, 一定范围内增加微生物接种量可催生出更多可降解污染物的酶或酶系, 提高2,4-DCP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76.
Ref—1:一种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多功能蛋白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f-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多功能核蛋白,既具有AP核酸内酶活性,又是多种转录因子的还原性激活剂,同时还作为转录因子抑制一些基因的转录活性。它在肿瘤、凋亡、生长发育及衰老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7.
人硫氧化还原蛋白系统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氧化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是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调节分子,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Trx还原酶和NADPH共同组成一个广谱的蛋白二硫键还原系统,在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与调节蛋白-蛋白,蛋白-核酸相互作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人类的多种肿瘤中均存在Trx的异常表达,Trx直接应用于临床或作为抗肿瘤物的靶分子已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8.
运用色素置换、单分子复合膜技术及方波伏安法测定, 研究了色素置换对紫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601光合反应中心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并探讨了相关机理. 研究发现, 紫细菌光反应中心在外加电位驱动下也可以产生电荷分离, 其效果等同于照光条件下的原初光化学反应. 在金电极表面上, 由2,3-二巯基丁二酸(DMSA)、聚二甲基二丙烯氯化铵(PDDA)与紫细菌光合反应中心(RC)组装而成单分子层复合膜(RC-PDDA-DMSA膜). 利用方波伏安法对RC-PDDA-DMSA膜进行了研究, 用低频率和高频率方波分别检测到紫细菌反应中心光化学反应不同的4个氧化还原电位对的参数. 通过非线性拟合, 获得了P/P+的标准电位(0.522 V)和电极反应速率常数(13.04 s-1). 植物去镁叶绿素(Phe)置换细菌去镁叶绿素(Bphe)后反应中心在- 0.02 V的氧化还原峰显著变化, 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是色素置换降低了Bphe- / Bphe(Phe- / Phe)和QA-/QA电位对之间电子转移速率. 分析不同色素置换后的光谱及电化学性质, 并对不同的色素分子的功能基团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叶绿醇尾同卟啉环上的其他取代基团一样明显影响了色素置换的位点和效率.  相似文献   
79.
生物体中的氧化还原系统主要是由一些富含半胱氨酸残基的蛋白质组成,通过巯基和二硫键的改变调节生物体中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80.
植物中氧化还原系统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一些氧化还原蛋白在光照和黑暗中结构改变,使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系统发生变化,实现对光合作用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