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12篇
  6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南京裂爪螨危害对毛竹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毛竹上重要害螨——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ensis Ma et Yan的危害对毛竹生理生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叶片受害程度与叶绿素含量,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含水量呈明显直线负相关关系,其模型分别:Y叶绿素2.10-0.268x(r=-0.96),Y总量=5.2721-0.2788x(r=-0.87),Y还原糖=-2.778-0.1766x(r=-0.99),Y含水量=2.472-2.783x(r=-0.81)。最后对毛竹叶螨暴发成灾及综合治理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32.
用DEAE-SepharoseCL-6B层析柱从C.thermoaceticum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出的两个具有相近分子量(700)的活性组分,在MV+存在下,对二硫键具有高的催化还原活性.这两组分参与的催化还原反应不以NAD(P)H为电子供体.在实验条件下,对二硫键的催化还原活性顺序为:GSSG>硫辛酰胺>胱氨酸>硫辛酸.活性组分具有较高的反应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两组分在260、354和505(465)nm处具有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133.
长江口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选择长江口滨岸潮滩最具代表性的4个岸段,在广泛的样方调查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样点生物量较大的几种大型底栖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计算单位面积的潮滩中大型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并对河蚬和缢蛏的生物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蚬是长江口滨岸潮滩分布最广的大型底栖动物,其软体组织对Cu、Mn和Zn有明显的富集作用,秋季时BSAFs值分别达2.01、1.41和2.85;河蚬对Cu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吸收作用,不同岸段河蚬体内Cu含量差异不大.软体动物麂眼螺和泥螺幼体以及所有甲壳动物对Cu有明显的富集作用,BSAFs值达2.97~7.97.单位面积的泥螺幼体对Cu、Pb、Fe和Cr的吸收量明显高于其它底栖动物,对Mn、Zn的吸收量仅少于浒浦的河蚬.与我国海洋生物的质量标准相比,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贝类的生物质量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134.
异化Fe(Ⅲ)还原酶促反应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化Fe(Ⅲ)还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它具有系统发育及环境来源多样性的特点。与其他大多数的电子受体不同,在近中性pH值条件下,Fe(Ⅲ)的溶解度很低,通常以不溶性的Fe(Ⅲ)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对微生物如何获得和还原不溶性Fe(Ⅲ)的机理仍缺乏系统的了解。以希瓦氏菌和地杆菌为例,本文综述了3种异化Fe(Ⅲ)还原的酶促反应机制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异化Fe(Ⅲ)还原菌与Fe(Ⅲ)氧化物直接接触机制、电子穿梭体的作用机制、铁载体作用机制,多种膜蛋白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蛋白参与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过程,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此外,本文也对异化Fe(Ⅲ)还原酶促反应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这一重要的生化过程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5.
比较了厌氧和曝气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配制聚丙烯酰胺溶液(采出水-聚丙烯酰胺体系)粘度及该体系中腐生菌,铁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曝气有利于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保持,粘度损失率明显低于厌氧采出水-聚合物体系。总体上,腐生菌或其代谢产物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很小;铁细菌可以利用聚合物生长,是破坏聚合物粘度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硫酸盐还原菌不能直接利用大分子量聚合物,可以利用小分子或分子链断裂的聚合物生长。  相似文献   
136.
【目的】重金属钒的环境危害日益受到关注,微生物可实现高毒性的五价钒[pentavalent vanadium, V(Ⅴ)]的还原固定,其中电子供体是微生物还原V(Ⅴ)的关键,尽管天然Fe(Ⅱ)矿物和天然生物质均被报道可单独支持微生物还原V(Ⅴ),而基于两者构建的混养体系中微生物还原V(Ⅴ)的特征尚未揭示。【方法】本研究对天然Fe(Ⅱ)矿物和生物质进行优选并复配组合,探究混养生物体系中五价钒[V(Ⅴ)]的还原机理。【结果】磁黄铁矿和木屑对V(Ⅴ)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54.2%±3.4%和67.1%±3.1%。当优选的磁黄铁矿与木屑组合复配比例为1:3时可达到最高的V(Ⅴ)去除效率82.7%±3.1%。V(Ⅴ)被还原为不溶性V(Ⅳ)沉淀,Fe(Ⅱ)和S(–Ⅱ)分别被氧化为Fe(Ⅲ)和SO42-。在混养体系中,脱硫菌(Desulfurivibrio)和硫菌属(Thiobacillus)等自养菌属可能参与磁黄铁矿的氧化与V(Ⅴ)还原,并利用无机碳源合成有机中间代谢产物,与无胆甾原体属(Acholeplasma)等纤维素降解菌分解木屑的产物一起,被B...  相似文献   
137.
硒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以硒代半胱氨酸(Sec,第21位氨基酸)和硒代甲硫氨酸(Se-Met)的形式加入到硒蛋白(酶)中。人畜硒摄入过量或不足均会导致很多疾病。微生物参与了Se(-Ⅱ)、Se(0)、Se(Ⅳ)和Se(Ⅵ)等各种价态间的转化。本文主要综述微生物对硒的还原及其生物学意义。微生物对硒的还原包括同化还原、异化还原以及在还原基础上进行的硒的甲基化。硒的同化还原主要是形成各种硒蛋白,满足微生物自身对硒的需求,食源性微生物对人畜补硒具有重要意义。高浓度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则可促使微生物进行异化还原并形成单质纳米硒颗粒。有的微生物会将还原态的Sec和Se-Met进一步转化为挥发态的甲基化硒。硒的异化还原和甲基化都是解毒机制,在硒污染环境的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单质纳米硒在医药、生物传感器和治理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微生物合成CdSe荧光量子点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8.
从聚硫橡胶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到一株硫代硫酸盐氧化细菌TX.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盐生硫杆菌属(Halothiobacillus sp.)(GenBank登录号为EU871645).该菌株能利用硫代硫酸盐、单质硫、连四硫酸盐、硫化物或亚硫酸盐为唯一能源进行自养生长,不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或酵母粉进行异养生长,为专性化能无机自养型硫杆菌.在以硫代硫酸钠为唯一能源的培养基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最适起始pH值为3.0~5.0.在矿物盐培养基中,硫代硫酸盐最终被氧化成硫酸,造成培养基pH持续下降.在摇瓶分批培养和硫胶废水处理过程中均检测到连四硫酸盐的积累,表明该菌株主要通过连四硫酸盐途径或"S4I"途径进行硫代硫酸盐的生物氧化.  相似文献   
139.
高温油藏内源微生物及其提高采收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孔店油田油藏特征、流体和微生物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属于高温生态环境,地层水矿化度较低,氮、磷浓度低,而且缺乏电子受体,主要的有机物来源是油气.油田采用经过除油处理的油藏产出水回注方式开发,油层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主要是厌氧嗜热菌,包括发酵菌(102个/mL~105个/mL),产甲烷菌(103个/mL);好氧菌主要存在于注水井周围.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速率0.002 μg S2-/(L·d)~18.9 μg S2-/(L·d),产甲烷菌产甲烷速率0.012 μgCH4/(L·d)~16.2 μgCH4/(L·d).好氧菌能够氧化油形成生物质,部分氧化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和表面活性荆.产甲烷菌在油氧化菌液体培养基中产生CH4,CO2为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共同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具有提高原油流动性的作用.用示踪剂研究了注入水渗流方向.通过综合分析,油藏微生物具有较大的潜力,基于激活油层茵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在该油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0.
<正>《自然》杂志2015年1月14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团队在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方面取得的突破。分子硫醇广泛存在于所有真核和原核生物体系中;长期以来,对其功能的理解局限于对抗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所引起的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失调。近日,上海有机所刘文团队的发现显然突破了这一认知"禁锢":小分子硫醇不但可以充当广为人知的"保护性"角色,而且可以前所未有地扮演"建设性"的角色用于指导和参与活性功能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