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关于石油母质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浮游微藻是海洋和湖泊中的初级生产力,生物量巨大,平均脂类含量高,是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主要母质来源,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贡献最大。对下辽河坳陷早第三纪的大量微体浮游藻类化石研究表明,该坳陷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微体浮游藻类,特别是沟鞭藻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浮游藻类是该坳陷盆地油气形成有机质来源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微藻热模拟成烃实验中引入成岩早期生物、地化因子的影响,使模拟实验更接近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对微藻来源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作为高盐环境重要标志物的2,6,10,14,18—五甲基二十烷也可能来源于藻类生物。在藻类热模拟产物中发现惹烯的存在,提示在解释油气藏的生物母质来源时必须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82.
目的】考察密旋链霉菌Act12发酵液对石油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其缓解石油胁迫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中苜3号’紫花苜蓿作为供试植物,采用盆栽试验,考察3%(W/W)石油胁迫和不同浓度(0、1%、10%和100%)Act12发酵液处理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根系构型、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CK),3%(W/W)石油胁迫显著抑制了幼苗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积累,同时增加了丙二醛的积累,降低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改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中低浓度(1%和10%)的发酵液处理可以有效缓解石油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的毒害,并以10%的Act12发酵液效果最佳;与不施用Act12发酵液处理相比,10% Act12发酵液处理幼苗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茎耐受指数、根耐受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均显著增加,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2.49%和56.4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79.25%和89.83%、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167.63%和256.15%,根系SOD和POD活性分别提升了35.81%和57.33%。【结论】中低浓度的密旋链霉菌Act12发酵液能有效调节石油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降低MDA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增加生物量,提高抗性,有效缓解石油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  相似文献   
83.
综述了国内外对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情况 ,分别就石油烃类化合物各组分微生物降解率、不同组分的微生物代谢途径、降解菌种类、降解性质粒、工程菌构建以及生物修复方法进行了介绍 ,以期全面反映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4.
油藏是一个高温、高压、少氧、寡营养和封闭的极端环境,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这些微生物以石油烃分解为起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对油藏碳、硫和金属离子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MEOR)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油藏和原油发生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化学驱后油藏和高含水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对油藏内源微生物及其介导的生化反应,微生物采油原理、发展历程和现场试验进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5.
十三碳二元酸发酵过程菌体生长期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由十三碳烷烃生产十三碳二元酸的发酵过程,对其中的菌体生长期的代谢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CO2释放率判断菌体生长状况的方法,据此可确定进入产酸期的最佳时间.建立了菌体生长期底物消耗及菌体生长的动力学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回归估值。并对菌体生长期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得较好,平均相对偏差为2.4%。利用所建模型对菌体生长期进行多种操作条件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提高蔗糖浓度及初始菌体浓度均能显著地提高菌体生长期结束时的菌体浓度。  相似文献   
86.
埋藏在海、陆地层中的油、气资源等各种沉积矿藏的形成和分布,都与当时的古植被、古地理、古地貌和古气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认为,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由古代植物的残体或浮游生物逐渐变成的。一个初具规模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87.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动杆菌属细菌分布广泛,作为重要的石油烃降解者,在乳化和降解石油烃、降低石油烃生物毒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烷烃、芳香烃等石油烃组分的降解,总结了该属细菌中已发现的烷烃氧化酶和芳香烃氧化酶,综述了该属细菌所分泌的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乳化机理,讨论了固定化对该属细菌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展望了该属细菌降解石油烃的应用前景。基于此,作者认为探索不动杆菌属细菌降解石油烃的详细机理和途径、发现关键酶、寻找遗传工具、构建基因工程菌、发掘环境友好的固定化材料,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及热点。  相似文献   
88.
目的筛选耐高温石油烃降解菌并对降解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以大庆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堆肥样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富集培养后分离得到耐高温石油降解菌株,选取降解率最高的菌株,对其降解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得到6株耐高温石油烃降解菌,其中WY 2最适温度52~58℃,pH值7,石油浓度0.5%,接种量2mL,最佳氮源为硫酸铵,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结论确定了耐高温石油烃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  相似文献   
89.
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核心技术。对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类即细菌、蓝藻、真菌以及藻类进行了总结,对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途径与降解机理进行了综述。微生物降解烷烃的过程包括末端氧化、烷基氢过氧化物以及环己烷降解3种形式。微生物对芳香烃的降解是通过芳香烃被氧化酶氧化导致苯环开环来实现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在单加氧酶或双加氧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被分解。并对影响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因素包括温度、营养物质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0.
对舟山港口的油轮冲洗水样品嗜盐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7株菌株,其中DG30-2b、T37-2b和DG30-3b对体积分数为1.0%的稠油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分别为28.5%、24.1%和18.7%。这3株菌分别为Bacillus cereus(蜡状芽胞杆菌)、Lysinibacillus xylanilyticus(木糖短小芽胞杆菌)和Thauera aminoaro-matica(氨基脂陶厄氏菌)。对这3株菌进行了降解条件优化,发现其在原油中的最适降解温度均为30℃,最适pH为7.0,最适原油降解浓度为体积分数0.5%。菌株DG30-2b和T37-2b的最适降解盐度均为质量分数2.0%,而菌株DG30-3b最适降解盐度为质量分数3.0%。将该3株菌按照体积比1:1:1混合后组成DGT菌群,对体积分数为1.0%的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并进行GC/MS色谱测定后,对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C25以上的烷烃含量降低,C18左右的烷烃含量增多,表明菌群DGT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具有将长链烷烃降解为短链烷烃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