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分配量不足,南北分布差异较大,再加上城市的不断发展,一些工业也林立而起。随着工业的发展,废水的排放量也相对增加,水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水资源短缺更为紧张。工厂的排放量很大,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注重环境保护的形势下,对洗涤废水进行处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洗涤废水处理工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2.
微生物修复石油烃土壤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其中石油烃的土壤污染因其持续时间长、污染去除难度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各类修复技术中,原位微生物修复强化技术因其成本较低、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修复的特点成为了当前的技术热门。文中综述了生物投加法、生物刺激法、联合修复法等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并介绍了一些典型工程案例,为原位微生物修复强化技术的选择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并对未来原位微生物修复强化技术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3.
石油烃污染物属于难降解混合物,生物修复已经成为石油烃污染环境的主要修复方法。文中简述了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间期适应过程和转运过程,并通过对部分典型石油烃成分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和代谢路径的梳理和综述,阐释了石油烃生物降解过程中的菌株、基因、代谢路径等研究进展。此外,利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等手段,可对野生型石油烃降解菌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其对石油烃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能力。最后,从石油烃降解菌的代谢途径改造、人工混菌体系的设计构建等角度,结合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手段,提出了对石油烃降解的研究展望,以期提升对石油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4.
低温微生物修复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SJ  Wang X  Lu GL  Wang QH  Li FS  Guo GL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1082-1088
耐冷菌、嗜冷菌等低温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极地、高山以及高纬度等土壤环境中,是石油烃类污染物在低温条件下降解与转化的重要微生物资源.利用低温微生物的独特优势,石油污染土壤的低温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领域.本文系统综述了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类及冷适机制,低温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石油烃组分的降解特征和降解机理,低温环境中接种降解菌、添加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等强化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生物修复的应用.以及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低温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现状,为拓展我国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采取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欢喜岭采油厂和锦州采油厂井场周边土壤,并以未污染稻田土壤作为对照,分析了各采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石油烃浓度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1) 3个采油厂井场周边土壤均受到严重的石油烃污染,但其石油烃浓度及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曙光和欢喜岭采油厂土壤石油烃平均浓度是锦州采油厂的2倍以上;曙光采油厂土壤中胶质沥青质含量最高,而欢喜岭和锦州采油厂土壤中烷烃含量最高,比例均在40%以上。2)与稻田土壤相比,锦州采油厂土壤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TU)、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升高,而其在曙光和欢喜岭采油厂土壤中降低;各采油厂土壤样品中存在相同的优势菌门及菌属,但丰度存在较大差异。锦州采油厂土壤中分枝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的丰度高,曙光采油厂土壤中鞘氨醇单胞菌属、类诺卡氏菌属、马赛菌属的丰度高,而欢喜岭采油厂土壤中溶杆菌属、硫杆菌属、假节杆菌属的丰度高。3)相关分析表明,鞘氨醇单胞菌属、类诺卡氏菌属、硫杆菌属、马赛菌属、假节杆菌属与总石油烃、总有机碳和胶质沥青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杆菌属、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与总氮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采油厂土壤中石油烃、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揭示了辽河油田污染土壤中特定的优势菌属和群落结构,为辽河油田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功能微生物筛选及修复过程菌群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油田高效降解菌筛选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6.
根据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预期收入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和就业率。对托达罗模型进行扩展,对影响卫生人才迁移决策的变量进行补充,提出要吸引卫生人才服务基层,除了必须提高基层的工资、福利水平外,还要改善基层的工作环境、拓展基层卫生人才的上升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小基层与城市医疗机构的预期收入差异。  相似文献   
67.
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非定量分析孢粉资料,开展孢粉相及孢粉与烃源岩关系研究,引入孢粉相对密度概念,定义为孢粉样品鉴定中每个盖片数的孢粉个数。根据牛28井相同井段对比分析,孢粉相对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地层中孢粉实际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以东营凹陷古近纪为例,探讨了孢粉相对密度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孢粉相对密度进行层序划分对比,孢粉相对密度在区域上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通过对孢粉相对密度在横向上分布规律研究,能为研究孢粉量的区域分布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大庆油田石油开采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大庆油田环境一致的6口油井,研究石油开采干扰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共鉴定出土壤线虫18科15属。食细菌线虫最多,共15属占总数的49.2%,其次为植物寄生线虫共9属,占30.6%,食真菌线虫4属,占17.6%,杂食/捕食线虫2属,占2.6%。其中优势类群为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和头叶属Cephalobus,占总数的42.5%。常见类群包括13个属,占总数的51.7%。稀有类群15个属占总数的6.34%。土壤的线虫生活史策略以c-p 2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c-p3和c-p 1类群,受油井开采作业等影响,线虫通过大量繁殖来应对环境的干扰与压力。不同油井线虫总数差异不显著,但所有油井线虫总数比对照明显减少(p<0.001)。不同油井线虫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各油井线虫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表明所有油井线虫受干扰程度较高,土壤食物网趋于退化。随着采样距离增加,线虫总量差异不显著,但线虫群落的物种数量增加,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结果表明油井开采对土壤线虫群落有一定的影响,开采距离对线虫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9.
南海深海沉积物烷烃降解菌的富集分离与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真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2007,47(5):869-873
通过培养和非培养2种手段研究了南海沉积物中石油降解菌的多样性。通过烷烃富集培养,从2个站点不同深度的南海沉积物样品中富集筛选出48株深海细菌,其中27株对十六烷有降解能力。表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4株降解菌同时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剂产生能力,2株Dietzia maris菌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至33mN/m左右,这是该种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的首次报道。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显示,南海沉积物富集物中的烷烃降解菌优势菌是芽孢杆菌,而且有多种。其中,Bacillus aquimaris在两个站点的7个样品的富集物中都是优势菌。此外,Sporosarcina,Halomona以及Brevibacterium属的细菌在不同样品中也表现为除Bacillus之外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70.
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藻-细菌协同共生的过程中,藻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被异养微生物利用来矿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细菌呼吸为藻类提供二氧化碳作为碳源。近年来,藻类-细菌协同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重点综述了菌藻协同共生体系中微藻与细菌之间的三种相互作用,以及菌藻协同共生体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菌藻协同共生体系中的微藻与细菌通过营养交换、信号转导及基因转移等相互作用实现共赢。该体系广泛用于处理富营养化、重金属、药物、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石油烃化合物等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的水体。对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其主要机理涉及同化作用、厌氧氨氧化作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磷酸化作用等。对重金属、药物、石油烃化合物及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机制主要是生物吸附、生物富集及细胞内外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