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5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172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贵州晴隆中营晚二叠—早三世腹足类的食性与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89,28(5):683-686
  相似文献   
52.
黑龙江饶河东安镇侏罗-白垩系界线及Buchia新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前言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纪地层广泛发育,但绝大部分为陆相地层。195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徐衍强等,于虎林县龙爪沟地区首次发现含菊石的海相层料,经王义刚等研究,时代属中侏罗世巴通期(Bathonian)(王义刚,1983,100页)。七十年代后期,张弥曼等报道了松辽盆地吉林前郭、农安等地嫩江组合Sungarichthys longicephalus Takai等半咸水海湾相地层的发现,认为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张弥曼、刘智成,1977;张弥曼、周家健、刘智成,1977);熊宪政等(1976)于黑龙江穆棱下城子、伊林两地  相似文献   
53.
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诱发小脑皮层电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杰  陈培熹 《生理学报》1989,41(6):529-535
当弱刺激只引起隐神经A类纤维传入时,小脑皮层出现A-CEP,由潜伏期为11.8±3.5ms的早成分和312.1±17.5ms的晚成分组成;当强刺激同时引起A类和C类纤维传入时,出现AC-CEP类似A-CEP;用极化电流选择性阻断A类纤维传导后,只让C类纤维传入时,出现潜伏期为134.2±18.4ms的C-CEP。在Ⅵ小叶蚓部原裂附近C-CEP以正波为主,幅值最大,并在深层位相倒转。C-CEP的潜伏期较长,频率响应较低,幅值较小,随C类纤维传入量而变化,且对镇痛剂较敏感。结果表明C-CEP是由单纯C类纤维传入引起的,在小脑皮层内产生,是小脑皮层对慢痛信息传入的反应。提示C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皮层,引起诱发电位。当A和C类纤维同时传入时,C-CEP不出现,可能是被A类纤维传入所抑制。  相似文献   
54.
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主要指明其为由顶和前间系组成的( 3Ia 或 3I)联合古口的性质,腰凸的数量(2—4个)和分布(2个位腹面,0—2个位背面)及腰褶的次生性质。据此,讨论了该类在多甲藻亚目中的系统位置。除修订本亚科所属的老属、种外,本文还描述了该亚科的2个新种和3个新形态型。并在回顾世界上非海相沟鞭藻的历史、阐述渤海藻亚科在地层中的产出及共生分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质、古生物证据,探讨了本亚科的古生态及它为多甲藻亚目中一支向淡水环境迁侈的先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5.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兔形类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本文记述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群中的兔形类化石共3属5种: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sp.nov.,Hypolagus sohreuderi,Ochotona cf.lagrelii,Ochotona minor和Ochotona erythrotis.。对首次发现于亚洲的Pliopentalagus进行了起源和演化方面的探讨;并就华北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常见的Hypolagus作了一些评述。本文指出:Hypolagus—Plio-pentalagus组合已延至早维拉方期;Ochotona lagrelii—Ochotona minor则为已知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56.
人毒素源性大肠杆菌热敏感肠毒素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限制酶Pst I完全消化毒素源性大肠杆菌H10407的热敏感肠毒素(LT)质粒DNA,酶切片段经电泳分离后,用southern分子杂交技术定位LT基因。回收5.3kb的LT DNA片段并将它与Pst I完全酶解的pUC8DNA混合,体外连接后用于转化感受态E.Coil JM83细胞。筛选后获得了一株能有效表达LT的重组子。免疫学及生物学测定表明,此克隆株所产生的LT与亲本株H10407所产生者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且其产最为亲本株的16倍。  相似文献   
57.
酞菁类光敏剂对肝癌细胞线粒体和微粒体的光辐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酞菁(Phthalocyanin,PC)化合物结构类似卟啉,是一种新的光敏剂。它的四个苯环上各取代一个磺酸基成为四磺酸酞菁(phthalocyanine tetrasulfonate, TSPC)。TSPC-30μg/ml合并照光30分钟,肝癌细胞线粒体ATP酶和微粒体G-6-P酶明显受抑,对线粒体单胺氧化酶(MAO)没有明显影响。在上述剂量和照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微粒体膜蛋白巯基含量显著减少,而膜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多,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线粒体肿胀。  相似文献   
58.
嗜热栖热菌HB 8(Thermus thermophilus<.I> H8 8 )的耐热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EC..2.1.20)经硫酸铵分步沉淀、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垂直板制备凝胶电泳提纯,经盘状凝胶电泳鉴定为单一区带,比活提高17倍。酶作用最适温度80℃,最适pH5.8,分子量67000,等电点Pl为4.5。该酶能够水解对硝基酚α--D-葡萄糖苷(PNPG)、蔗糖和麦芽糖,但不水解纤维二糖、蜜二糖、可溶性淀粉。酶作用于PNPG的米氏常数(Km)为0.4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29umol·nmin-1·mg-1。金属离子Mg2+、Mn2+、Ca2+和Ba2+对酶有激活怍用,Hg2+和Cu2+有强烈抑制作用。酶表现出极好的热稳定性,在90℃保温10小时后,仍保留90%的原始酶活力,在95℃的失活半寿期(t1/2)为108分钟.经蛋白质侧链化学修饰研究表明,羧基和组氨酸残基为其表现话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59.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60.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