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0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黄色短杆菌产L-组氨酸菌株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色短杆菌为出发菌,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选育得到一株能高产L-组氨酸的突变菌株。在加有150g·L-1葡萄 糖;35g·L-1硫酸铵;10g·L-1蛋白胨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产L-组氨酸128.28mg·L-1。  相似文献   
72.
遮荫对短梗大参苗木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盆栽短梗大参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遮荫处理(全光日照、70%光日照及40%光日照)对短梗大参苗木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为耐阴植物引种栽培及在园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遮荫处理下短梗大参生长良好,叶色浓绿,植株的冠幅和复叶数显著高于全光日照(P0.05);遮荫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全光日照(P0.05),且随着遮荫程度增强而增加,而叶绿素a/b则呈下降趋势。与全光日照相比,遮荫处理提高了短梗大参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同时明显降低了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遮荫处理提高了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0/Fm),尤其是40%光日照下Fv/Fm和F0/Fm均显著高于全光日照(P0.05)。遮荫处理下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低于全光日照(P0.05),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进一步降低,以减少热耗散等途径来提高PSⅡ光能转化效率,但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受遮荫处理影响不大。因此,作为喜阴植物,短梗大参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适宜生长于适度荫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3.
郑哲民  欧晓红 《昆虫学报》2011,54(7):838-842
拟科蚱属Cotysoides建立于2000年, 该属的主要特征为体小型; 头顶前缘突出于复眼之前; 触角丝状, 着生于复眼前缘下1/3处; 前胸背板背面密具小瘤突; 中隆线波状, 形成一连串小突起; 后突不超过后足股节顶端; 前胸背板侧片外翻, 后角顶平截; 后翅不达后突顶端; 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3节。本文记述拟科蚱属6种, 包括1新种, 即断隆拟科蚱Cotysoides interruptus sp. nov. 该新种近似于广西拟科蚱Cotysoides guangxiensis Zheng et Jiang, 2000, 主要区别为: 1)头顶为一眼宽的1.5倍; 2)前胸背板侧片前角钝角形; 3)后翅伸达后足股节膝部; 4)中足股节宽狭于前翅宽; 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附有分种检索表、 分布及文献引证。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西南林业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74.
依赖于动物传粉获得繁殖成功的植物的分布与其传粉动物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其传粉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喜马拉雅3种黄耆属(Astragalus)植物, 即弯齿黄耆(A. camptodontus)、黑毛黄耆(A. pullus)和笔直黄耆(A. strictus), 及其传粉熊蜂(Bombus)的野外调查, 以及收集来源于数据库的黄耆和熊蜂的543个物种分布点和13个环境因子数据, 结合物种可能出现的完全扩散、不扩散和仅熊蜂扩散3种迁移模式, 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了3种黄耆属植物与2种传粉熊蜂即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和红束熊蜂(B. rufofasciatus)在历史阶段(1970-2000年)和2100年两种温室气体浓度情景(ssp245和ssp585)下的适宜分布区变化。结果表明: 3种黄耆属植物均主要依赖于熊蜂传粉, 黄耆与其传粉熊蜂的主要适宜分布区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 到2100年它们的分布区呈现向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 而在东南部的分布区减少。当模型中考虑与传粉熊蜂的互作后, 3种黄耆属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减少了15.83%-83.98%。在温室气体中低浓度情景(ssp245)下, 3种黄耆属植物与其传粉熊蜂的空间匹配增加, 而在高浓度情景(ssp585)下弯齿黄耆、黑毛黄耆与橘尾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 如果物种不扩散或仅熊蜂扩散, 笔直黄耆与红束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气候变化和物种的扩散能力可能引起黄耆与其传粉熊蜂出现空间不匹配。同时, 模型预测显示影响黄耆和熊蜂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 但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由于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对许多植物物种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与其传粉者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地理范围受限制的植物。  相似文献   
75.
记述广西波蚱属Bolivaritettix 1新种,即河池波蚱Bolivaritettix hechi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2♂♂,2♀♀)和河池学院动物标本室(1♂,1♀).河池波蚱,新种 Bloivaritettix hechiensis sp.nov.(图1~4)本种近似于黄条波蚱疡缸Blivaritettix luteolineatus Zheng,2003,主要区别为:1)侧面观头顶与隆起在侧单眼之间略凹陷;颜面隆起成直角形;2)颜面3)前胸背板后突几到达后足胫节顶端;4)中足股节下缘平直;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6)体暗褐色,前胸背板背面不具纵条纹.正模 ♀,广西河池(河池镇),400m,2006-04-01,邓维 安采;副模:2♂♂,1♀,同正模;1♂,1♀,广西罗城(青明 山),700m,2006-04-29,邓维安采.  相似文献   
76.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遗传多样性对模拟增温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路  李春瑞  田青松  杜建材  王忠武  韩冰 《生态学报》2016,36(21):6909-6918
为探究全球变暖对温带荒漠草原地上种群的遗传影响,对已经接受模拟增温处理6年的短花针茅草原4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即半灌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一年生植物,应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对照处理与增温处理下的木地肤、短花针茅、细叶葱、猪毛菜4种植物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11.32%,11.32%;40.83%,39.91%;14.29%,13.10%;19.85%,19.1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0274,0.0259;0.0812,0.0899;0.0131,0.0084;0.0506,0.0456。Shannon's信息指数值(I)分别为0.0447,0.0430;0.1354,0.1466;0.0267,0.0182;0.0811,0.07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4种植物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实验处理内部,木地肤为85.03%,短花针茅为66.35%,细叶葱为70.00%,猪毛菜为66.52%;增温处理间的变异分别占-2.81%,-5.47%,-3.60%,2.53%(P0.05)。4种植物增温处理与变异程度之间在统计学上并无相关性。研究表明虽然短时间的模拟增温并不足以使4种生活型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相对于3种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猪毛菜更容易受到增温影响。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对增温具有不同的遗传响应。  相似文献   
77.
短叶省藤种质离体培养保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炳山  许煌灿  刘英  尹光天   《广西植物》1999,19(3):255-259
本文对短叶省藤种质的离体培养保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种质以丛芽形式,采用REO保存培养基,在温度12.5℃和光照3001X×12h/d的保存条件下,可安全保存18个月以上,保存率>25%,丛芽平均高生长小于2.2cm。种质保存一年后,转接至增殖或生根培养基,仍可诱导增殖和生根.结果表明离体保存具一定可行性,其保存模式可预定为:增殖培养2个月+离体保存18个月的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78.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碱韭的种群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碱韭群落的景观特征主要由草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种群的固有属性决定.自由放牧导致的空间分布的变异程度为碱韭>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自由放牧对短花针茅和碱韭密度的影响显著,但对无芒隐子草影响不大.随着无芒隐子草密度的增加,自由放牧区短花针茅密度呈现增大趋势,而围封区短花针茅种群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自由放牧区和围封区内短花针茅密度均随碱韭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存在密度效应,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密度效应可能消失;因植物种对或干扰条件不同,植物种间关系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9.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短梗霉细胞内的黑色素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H为2~3、温度为70℃、NaOH浓度为1.5mol/L、发酵液与浸提液之比1:1(V)的条件下黑色素的提取量可达2.2g/L。对提取的黑色素进行了纯化,研究了其紫外和红外光谱学性质,紫外光谱图显示随波长的减少其吸收值增大,在215nm处有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图在3和6μm处有吸收峰,证实短梗霉黑色提取物是一种以芳香环为结构主体的异聚体黑色素。  相似文献   
80.
旨在制备与鉴定鼠抗P2X7受体的蛋白单克隆抗体.以人P2X7受体的胞外段制备短肽作为抗原,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离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并培养,挑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制备和鉴定P2X7其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P2X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抗类型重链为IgG1,轻链为κ;该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效价为1∶6.4×104;传30代及液氮中保存6个月,抗体效价稳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该单抗与人细胞表面的P2X7受体蛋白特异地结合.所制备的抗人P2X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为针对P2X7受体为靶点的抗体药物的开发应用、疾病的辅助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